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是种乐器,就是那个长短不齐的排箫。由高低不同、快慢不等的音调、音色、音响组合成一个协调悦耳的曲子,这就叫做“和”。再如“和面”:拿一点面粉、一点水放在缸里,面粉是干的,水是湿的,一个固体,一个液体,但是你把它们混合起来,最后形成的东西,它既不是水,也不是粉,同时既有水,又有粉。在这里,“和”的意思就是使对立的双方组合成第三个东西,由对立变成了同一,由二变成了一。

  我们说一分为二,这是对的。任何一个事物,它会分成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矛盾的两方面。一分为二有个好处,就是使得你对一个笼统的、囫囵的、混沌的那个“一”做些非常明晰的划分。这叫做既知其一、也知其二。不能只见其一,不知其二。同时,也不能只知其二、不知其三。后面一句话是我加的。此话怎讲?我们说,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这不假,但事情到这还没有完,分成对立的“两”还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只有把它变成“三”以后才是最稳定的。这跟几何学上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是一个道理。



  举个例子:中国与印度的关系。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去南亚访问,跟印度签订了一些重要的协定。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大国,是亚洲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国家。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两个国家有各种各样互相竞争、互相赶超的状态。有些西方国家有意无意地宣传中印将来一定会打起来,亚洲将来的纠纷就在这两个国家。这就叫只知其二,不知其三。他不知道这两个国家都有悠久的文明,这两个国家各自有优良的传统,两个国家的合作有相互帮助的大好处。看不到这一点,就是只看到两者的对立,看不到两者的合一、同一的关系。中印签订协定以后,世界上普遍看好。所以我们要既知其二,又知其三。我们要知道这两个国家有同一性。它们有互相需要的地方,有互相帮助的可能,有互相促进的要求。这一点是客观的。关键是你发现不发现,培养不培养。你能够发现,能够培养,就能够利用,能够促成。这里主观很重要。有些国家,有些人,有些哲学,有些理论,它不同意我这种“三”的说法。他们认为到“二”就为止。比如,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叫亨廷顿,他谈到世界将来一定要冲突。为什么?他认为世界文明只有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两种,不是西方文明就是非西方文明,非此即彼。绝对的二分,没有回旋余地,这就是只见到二、没看到三。

  一分为三与中庸之道

  是用斗争哲学,还是用同一和谐来化解对立的问题?在我看来,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实际上就是“执两用中”。这个“中”与“和”,其实是一个东西,“和”就是动态的“中”。一个中庸的、兼顾各方利益的、采纳各种长处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那么,何为“三”?三分的形态又有哪些?

  我认为,大概有这样四种形态。其一:三个都是实体。有一种大家熟悉的儿童游戏叫“石头剪刀布”,说的就是一种循环克制的关系。清朝末年流行一句话: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老百姓,也是一个互相克制的关系。三个实体间除了有相互克制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这方面,中国谈得最多的是“天地人”。在中国,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天地人”三极。据说,天的作用在化,地的作用在育,人的作用在赞。天能给出条件来,使得一切东西产生变化,从无到有;地会提供各种物质资源来养育万物;人的作用是赞,赞就是帮助。人要帮助天地来化和育,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补充的关系。这种关系到一起就是参。天地人各自化、育、赞,三者合在一起就是参。所以在中国,儒家有一个说法,叫“参赞化育”。这三者合在一块,就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完美的、和谐的大自然。

  第二种形态:两实一虚,即两个实体,一个虚体。最常见的例子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看上去似乎只有买方和卖方,实际上冥冥中还有个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在主宰着、控制着、指挥着买卖两方,它虽然不可见,但确实存在。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可以丰富这个理论的例子,叫做“看不见的脚”。《庄子·天下篇》谈到,当时有些诡辩家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题目来互相辩论,有一个论题是“鸡三足”,就鸡是否有三条腿进行辩论。说没有的人当然容易,鸡没有三条腿;但是说有的也可以找出道理来———除了两条腿之外,鸡还有一条看不见的腿,因为如果没有,它这两条腿就作废,整天打架,左腿要往左边走,右腿要往右边走,左腿踩着右腿,右腿拔着左腿,一定要打架,所以它一定要有主导的第三条腿让两条腿平衡,并指挥、支配两条腿向一个方向前进。这条腿看不见,但是必须要有。这便是二实一虚的那个虚的腿。中国古书里还说尧舜都有三只眼睛,“尧舜三眸子”。这第三只眼睛,是一只看不见的眼睛,它既看左边的情况,又看右边的情况,然后综合两边的情况,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也是两实一虚的关系。



  第三种形态:两虚一实。最明显的就是宗教的三位一体,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有所谓三位一体的说法。如基督教里的圣父、圣子、圣灵,实际上只有圣子耶稣是实的,其他两个都是虚的。再比如佛教里说的佛法僧,道教里的精气神,都是两虚一实的三位一体。李白有一首诗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面只有李白一个人是实的,其他两个都是虚的,但是他这首诗是意味深长,奥妙无穷。

  当然,如果把时间这一维加进去,你会看到更为复杂的三分关系。最有名的如“正反合”,就是从时间的维度来说一分为三的关系。郑板桥有句名言叫“难得糊涂”,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这其中就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正反合的道理。这个意思大家可以仔细琢磨体会。

  以上大概就是三分的四种形态。这几种形态,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早有各种表示。

  比如在汉朝就有人提出“三是数之成”的概念,说十个数字里,一是数之开始,十是数之结束,三是数之成。一是数之始,十是数之终,这无须讨论,因为十一实际上是第二轮之始。三是数之成,这思想不得了,深刻。“三”是一个小小的循环阶段的结束,是一个完成,为什么?三里面包括一和二,而一和二是数的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奇和偶,两个最基本的元素,都在三里面包括了,所以说三是数之成。“三”也是正反合。从一开始,然后到二;一是同一,二就是对立,从同一到对立,然后到三,就是对立和同一。这种说法影响至今。我们说“三思而后行”,这个“三”不是表示想三次,而是一个简单多数,是一个完成。还有“三碗不过岗”、“三番五次”,等等,这里的“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而是虚指,代表的是“数之成”。

  再有如大家熟悉的“中庸之道”。用一句话说,“中庸”就是“执两用中”。“执”就是抓住,抓住两端,用中间的这一块,这就是“中庸”最基本的含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你说这个事行,我说这个事不行,把咱们两个人的优点都挑出来,把缺点抛掉,找出一个共同的东西来,这叫“执两用中”。“中庸”的说法,盛行两千多年,只是到近代受到一些批判。现在大家似乎又在重新反思“中庸”的含义。

  如果细分,我们又可以把“中庸”分成四种形式。一种是A而B。譬如“温而厉”,表面上是温良恭俭让,但在涉及原则问题上不让步。毛泽东同志说邓小平绵里藏针,跟“温而厉”是一个意思。对人一脸和气,但是和气本身有缺点。同样,任何事物都有其不足之处,因此要用对立面来补充之,最后达到比较好的中间状态,这就是“执两用中”。

  “中庸”的第二种形式是,A而不B,B是A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