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观念中的上帝(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吾国天主即华言上帝,与道家所塑玄帝玉皇之像不同,彼不过一人修居于武当山,俱亦人类耳。人恶得为天帝皇耶?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周颂》曰:“执克武王,无克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又曰:“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商颂》云:“圣敬曰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雅》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易曰:“帝出乎震。”┅┅可知,历观史书,而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10
中国人的上帝终归是存在于中国人观念中的,与西方人观念中的上帝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发源于西方的基督教原本就具有显明的排他性,在这里,差异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跨越异质文化的这种共同性,所以,当利玛窦为自己和同事们的艰苦传教努力初见成效时,说:“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帝国,上帝这个名字已经不像数千年来那样被忽视、为人所不知了。”11这“被忽视、为人所不知”的其实是早已存在于自己文化当中的。这就是利玛窦所明言的:
中国人向来崇拜一位至高无上的神,他们称作“天帝”,或“天地”,因为,在他们看来,也许天地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组成单一的活物,而其神性即为灵魂。┅┅这种(儒)教不涉及偶像,但它只崇奉天和地,或称“天帝”,因为在他们看来,它统治并保全下界一切事物。12
如何能够跨越千年,把古代的上帝观念重新提出来作为当代人应当信奉的唯一的神呢?这与他的中国文化修养和对社会与民情的洞察力有关,因为尽管当时人们信奉多神,但是作为超越在上的、唯一的、远古的上帝的观念依然存留人们的深层观念中,只是比较地淡化了。这种深层观念与中国人崇古的民族心态密切相关,凡是过去存在过的,中国人并不会简单地否定,有关这一点,西方人看的更清楚,当代意大利学者柯毅霖(Gianni Criveller)在谈到中国基督教史的时候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凡古代的就是正确的,凡新奇的都是异端,而且,中国人很不愿意赋予没有历史根据和历史渊源的东西以重要性。”13因此,与其说上帝是西方的,不如说它是古已有之的。利玛窦的成功之处,正是把这淡化了的观念重新显现出来。
又是几百年过去,尽管在中国并非人人信奉基督教,但上帝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他们或者信佛教、信道教、信儒教,或者不信任何教,但他们都有个上帝的观念,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就会抬出来,准确地讲,没有一点宗教情感的人在中国并不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在知识群体中,上帝的观念很重要,因为人无论怎样敢于挑战世界,却不能没有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感,而这种敬畏说到底,是对主宰这个未知世界的意志的敬畏。这种被人们所忽视的现象,恰恰是宗教对现代和未来中国社会发生重要作用的社会基础。
注释:
1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2 同上
3 同上
4 《尚书康诰》
5 《尚书无逸》
6 《论语为政》
7 朱谦之《中国景教》117页,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8 利玛窦《基督教要》
9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40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 利玛窦〈天主实义〉
11 裴化行(Henry Bernard)〈利玛窦神父传〉上册235页,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2 同上278页。由于利玛窦把先秦儒家与朱熹及其宋儒做了区分,他不认为后儒对经典的理解是正确的,所以他所说的儒教或儒家都是指先秦儒家;同样,他所说的儒家经典其实也不纯是儒家经典,而是中国古文化经典,如《易经》、《尚书》、《诗经》等。
13柯毅霖(Gianni Criveller)《晚明基督论》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人的上帝终归是存在于中国人观念中的,与西方人观念中的上帝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发源于西方的基督教原本就具有显明的排他性,在这里,差异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跨越异质文化的这种共同性,所以,当利玛窦为自己和同事们的艰苦传教努力初见成效时,说:“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帝国,上帝这个名字已经不像数千年来那样被忽视、为人所不知了。”11这“被忽视、为人所不知”的其实是早已存在于自己文化当中的。这就是利玛窦所明言的:
中国人向来崇拜一位至高无上的神,他们称作“天帝”,或“天地”,因为,在他们看来,也许天地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组成单一的活物,而其神性即为灵魂。┅┅这种(儒)教不涉及偶像,但它只崇奉天和地,或称“天帝”,因为在他们看来,它统治并保全下界一切事物。12
如何能够跨越千年,把古代的上帝观念重新提出来作为当代人应当信奉的唯一的神呢?这与他的中国文化修养和对社会与民情的洞察力有关,因为尽管当时人们信奉多神,但是作为超越在上的、唯一的、远古的上帝的观念依然存留人们的深层观念中,只是比较地淡化了。这种深层观念与中国人崇古的民族心态密切相关,凡是过去存在过的,中国人并不会简单地否定,有关这一点,西方人看的更清楚,当代意大利学者柯毅霖(Gianni Criveller)在谈到中国基督教史的时候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凡古代的就是正确的,凡新奇的都是异端,而且,中国人很不愿意赋予没有历史根据和历史渊源的东西以重要性。”13因此,与其说上帝是西方的,不如说它是古已有之的。利玛窦的成功之处,正是把这淡化了的观念重新显现出来。
又是几百年过去,尽管在中国并非人人信奉基督教,但上帝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他们或者信佛教、信道教、信儒教,或者不信任何教,但他们都有个上帝的观念,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就会抬出来,准确地讲,没有一点宗教情感的人在中国并不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在知识群体中,上帝的观念很重要,因为人无论怎样敢于挑战世界,却不能没有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感,而这种敬畏说到底,是对主宰这个未知世界的意志的敬畏。这种被人们所忽视的现象,恰恰是宗教对现代和未来中国社会发生重要作用的社会基础。
注释:
1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2 同上
3 同上
4 《尚书康诰》
5 《尚书无逸》
6 《论语为政》
7 朱谦之《中国景教》117页,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8 利玛窦《基督教要》
9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40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 利玛窦〈天主实义〉
11 裴化行(Henry Bernard)〈利玛窦神父传〉上册235页,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2 同上278页。由于利玛窦把先秦儒家与朱熹及其宋儒做了区分,他不认为后儒对经典的理解是正确的,所以他所说的儒教或儒家都是指先秦儒家;同样,他所说的儒家经典其实也不纯是儒家经典,而是中国古文化经典,如《易经》、《尚书》、《诗经》等。
13柯毅霖(Gianni Criveller)《晚明基督论》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下一篇:中国哲学和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