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摘 要]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最重要的使命。关注公共活动领域是哲学的一个必要的维度。所谓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应仅仅是向私人生活回归,更重要是向公共生活回归。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为标志的公共活动领域的当代转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 哲学;公共活动领域;公共性;国家;政府
 
   
  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时代话题。人类生活是永远流动、无限生成的。强调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是要人们沉醉于现实生活之中,而是要以一种哲学态度或观念来看待生活。用生活来说明人和世界是哲学视野的根本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人就成为立足现实而又追求超越、不断创造的生成的人,世界就成为由人无尽的生活实践而无限生成的过程。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如果所谓回归生活世界仅仅意味着回归私人生活,即私人活动领域,不再关心公共活动领域,那么,这种回归实际上是对生活世界更严重的疏离。这样的哲学不仅不能对以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历史的解释,还将丧失哲学本来的意义,导致哲学真正被生活遗忘。关注公共活动领域,这是哲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或必要的维度。哲学总是力图以更理性、更智慧的方式对待公共活动领域和公共性问题。
 

 
公共活动领域是每一个人都生活于其中、不可能完全摆脱的领域,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公众不能不关心的公共领域。凡是借助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谋取可共享利益的活动都属于广义的公共活动,包括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改革和完善,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行,基础设施及公共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教育、国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活动。虽然公共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但其基本特征一直为公共性。因此,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最重要的使命。
公共性,即可共享性,是相对于自利性而言的。自利性,简单地说就是排他性、独占性。凡是谋取排他性利益的活动就是私人活动。也就是说,私人活动的基本特征为自利性。由于私人活动主要是在家庭和经济领域中展开的,而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又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因而重视公共活动领域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或贬低私人活动及其自利性,而是主张一种合理的自利性,反对那种过度扩张的自利性。每个人基本的生活所需,与其工作责任、劳动付出相一致的利益要求,属于合理性的正当的自利性,是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国家、政府必须给予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合理的自利性的实现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更依赖于人们共同建构和维护的公共活动领域。
哲学和其他任何学术、科学一样,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不能只关心私人活动领域。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是私人性的,而是公共性的,是对人类生活及其转型的自觉反思,是对人类存在的现实的和终极的意义或价值的探索。哲学的真正本性就在于关注公共性,即关注公众、关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
社会生活是一种公共性的生活。从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的公共活动虽然始终在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但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许多曲折。总的来说,人类活动的公共性在不断由虚幻走向真实。20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府开展公共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管理公共活动职能的增强,政府开始陷入机构臃肿、腐败、涣散和效率低下的困境,假公济私、以公谋私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国家、政府的一些部门、集团或个人假借公共活动侵占广大民众权利,使公共性受到了自利性的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性的真实性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质疑,出现了公共性危机。公共性的问题或危机是由公共活动本身所带来的,这也决定了公共性的问题或危机只能通过公共活动自身的改革或转型来解决。
新世纪伊始,公共活动的开展和管理呼唤新思维和新变革。尤其是随着环境危机、隐形经济危机、资源危机、核危机、恐怖活动和艾滋病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公共性的问题或危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无论是世界的经济秩序还是政治秩序,还远未达到起码的公平、公正的境地,仍然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状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以往哲学的变革和超越,不仅对以往不合理的人类生活状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而且明确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人类的终极价值应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这就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和研究人类的公共活动,重建现代社会的公共性理念,使人类的公共活动既有效率又不失去其应有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人类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人类生活只能是一种社会生活。社会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分工和协作的有序的场所。有序性及其所呈现的秩序是个人活动得以可能,从而也是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和根据。社会秩序对于社会中的个人来说,具有普遍必然性。正是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秩序对人的必要性,秩序同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一样,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或利益要求。
自在的自然不能直接满足人类生命个体的需要,有限的个体无力实现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这就决定了人们必须通过共同的生产实践来改变自然的自在形式以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个体在这种共同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社会性群体或共同体,形成了共同的习俗和行为规范。人类个人在群体或共同体共同的生产实践中被有序的活动规范化,从而具有了社会关系的规定,社会关系通过对个体的规定使其具有了社会性。共同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既是为我的又是为他的。人们正是在共同的习俗和行为规范的引导下,使自身的社会生活成为一种有秩序的生活。社会秩序就是人类最基本的可共享的利益,因而公共活动的主要方面就是生产和供给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有自发和自觉之分。在人类社会之初,社会秩序是内生的,即自发地演化而成的。然而,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们追求最大化的排他利益的活动导致了外生的社会秩序,即由政治活动来专门生产和供给社会秩序。政治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公共活动。正是自发和自觉的社会秩序的共同作用,才维系了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除了政治活动专门生产和供给社会秩序外,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也可以附带地产生和供给某种社会秩序。[3]也就是说,有时经济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要协助政治活动的秩序生产。为此,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政治组织就须向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渗透,或以政治来统率经济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精神文化活动主要以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方式来参与生产和供给社会秩序。意识形态的基本任务是整合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方式,对合理的人类活动进行辩护,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行批判。但如果经济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既没有利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也无意追求某种可共享的利益,那么,即使这类活动可以附带生产和供给秩序,也不能说它们是一种公共活动。
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部落或共同体主要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作为社会秩序基础的习俗和共同规范的实行,主要依靠部落首长或领袖人物的个人的威信和宗教信念。部落或共同体内的一切事务基本上由大家共同决定。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物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