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本土化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沉思(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题,这是古代(中世纪)
之宗教与哲学试图解决的问题,更是现代临终关怀的核心问题,也是衡量临终关怀


工作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之一。
第三,承认人之灵魂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所谓主观唯心主义。"灵魂"存在
的观念只不过说明了:因为人内在地存在着灵魂,所以就会有灵魂之需求,临终关
怀中的灵性抚慰工作也就成为必要的了。并且,承认人之灵魂的存在,也不必然导
致迷信。许多人担忧只要认为人人都有一灵魂存在,必使迷信泛滥成灾。实际上,
这一类的忧虑是不必要的。因为人们存有灵魂,可能导致的是宗教的信仰和哲学的
智慧而不必然走向迷信。"宗教与迷信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宗教相信无限、
无形、彼岸的神和境界,而迷信则相信有限、有形、现世的神和境界。"(田洛《
宗教、迷信和科学》,文载《读书》1999年12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起来
反对迷信的并非是科学,而恰恰是哲学与宗教。所以,当一个人真正相信自我有灵
魂的存在,并诚心诚意地去满足灵魂之需,他或她最可能的是投向哲学与宗教,而
不是迷信,并会因此而扼制迷信的社会性泛滥。
第四,在现实的临终关怀的工作中,人之灵性的抚慰是核心。实际上,从临终
关怀事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其最重要的问题还不是医疗技术的问题,它最早起源于
宗教对病人的灵魂安慰,立足于基督博爱的基础之上。而所谓人之灵魂的存在也绝
不是空穴来风,在临终关怀的实际工作中,人有着灵性的需要已被大量的实例所证
明。台湾台中荣民总医院的杨克平博士介绍说:"一项针对21位癌末病患灵性需
求的研究发现,病患有寻求'神或宗教信仰'支持、寻求希望与力量的来源、领受
他人的爱与关怀及创造生命和生活意义等需求。而一项针对居家癌末患者的灵性需
求研究发现,病患有完成心愿、与家属相互表达爱与感谢,及宗教信仰等需求。"
(《安宁与缓和疗护学──概念与实务》,伟华书局有限公司1999年12月版,
第510页)台湾成功大学的赵可式博士在对临终病人灵性需求方面进行调查与研
究后指出:临终病人一般在灵性上有意义、宽恕与被宽恕、爱、希望、及宗教信仰
等项需求。(参见《临终病人的灵性需求及照顾》,文载《安宁照顾会讯》19期)
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若过得比较的顺利、比较的平静,或者文化素
质不怎么高,往往没有什么灵性的需要,或者灵性之需求很小,所以,人们不太察
觉灵魂的存在;而若人的文化素养很高,或者遭遇上人生的重大挫折,如极大的人
生痛苦、灾难与悲伤,重病与死亡,等等,便会蹦发出灵魂的呻吟:为什么会这样?
我的一生究竟有何意义与价值?这样的痛苦与灾难为何降临在我的头上?死后会去
何方?等等。于是,人们此时不再关注于现世之物质的获取,而是生发出灵魂的渴
望,这时,人们迫切需要的是──灵魂的抚慰。
杨克平博士综合各种材料指出:人是身(body)、心(mind)与灵(spirit)
的整合体, 且三者是互为影响的, 而灵则是人核心的部分, 也是最深的层面。
spirit(灵)源于拉丁文的spiro,含有呼吸之意,引伸而言包含使生命蓬勃, 富
有生气的意思。中文则将其解释为有勇气、精神、灵魂、活力或性格等意。"灵"
来自我们的"根",及人类在宇宙生命中的体验。所以,"灵性是人在生命过程中
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关系、他人关系,及神的关系之交流,体
会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过程。"(同上书,第513-515页)杨博士进一步指
出,灵性的照护包括7项内容:其一,生命回顾,即有系统的协助病患以一种崭新
的观点去回忆其生命中以往的种种旧痛或快乐的过程。自生命回顾中寻找诸种经历
的意义,使病患能体会到他(她)并未白活一遭,并藉由创造与工作、体认价值与
受苦难的另一种诠释,来体验生命的意义。其二,道别。其三,全程陪同走过悲伤
的所有阶段。其四,共同面对死亡的事实。其五,处理未完成的事物,包括实务、
情绪或灵性上的。其六,协助探寻生命、死亡与濒死的意义。其七,谈论希望与害


怕的事物等。(同上书,第517页)台湾安宁疗护事业中对"灵"的肯认及比较
完善的照顾方式,以及其它一些成熟的经验,值得中国全体临终关怀工作者的高度
重视,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地加入新的材料,使之日渐完善,以造福全体中国
人,乃至全人类。

三、对海峡两岸之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看法

如果我们承认人有"灵魂"的存在,承认人之全面的幸福包括最重要的灵魂之
幸福在内,且认识到人之生与死的最终极的问题都可归约为"灵魂"的安顿的问题;
那么,我们就应该也必须毫不犹豫地、加大力度地将哲学的资源与宗教的资源引入
临终关怀的医疗照顾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从台湾的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来看,宗教资源的引入已无任何的问题,
医院中"牧灵部"的设立是安宁疗护中运用宗教资源的组织化制度化的保证;而活
跃在安宁病房内的神父、修女、师傅则是人力资源的保障。安宁疗护在台湾10余
年的发展,无论是从人员的培训、硬体的建设、民间资源的充分利用,还是制度的
订立、社会的倡导,等各方面均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以笔者之管见,若台湾
安宁疗护事业要进一步的发展,除完善其它工作之外,大力引入哲学的智慧、中国
传统文化的资源也许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就是说,在安宁疗护的工作中,高度
重视宗教信仰的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哲
学,以及立于中华民族历史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也是可以运用的极重要的资源之一。
美国天普大学教授傅伟勋先生的著作《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在台湾影响
非常之大,这是一本基于个人罹患癌症的经验写出的关于生命与死亡问题的生死学
的专著。其中谈及了世界各大宗教在死亡问题上的观念和思想,但本质上它是一部
基于哲学智慧来消解自身也希望能消解他人死亡焦虑与恐惧的著作。而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资源,如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死智慧;道家"生死齐一"
的生死智慧;道教"永生不朽"的生死智慧;墨家"慷概赴死"的生死智慧;法家
"冷酷生死"的生死智慧;中国民间"阴间"与"阳间"的生死智慧;佛家"了生
死"的生死智慧,等等,都可以大规模地引入安宁疗护中的灵性的抚慰工作之中(
参见拙著《中国死亡智慧》,三民书局1994年版,《生死两安》,广西人民出
版社1998年版)。为此,除了从医学院中引入专门的临终关怀的人员之外,还
应该引进学习生死学的专业人才,如台湾佛光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医务
人员与具有哲学背景的人员,以及宗教界的人士共同努力,必可将台湾的临终关怀
的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其次,对大陆中国的临终关怀工作的推展而言,笔者认为,最最重要的还不在
硬体设施的建设,而在大力引入宗教的人士参予医院中的临终关怀的工作,否则,
大陆中国的临终关怀将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为此,大陆中国的临终关
怀界要虚心地向台湾安宁疗护的同行们学习,不仅是学习台湾安宁疗护界广泛地引
入宗教人士参予的做法,还包括学习台湾行政当局重视、医院积极推展、民间基金
会和专业社团全力配合的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只有使临终关怀的事业受到政府高
度的重视、医院当局的大力推展、民间社会的广泛参予,才能使之获得真正快捷的
和良性的发展。
如果台湾的同行们还能进一步地帮助大陆的同行们建设一个类似于设在马偕记
念医院的安宁疗护教育示范中心那样的机构,并在人员的培训、硬体设施的建立、
宗教人士的派遣、训练等各方面提供帮助,必可在短时期内大大提高国内临终关怀
工作的水平,最终使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生死之品质上都获得极大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大观》,尹飞舟等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死亡哲学》,段德智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神秘文化》,金良年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死亡智慧》,郑晓江著,三民书局1994年版
《生死两安》,郑晓江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安宁疗护之历史、现况及展望》,陈正克著,文载《安宁照顾会讯》第23期
《安宁与缓和疗护学──概念与实务》,杨克平等著,伟华书局有限公司199
9年12月版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