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精神:今日中国超民族主义的希望(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举行的越来越多的宗教学术讨论会或研讨会来判断,这个希望似乎不再全是空中楼阁了。也许,它已看似一座正在建造的楼阁。无论如何,这一次我的确希望,「事将如其似」!
最后,我还想引用朗费罗同一首诗中的另外一句:
「要学会劳动,要学会等待!」
注释
1 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对各种反美力量的支持,七十年代对各种反苏事件的支持,其原因十分类似于18世纪七十年代法国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支持。毛泽东认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任何反美事件,都是「帝国主义后院」的大火;周恩来把越南称为反帝的前线,把阿尔巴尼亚称为「反修的前线」。可参阅《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978,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社论。
2 一些作者和编者一直在唤起某种怀旧情绪和骄傲态度,这可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广为流传的一句评论为代表:「20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此话引起了不少反应。可参见九十年代初几份颇有影响的杂志,例如1994年各期的《东方》杂志。
3在科索沃危机期间,中国出现反北约游行示威。我写了一篇表达不同意见的文章,被五家几乎不具官方色彩的刊物拒绝。
4佛教研究领域的几乎所有中国学者都得出结论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已经被转化成了「中国佛教」。在众多的相关著作中,可参考任继愈主编的多卷本《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以后。
5两国的佛教领袖和学者定期会晤举行双边会议。例如,自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日本的世界日报社一直在联合举办每两年一次的中日佛教会议。
6印顺:《佛在人间》,第318-319。转引自何光沪、许志伟主编:《对话二:儒释道与基督教》中邓子美文,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如20世纪前期的吴雷川、刘廷芳等人,中期的赵紫宸、谢扶雅等人,后期的丁光训、汪维藩等人的工作。
8仅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间,仅新教徒的数目就上升了至少二十倍。
9这个词代表着上述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在今日中国基督教领袖中则已成了一个口头禅。
10甚至很大一部分活跃在基督教研究领域的学者,事实上也是通过对西方文学、西方艺术、西方历史、西方哲学等等的研究而走向基督教研究的。
11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两方面仅有的全国性组织,名称中都有「爱国」一词,这其实是特定政治形势的产物。
12"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H. W. Longfellow, Praise of Life.
13在这方面,比较一下「新疆社会科学」和「世界宗教研究」这两个杂志上的有关文章,会是有趣和有意义的。
14参阅吴云贵在《世界宗教研究》最近几期以及《中国宗教》2000年第三期上的文章。
15参阅李申《中国儒教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6参阅何光沪「中国宗教改革论纲」,载《何光沪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其中有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刘述先、杜维明等杰出学者。我认为,他们对中国大陆人文学术十分有意义的贡献,是承认了儒教的宗教性(Relig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18参阅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卢国龙《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8。
19这正是此一领域的绝大多数中国学者一直在做的事情。
20《论语·颜澖》。
21参阅盛洪:「民族主义与天下主义」,载于其着《为万世开太平》,1999。
22《老子》第十八章等处。
23《庄子》「齐物论」等篇。
24参见前引一些学者以及陈鼓应、汤一介、庞朴等人的著述。
25从伏尔泰到海德格。
26参阅各宗教全国组织正式出版的下述期刊:《天风》(基督教)、《法音》(佛教)、《中国天主教》(天主教)、《中国穆斯林》(伊斯兰教)和《宗教》(金陵协和神学院)。
27例如,在今日中国,总共有不到二十所新教神学院为二千多万新教徒培养神职人员,平均每一百万人只有一所,相比之下,在香港是平均每约一万人就有一所!其它宗教的情况也不见得更好。
28《基督教神学原理》,第503页,SCM, Press, 1979。
29参见《全球伦理》,London and New York, 1993
最后,我还想引用朗费罗同一首诗中的另外一句:
「要学会劳动,要学会等待!」
注释
1 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对各种反美力量的支持,七十年代对各种反苏事件的支持,其原因十分类似于18世纪七十年代法国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支持。毛泽东认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任何反美事件,都是「帝国主义后院」的大火;周恩来把越南称为反帝的前线,把阿尔巴尼亚称为「反修的前线」。可参阅《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978,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社论。
2 一些作者和编者一直在唤起某种怀旧情绪和骄傲态度,这可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广为流传的一句评论为代表:「20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此话引起了不少反应。可参见九十年代初几份颇有影响的杂志,例如1994年各期的《东方》杂志。
3在科索沃危机期间,中国出现反北约游行示威。我写了一篇表达不同意见的文章,被五家几乎不具官方色彩的刊物拒绝。
4佛教研究领域的几乎所有中国学者都得出结论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已经被转化成了「中国佛教」。在众多的相关著作中,可参考任继愈主编的多卷本《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以后。
5两国的佛教领袖和学者定期会晤举行双边会议。例如,自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日本的世界日报社一直在联合举办每两年一次的中日佛教会议。
6印顺:《佛在人间》,第318-319。转引自何光沪、许志伟主编:《对话二:儒释道与基督教》中邓子美文,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如20世纪前期的吴雷川、刘廷芳等人,中期的赵紫宸、谢扶雅等人,后期的丁光训、汪维藩等人的工作。
8仅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间,仅新教徒的数目就上升了至少二十倍。
9这个词代表着上述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在今日中国基督教领袖中则已成了一个口头禅。
10甚至很大一部分活跃在基督教研究领域的学者,事实上也是通过对西方文学、西方艺术、西方历史、西方哲学等等的研究而走向基督教研究的。
11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两方面仅有的全国性组织,名称中都有「爱国」一词,这其实是特定政治形势的产物。
12"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H. W. Longfellow, Praise of Life.
13在这方面,比较一下「新疆社会科学」和「世界宗教研究」这两个杂志上的有关文章,会是有趣和有意义的。
14参阅吴云贵在《世界宗教研究》最近几期以及《中国宗教》2000年第三期上的文章。
15参阅李申《中国儒教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6参阅何光沪「中国宗教改革论纲」,载《何光沪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其中有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刘述先、杜维明等杰出学者。我认为,他们对中国大陆人文学术十分有意义的贡献,是承认了儒教的宗教性(Relig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18参阅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卢国龙《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8。
19这正是此一领域的绝大多数中国学者一直在做的事情。
20《论语·颜澖》。
21参阅盛洪:「民族主义与天下主义」,载于其着《为万世开太平》,1999。
22《老子》第十八章等处。
23《庄子》「齐物论」等篇。
24参见前引一些学者以及陈鼓应、汤一介、庞朴等人的著述。
25从伏尔泰到海德格。
26参阅各宗教全国组织正式出版的下述期刊:《天风》(基督教)、《法音》(佛教)、《中国天主教》(天主教)、《中国穆斯林》(伊斯兰教)和《宗教》(金陵协和神学院)。
27例如,在今日中国,总共有不到二十所新教神学院为二千多万新教徒培养神职人员,平均每一百万人只有一所,相比之下,在香港是平均每约一万人就有一所!其它宗教的情况也不见得更好。
28《基督教神学原理》,第503页,SCM, Press, 1979。
29参见《全球伦理》,London and New York, 1993
上一篇:儒学“游魂”的当代状况
下一篇:中国思想与分析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