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1989年政治风波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也就是十三届四中全会。13、1997年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14、2002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15、2007年十七大召开,使我们党和国家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在这15个历史关节点中,有两次会议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这就是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历史转折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使我国进入了由邓小平指引的以改革开放为最鲜明特点的历史新时期。
二、历史转折的实现与崭新道路的开辟
历史表明,任何一次历史性的转折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斗争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但由于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思想的严重阻挠,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陷入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代表党心民心,以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胆略和理论勇气,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矛头直指当时在党内严重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紧接着,邓小平通过抓科技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从实践方面冲破“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始解放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在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面前终于站不住脚了。这场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978年12月中旬,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作为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的主要历史功绩,一是通过解放思想、打破党内存在的僵化半僵化状态,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二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厘清了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当坚持的政治路线,使“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成为历史上的过眼烟云。三是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和正确的组织路线,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得以形成。四是提出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指出“实现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同时还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开辟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指明了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胜利前进的航道已经打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使中国陷入严重挫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峰回路转,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次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
有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里说的,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这条道路的历史起点呢?其实,只要研读一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就清楚了。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非常重大的问题,包括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问题,改革开放的大政策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调整问题,特别是恢复毛泽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讲话虽然没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但其中一些重要问题都提出来了。此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思考、总结和概括,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新的、重要的观点的提出,都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虽然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1982年的十二大,但其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应该定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国意义和世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还在继续发展和完善之中,但是它的基本内涵已经大致清楚。十七大报告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包括领导力量、国情基础、基本路线、根本任务、制度保证、建设格局、奋斗目标等基本要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权威诠释。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但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世界人民。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国意义。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强国之路。经过短短30年,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已今非昔比。整个国家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大幅提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效推进,中国已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愈来愈大影响的国家,解决世界重大问题包括中国问题无视中国存在的时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富民之路。30年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虽然还存在着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但全国各族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的明显提高。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中国人民不但腰包鼓了,而且精神状态更加自信、自强了。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健党之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和取得的巨大成功,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健壮和坚强。正是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工作作风、党的民主建设都有了进一步增强和改善。中国30年来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的,这是一个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取得的巨大成功,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是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坚实基础。
强国、富民、健党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这15个历史关节点中,有两次会议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这就是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历史转折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使我国进入了由邓小平指引的以改革开放为最鲜明特点的历史新时期。
二、历史转折的实现与崭新道路的开辟
历史表明,任何一次历史性的转折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斗争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但由于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思想的严重阻挠,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陷入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代表党心民心,以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胆略和理论勇气,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矛头直指当时在党内严重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紧接着,邓小平通过抓科技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从实践方面冲破“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始解放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在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面前终于站不住脚了。这场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978年12月中旬,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作为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的主要历史功绩,一是通过解放思想、打破党内存在的僵化半僵化状态,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二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厘清了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当坚持的政治路线,使“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成为历史上的过眼烟云。三是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和正确的组织路线,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得以形成。四是提出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指出“实现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同时还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开辟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指明了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胜利前进的航道已经打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使中国陷入严重挫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峰回路转,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次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
有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里说的,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这条道路的历史起点呢?其实,只要研读一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就清楚了。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非常重大的问题,包括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问题,改革开放的大政策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调整问题,特别是恢复毛泽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讲话虽然没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但其中一些重要问题都提出来了。此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思考、总结和概括,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新的、重要的观点的提出,都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虽然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1982年的十二大,但其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应该定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国意义和世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还在继续发展和完善之中,但是它的基本内涵已经大致清楚。十七大报告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包括领导力量、国情基础、基本路线、根本任务、制度保证、建设格局、奋斗目标等基本要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权威诠释。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但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世界人民。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国意义。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强国之路。经过短短30年,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已今非昔比。整个国家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大幅提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效推进,中国已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愈来愈大影响的国家,解决世界重大问题包括中国问题无视中国存在的时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富民之路。30年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虽然还存在着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但全国各族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的明显提高。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中国人民不但腰包鼓了,而且精神状态更加自信、自强了。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健党之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和取得的巨大成功,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健壮和坚强。正是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工作作风、党的民主建设都有了进一步增强和改善。中国30年来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的,这是一个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取得的巨大成功,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是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坚实基础。
强国、富民、健党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下一篇:从生态伦理看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