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高尔顿是使用统计学交互法调查祈求者或请愿者祷告功效的第一人。他发现根本没有明显的益
处或是主体获利与祷告者相联系。这一科学的方法同时被用来??宗教以赋之以伪科学的特权。经
验主义研究业已趋向于支持启蒙运动中对传统宗教的理论批评。在众人中菲朗兹` 布鲁(1934)、
维泰(1958)、乔萨切和亚力歇尔(1974)的研究已经完全显示了在传统宗教和否定态度如歧视、
偏见、种族主义、对社会问题的漠视甚至欺诈之间的积极关系。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并未将支持借
给这种指向宗教的非怜悯性态度,而宗教却引导了许多科学家(包括弗洛伊德)为了将其一网打尽
而选择其最差的部分和方面。贝拉(1970)已经将这一态度视为科学的或者启蒙运动基础主义的形
式加以参照,一般来说,经验主义的研究不能将一种非固有的信仰和另一种信仰区分开来,前者是
作为一种没有经验和理解的对激情和天真的需要来理解的(肇因于依赖于父亲的幼稚),而后者在
某种程度上是远离信念的并且在那里信念比信仰更能构建一个隐蔽和迷幻的暗喻其唤起了未知和已
知,而这种已知是不知它知道或在认知的行动中是什么与作为客体的自身相联系的已知。根据笛塞
的观点,理解或者我们称之为知识的内容并未被限制在智力的理解中而是被体现了,同时明晰了这
一心理的或是体觉功能变化的强大。理解包括了观察的独断、视野的广阔、判断的凝缩以及思辨的
成熟。
与功利性请愿者和具体而非隐喻的信仰相联系的独裁的和非固有的宗教(如弗洛姆和阿都尔诺
所定义的)也已被显示出与对迷茫、野心和疑惑的容忍有着积极关系。从与我的和固有精神的立场
上看,疑惑需要一种基础性的理解,而不是作为一种方法、作为笛卡尔式的、或作为信仰的敌人加
以理解,同时这也友于将之作为一种主体位置加以理解,这一位置存在于从真实界的虚乏中、从知
的无知中浮出地知识中。这一知的无知暗指向一种真实的无思索直觉,这一直觉既非是总结性理性
(如黑格尔理论)也非是非理性(如荣格理论)而是转理性(transrational )(一个由韦伯新铸
的术语)。在这一领域内,直觉使科学和当代生理学变得协调一致。科学和精神在那一非尖锐对抗
的辨证时刻敛合起来(哥本哈兹)。思考主体再无无思之有,并且这能被形容为一种没有捆缚上前
构思维的主观性或是一种自我解构和慈爱失我的实践。
经验主义研究(巴特松和维缔斯,1982)已经报告发现了固着精神和心理健康有积极联系,这
一健康被定义为从内疚和焦虑中摆脱出来而获得的自由、良好存在和社会交往的在场、创造生产力、
文体行为的一致性和有组织性、自我控制、柔韧和敞开的情绪。相反,非固有宗教与上述心理健康
的诸概念有着负面联系,这一结论被弗洛伊德关于精神病理学与宗教关系的思想所确认,但是,另
一方面,与弗洛伊德学说和联结宗教与精神病理学的西方精神病治疗法截然不同,经验主义研究已
经报道发现了精神病理学与固有精神的缺席之间的积极联系。总的看来,有说服性的神话经验与心
理常态测验有着0.52系数的相关联系(姬雷 1975 )。姬雷的研究表明一千二百万美国人有过神话
经验或高峰体验。最终非固有虔诚和固有精神之间的区别(由阿都尔诺首认),也能被引申为非固
有的萦绕着的典仪主义与固有精神仪式之间的区别。艾略克松(1971)将后一仪式定义为是由一种
深层次交往和无时间品质来标示的并且从这一仪式中所有的参与者都能产生出一种崇高的、已经经
历了转型过程的感应。作为一种联结着默想经验的活动,精神性仪式不仅可以导发对象征界分割的
克服而且可以致使对主体能指区别的再认。这一经验介入了语言造就的文化本身,在其他事物中介
入了一个存在与真实界的宇宙的或宇宙论的本体并由此从存身与达斯丁的虚空中浮出了一声无词的
呐喊、一阵美之谷的回声,它说:“你就是,事物的本身,如它一样。”
Ⅲ
这里所说的精神同样需要与仅仅是对文本或者对一种简单的社会历史的建构主义所做的解释区
分开来。对解释学学派来说不存在不通过符号、象征和文本而进行的自我理解或沉思,但在禅宗中
存在着一种外在于所有的塑形和远离言词与象征秩序的界限的转向心灵真实界的传输。禅宗教义推
荐一种旨在于通过沉思的体验和实践而进入真实界本身的直接跃跳。另外,与现代自我控制论题相
比较,有分别的恢复一种无权威性或是无道德性的他律变得逐渐重要起来,而这种他律又是关于一
种为了实现存在与功能之间、部分与历时结构中的共时发音之间具有重大意义的和谐的无意识主体。
从驳斥了神话思考比科学思考更不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严密性和需求性的观点来看,拉康是继承
了列维- 斯特劳斯的。他向依据与任何事物都要比以前必然变得优异和进步的思想而提出的进步和
承袭的观点提出了疑问。因此拉康的工作提供了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后现代阐释,从而允许对传
统文化进行更加象征性的解释。于是,一些术语: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在这里不仅仅是被用来充作
词语也被用来表示特殊的概念结构。这些术语的普通用法仅仅是表示了一种现世参照:现代与当代、
时新或当下同义,但传统都是指向过去的或陈旧的(其也经常被提到用来指传统的心理疗法)。在
现今的后现代词汇变化表中,现代是指在所有与之相关的美学价值和论理学价值中作为世俗的科学
典范的现代性,而传统或传统的是指存在与西方科学典范之前和之外的文化传统。从我的研究视域
来看,后现代直接指向一个全新的跨文化的范式,这一范式互渗和融合了传统和现代、西方和东方、
欧洲和美洲的概念结构,但绝无必然地整和或综合。
与判决了精神只能服务于防御功能和充当现实的对立面的弗洛伊德不同,拉康已经指出了隐喻
或者神话(如俄狄浦斯神话)可以成为一种更好的媒介,这一媒介有助于进入现实的和人类经验的
维度,而后者却不能通过推理或科学的方法而被完全掌握。另外,隐喻总是将一些远离词汇和逻辑
的事物的回声和召唤留给我们,拉康的观点之所以不同于解释学就在于他的理论同样包括了对远离
词语和象征秩序(真实界)的经验的承认。我也会对不同于传统上的真实界进行讨论,这一传统概
念虽然外在于语言和经验的推理类目还是通过存身在固有的人类经验之中而与超自然和外在上帝相
关。
紧随着拉康,我没有将真实界限制在被推理和语言围绕着的客观现实中,这一观点也反向区别
于韦高特(1990)和恩拜若(1993)的回应,他们主张将精神分析和宗教领域禁囿在心理过程的研
究中,而这一心理过程在由发起于次等状况(无论是社会、精神分析或是科学)中的一种客观现实
视野下的自然中具有代表意义。“在心理学中现实精神分析法也再认出指向神圣现实的操作性参照,
关于这种现实,它只能维持沉默,在它的理论中也在它的实践中。”(韦高特1990)。在我看来,
没有具体的动作或是言说的、分析沉默和且做且听的实践,汇合着触摸真实界本体和欲望的宣言与
感觉的交互作用,成为了无意识的真实界在日常精神分析经验中得以显现的某种途径。
我尝试着像列维尽力公式化一种现实的概念(1990)那样厘定精神分析的任务,在其做法中并
未将宗教经验简化为其所主张的某种东西。客观联系学派和拉康学派都发展了一种比弗洛伊德曾有
过的对宗教更加同情了的态度,但是尽管持反简化意图,客观联系学派实际上仍将精神简化为客观
联系和物质性的功能和描绘(琼斯1991)。举个例子,史密斯(1990)和列维就是依靠了自我精神
分析的原则。客观联系学派强调神话和宗教经验的大量现实不但可以根据在和弗洛伊德相关的父系
现实原则中俄狄浦斯原理加以理解,还可以根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