试论“仁民而爱物”——孟子生态伦理思想新探(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三、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拓展

    “仁民而爱物”的生态爱护情怀是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孟子以此为基础,积极倡导“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责任意识,以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审美情趣。

    1.“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责任意识。

    孟子认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诚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人类永恒的道德责任,那么,孟子为什么主张人类承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责任呢?孟子认为,只有培养道德责任心,才能事奉好“天,’(大自然),他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埃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狗氦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痛斥道,由于浪费“人食”资源的行径而造成“途有饿草”遍地饿死人的景象,反而怪大自然“年岁不好”,这无异于拿着刀子杀了人,却还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一样。孟子认为,大自然本来是可以为百姓黎民提供“不饥不寒”的衣食资源的,但是由于统治者们缺乏对大自然的生态伦理责任,造成了狗吃人食而人却饿死路上的惨剧,这不能责怪大自然,只能责怪统治者“罪岁”的错误行径。

    诚然,孟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伦理责任观认识到人类靠天吃饭的重要性,提倡树立永葆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生态责任意识,这对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这种“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伦理责任意识呢?首先,孟子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姿上》)因此,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王,必须“与百姓同乐”(《孟子·梁惠王下》),行“尧舜之道”。只有君王带头仁搜天下百姓,“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孟子·梁惠王上》)树立起仁民的生态伦理责任意识,老百姓才会学习仿效,形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责任感。否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孟子·离委上》)其次,孟子从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委上》)的治国逻辑出发,要求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对子女“申之以孝梯之义”,告诉子女们为了确保“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必须自觉培养对大自然的生态伦理责任,否则就是对家庭父母老人的不孝。因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做好“天下养”,使父母和自己的同胞不饥不寒才是最大的孝子。在该里,孟子把生态伦理责任与“孝”联系起来,实际上已经涉及代际和代内伦理的间题。最后,孟子认为,培养“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伦理责任意识,关键在于教育和自觉。因此,他从自己的性善论和“仁民”思想考虑,不提倡实施《伐崇令》之类的有关保护生态的严惩政策。

    2.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审美情趣。

    生态美学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兴学科,然而人们早在古代就开始思考生态美的问题。根据《孟子》的记载,位于当时齐国都城临淄近郊的牛山,本来林木茂盛,自然景色非常优美,“人见其灌灌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告子上》),但是,由于人们毫无节制地乱砍滥伐和放牧牛羊,森林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美丽的牛山变成了一座光秃秃的荒山。孟子从牛山自然景色由美变丑,想到了人心的由善变恶,悟到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进而把性善说扩展到自然界,间接阐述了一些关于生态美的基本观念和思想。

    首先,孟子认为在遭受人为破坏之前,自然山水是美丽的。“糜鹿枚伏”,“于刃鱼跃”,(《孟子,梁惠王上》)那些尚未被人涉足,保持着原始风貌的地区,依旧山青水秀,人们能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其次,孟子认为自然美与审美主体的道德品质是相互联系的。当人与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时,大自然能怡悦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感到惬意无比。所以当梁惠王站在池塘边,“顾鸿雁糜鹿,”(《孟子·梁惠王上》),问孟子“贤者亦乐此此?”(《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回答只有真正的贤者才可能享受其中的欢乐。最后,孟子坚持强调生态美有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牛山之木尝美矣”,(《孟子·告子上》)是因为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和绿色的植被,有了树木花草,则“鸟兽蕃焉,财用出焉”。正是在这一点上,孟子认为生态美对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但可以和合阴阳、调节气候,而且也是草木、鸟兽的生存繁衍之地,能给人类带来不尽的财源,使人们养生送死,食用无优。人们只有保护自然的生机,维护生态之美,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们各种物资。

    总体说来,尽管孟子“仁民爱物”的思想不能与当代环境保护主义理论相提并论,因为他所提出的“爱物”、“时养”思想,是为“仁民”进而为政治现实服务的,并未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但是,孟子“仁民爱物”的思想确实与现代环保主义的某些主张一致,从这个角度上看,“仁民而爱物”这一古老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目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破裂,两者之间的矛盾呈现出剑拔弩张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有必要深刻领会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自然万物倾注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强调人类对自然万物的道德义务,树立永葆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生态责任意识,追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审美情趣,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双赢”,营造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氛围,真正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