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批判佛教,还是站在佛教立场上为佛教辩护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佛教关系中的两个方面。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未必没有相似之处,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即蕴涵了佛教“缘生性空”的反实体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与佛教哲学的辩证思维也有相似之处。20世纪中国佛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对佛家辩证思维精神的揭示,这应该说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结果。而佛家实践精神的发扬,应该说也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佛教关系时应着重把握的一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和佛教在根本精神是大异其趣的,前者是世俗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其目的在于建立合理的世间社会秩序,而后者的目的显然在于出世间的宗教解脱。马克思主义者对佛教的批判,虽然带有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印记,但从佛教在历史中的展开来说,这种批判也有其合理性。我觉得今天的佛教在某种层次上向着更注重社会实践和更加理性化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注释:
1、何建明博士的《略论近代中国佛教对东西方哲学的“回应”》(《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一文对三、四十年代佛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应”做过一些描述。
2、《瞿秋白文集》第一卷22棗23页。
3、徐荪铭《世纪佛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3页。
4、毛泽东于1958年在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转引自《毛泽东与佛教》,第95页。
5、陈晋《毛泽东与中国的佛道教》,《瞭望》周刊,1993年第8?/FONT>9期。
6、1958年8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的讲话,见《毛泽东与佛教》第112页。
7、1955年3月8日毛泽东同达赖喇嘛的谈话,见《毛泽东与佛教》,第98页。
8、陈晋《毛泽东与中国的佛道教》,见《毛泽东与佛教》,第94页。
9、《中国思想通史》第3卷第450棗451页。
10、同上,第172页。
11、《中国思想通史》第3卷第219棗220页。
12、同上,第228页。
13、任继愈《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第8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14、任继愈《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槃”学说的政治作用》,《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第24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1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3编第555页。
16、同上。
17、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3编第555页。
18、林镇国:《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棗现代东亚“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
19、《觉讯》第四卷第三期,1950年3月1日出版。
20、尤智表《谈般若》,《觉讯》第三卷第十期,1949年10月1日出版。
21、苏渊雷《大乘佛法与马恩哲学》,《觉讯》第三卷第十一期,1949年11月1日出版。
22、同上。
23、何建明《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第33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太虚卷》第40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5、同上,第405页。
26、同上。
27、同上,第407页。
28、《现代佛学》1957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