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 威 人 格 之 分 析(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定性。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看,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是消除权威人格的基础条件。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看,构建平等的竞争制度,是解决权威人格的关键。这里主要应体现权力的相互制衡。再次,应大力提倡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平等竞争。社会应为创造性提供充足的生存空间。
总之,权威人格的消解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从强权威人格到弱权威人格的渐变。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看,完全消除权威人格是不现实的,但逐渐弱化权威人格特征却是可能的,并且是历史进步的必然。权威人格的消解过程本质上也是权威人格的理性化过程。
注释:
①David Easton:“The Perception of Author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arl J·Friedrich, editor, Authority, Nemos 1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P.179.
②Easton.同①,P.182.
③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three volumes, 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New York: Bedmintser Press, 1968), Volume One. P.53.
④Weber, 同上书,Volume Three, P.946.
⑤Hannah Arendt, On Violen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1970), P.44.
⑥Hannah Arendt,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61), P.93.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41-344页.
⑧日本学者今道有信认为,东方人“接近人格概念大约是过了16世纪以后”,到王阳明、李贽的朝代(《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1991版);王兴国认为,中国“接近人格概念”的人格观念至迟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见《中国古代人格观念初探》,刊于《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⑨参阅今道有信《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53页。
⑩此系李亦园根据许稂光编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Approaches to Chinese and Personality (1961),及氏著Clan, Caste and Club (1963)二书之研究结果所得,见李亦园著:《文化与行为》,17-18页。
(1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9-40页。
参考文献:
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王兴国:《论中西方人格观念的深层差异》,Confucius2000网站。
3、康晓光:《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Confucius2000网站。
4、宋圭武:《贫困与人格意识及脱贫》、《调研世界》,2005年第1期。
5、[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6、[美]理查德·格里格等:《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总之,权威人格的消解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从强权威人格到弱权威人格的渐变。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看,完全消除权威人格是不现实的,但逐渐弱化权威人格特征却是可能的,并且是历史进步的必然。权威人格的消解过程本质上也是权威人格的理性化过程。
注释:
①David Easton:“The Perception of Author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arl J·Friedrich, editor, Authority, Nemos 1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P.179.
②Easton.同①,P.182.
③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three volumes, 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New York: Bedmintser Press, 1968), Volume One. P.53.
④Weber, 同上书,Volume Three, P.946.
⑤Hannah Arendt, On Violen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1970), P.44.
⑥Hannah Arendt,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61), P.93.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41-344页.
⑧日本学者今道有信认为,东方人“接近人格概念大约是过了16世纪以后”,到王阳明、李贽的朝代(《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1991版);王兴国认为,中国“接近人格概念”的人格观念至迟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见《中国古代人格观念初探》,刊于《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⑨参阅今道有信《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53页。
⑩此系李亦园根据许稂光编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Approaches to Chinese and Personality (1961),及氏著Clan, Caste and Club (1963)二书之研究结果所得,见李亦园著:《文化与行为》,17-18页。
(1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9-40页。
参考文献:
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王兴国:《论中西方人格观念的深层差异》,Confucius2000网站。
3、康晓光:《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Confucius2000网站。
4、宋圭武:《贫困与人格意识及脱贫》、《调研世界》,2005年第1期。
5、[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6、[美]理查德·格里格等:《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下一篇:古老宗教与未来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