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觉开始(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我们一直在并且仍然在学习观看。但我们通常从图案的终稿开始学习。所以我们问图画的意义。地球上最初的氧气是由原生生物制造出来的,现在没有氧气就不能产生和维持生命。
??练柳体的人以柳公权的字为其所本,他拿自己的字与字帖上的比较,看是否相像。柳公权本人的字帖在哪里呢?
??肖像画家在画布上表现一位朋友的性情,他在一种特定的面容上捕捉了他久已熟悉的东西。性情不是被临摹下来,而是被表达出来了。表现者必须看到不曾被看到的,把已经感到的表达为可以观看的。肖像画家和漫画家一样需要构思。
??画师寻觅一个线条、调整一种比例,原则上同于小说家的章法、舞蹈师的设计舞步。独独把绘画称为表现艺术使人误会画师的任务是临摹现成的世界图画。殊不知,无论用眼睛还是用画笔,世界只有通过描画才变为图画。米开朗琪罗表现大卫,虽然他从未见过他。
??画家、诗人、舞蹈师,都致力于捉住游移不定者使它成形定形。表达即成形。
??借以表达者称为“象”:样子、形象、图象、现象、象征。
??象与像不同。世界本身对观察成象。像是象的摹仿。
??一流的艺术家成其气象,于是引来摹仿,想弄得像。只在一种意义上可说一流艺术家在摹仿:不是对现成景物更不是对前人作品的摹仿,他临摹世界成其象的刹那。
??日常与之打交道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物”或“物体”。物有形象,形象属于物;我们首先知觉的就是物,而不是单纯颜色、线条、气味,若单纯而至于无物之象,就轻飘飘的,轻飘如幻影,这时我们的感觉也变得轻飘飘的,近乎幻觉。
??通过分析把形象剥走,就剩下质、物质。形象和物质构成物体,物体被称作受形的物质informed matter)。无论形诸颜色还是形诸言辞,形是表达,表达其后的实质。
??受形的物质就是得到表现的物质。那么,物体本身就有所表达,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幼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用现在的话说,物本身就是能指,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物拢集它物。受形的不仅得到表现,而且也有所表现。物实是最基本的符号。The informed matter is naturally informative。所以世界也被称作世界图象(das Weltbild)。世界图象并不是近代科技的产物,只不过,我们越来越多观看而少感觉,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被称作“图像的时代”(the epoch of images),不亦宜乎?
??借助形、体、质这些概念把物体看作成形的物质,物质就被理解为实体或实质。表示“实质”的substantia这个词,说的就是处于下部根基处的东西 ——that which stands underneath。Substance不是包裹在完整外形中的质料,它标识着物体所从出的一团粘连,尼采所说的“全然永恒的混沌”。与有形有界的物体相对,实体被规定为无所分界的一。当康德设想只有一个物自身时,他没有超出斯宾诺莎对substantia的理解。而这一切理解都根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并且会在prime matter这一难题前止步。
??“感觉显示变易、流逝、转化”[1]。我们感到的是世界的流变,看到的却是世界图画。希腊人为之困惑,试图了解hyle怎样驻停和成形。Substantia这个词却把hyle理解为本来就驻立着的东西了。
??然而,实质原是泰利士的水,流动在赫拉克利特的河流中。唯借有形之体,实质始得驻立。
??流变者,柏格森称为duree。Duree又被定义为感觉到的、体验到的、充实的时间。柏格森认为绵延只能被直觉(intuition)把捉。
??只有流变者需要被把捉,亦即使之驻停。感觉追随流变者,它确定流变者在哪些瞬间可以成形,可以被“形式化”。我觉得把这样的确定称作intuition(直觉)优于称作Anschauung(直观)。正像康德所说的,直观所观者已是对象,而直觉则是对象化的一个步骤。
??在康德那里,感性直观有两种形式,外感之形式为空间,内感之形式为时间。然而,Form(形式)这个词,本身即为空间概念。形总在外,只有外形,没有内形,“内在形式”是一个借喻。成形使我们能够看见。看总是从外面看。柏格森把intuition说成“从内部看”,就像莎士比亚说到“心灵的眼睛”。Intuition就看到实质说到看,Anschauung就通过外形来看说到看。
??分出内外,把感官定义为由外到内的必经之路;然后推论说:对外界的知识皆源于感官知觉。于是感官知觉成了源头,外界的存在成了疑问,世界的实在最多只是悬设或推论出来的东西。这种不及格的逻辑却要我们相信世上发生的一切都发生在我们的感觉系统之内。
??区分内外不就是区分出了“外部世界”与“内心”吗?我们沿着贝克莱的逻辑走下去,诧异怎么把世界丢掉了。我们还以为这是逻辑的结果呢。往返在路上寻找丢掉的钥匙,其实出门时把它反锁在屋里了。
??世界在感觉里,感觉又在哪里?
??感觉在五官之觉里。这倒不是说视觉吸收了颜色明暗等资料输送到某种里面的心灵去让它们感觉。视觉以开放的方式感觉:不仅指睁开眼睛,更是指让感觉随之流迁的东西展现开来,展开成为表面。我们要看到深处;却不是要培养X光式的特异功能。深处也需要展开来看,不过不容易展开。
??唯其有表面,才有分隔和联结,才能端详得清楚。感觉从物质浊流一直连到清明的视觉。
??呆看被阻隔在表面上。目光之所以能透过表面,因为视觉是一种感觉。感觉使看有所见。感觉滋养着看。
??透过表面所见到的,却不是包裹在表面里的matter,而是透出表面的what matters。
??我们不是通过看进入实质之内;正相反,我们原在实质之中,看把我们领到事物之外。所以才有“我们”。
观看不导向反映而导向理解。
??什么是理解?看得清晰,而同时感觉得深厚。就是说,不仅看得清晰,而且看得真切。
??理解是沟通,沟通陌异与熟悉。通过一定的道路,异域成为可通达的;通过一定的形式,陌异的存在成为可感的。
??我们理解了,于是谅解了。
??反过来又何尝不是?我们首先要尊重,要宽容,要感得到那里有什么可以理解的东西,值得理解的东西。
理解已经体现了尊重和宽容。当年大学生面对一个极少宽容的社会高喊“理解万岁”。反过来,没有理解的宽容是一种空洞的姿态,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谁需要这种自上而下的宽容?
??算计以自我为中心,只能算计别人,不会算计自己。算计别人,算计世界,是为了给自己谋好处。
??理解却不以自我为中心,毋宁说,理解是不同中心的沟通。
??当然,没有不从任何立场出发的理解,然而,从某种立场出发不等于停留在某种立场。六经注我,外国有的我们都有,那就谈不上理解。理解要求脱离固有的立场,要求“克服自我”。理解是一种转变,其核心不在于从某种立场出发,而在于寻求一个新的立足点。所以,在探讨理解时,从义理上探讨是第一位的,从心理上分析只起辅助作用。把什么见解都还原为立场、动机、心理,就扼杀了学术。
??科学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理解方式。然而,一旦脱离了感觉,科学就蜕化成算计,不再是一种理解。就像受到刺激不就是可感,能够操作也不保证有了理解。量子力学是最为精密的科学,提供最为准确的预言,然而量子力学家莫不承认,他们不理解量子力学。
??比较一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不难看出近代物理学如何努力把感觉排除出物理世界,就是说,排除出近代物理学所定义的世界。
??山有神而水有灵,甘霖和洪水全在神灵的喜怒,全在神灵要奖赏我们还是惩罚我们——这些都不科学,但这些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与我们相关的有意义的世界。
??宗教给予我们生活整体的意义。宗教的“真理性”无需验证,显灵故事不是通过了验证的假说,而是一种感召,赋予世界整体以意义。我们通过宗教感觉到整体。
??
??练柳体的人以柳公权的字为其所本,他拿自己的字与字帖上的比较,看是否相像。柳公权本人的字帖在哪里呢?
??肖像画家在画布上表现一位朋友的性情,他在一种特定的面容上捕捉了他久已熟悉的东西。性情不是被临摹下来,而是被表达出来了。表现者必须看到不曾被看到的,把已经感到的表达为可以观看的。肖像画家和漫画家一样需要构思。
??画师寻觅一个线条、调整一种比例,原则上同于小说家的章法、舞蹈师的设计舞步。独独把绘画称为表现艺术使人误会画师的任务是临摹现成的世界图画。殊不知,无论用眼睛还是用画笔,世界只有通过描画才变为图画。米开朗琪罗表现大卫,虽然他从未见过他。
??画家、诗人、舞蹈师,都致力于捉住游移不定者使它成形定形。表达即成形。
??借以表达者称为“象”:样子、形象、图象、现象、象征。
??象与像不同。世界本身对观察成象。像是象的摹仿。
??一流的艺术家成其气象,于是引来摹仿,想弄得像。只在一种意义上可说一流艺术家在摹仿:不是对现成景物更不是对前人作品的摹仿,他临摹世界成其象的刹那。
??日常与之打交道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物”或“物体”。物有形象,形象属于物;我们首先知觉的就是物,而不是单纯颜色、线条、气味,若单纯而至于无物之象,就轻飘飘的,轻飘如幻影,这时我们的感觉也变得轻飘飘的,近乎幻觉。
??通过分析把形象剥走,就剩下质、物质。形象和物质构成物体,物体被称作受形的物质informed matter)。无论形诸颜色还是形诸言辞,形是表达,表达其后的实质。
??受形的物质就是得到表现的物质。那么,物体本身就有所表达,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幼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用现在的话说,物本身就是能指,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物拢集它物。受形的不仅得到表现,而且也有所表现。物实是最基本的符号。The informed matter is naturally informative。所以世界也被称作世界图象(das Weltbild)。世界图象并不是近代科技的产物,只不过,我们越来越多观看而少感觉,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被称作“图像的时代”(the epoch of images),不亦宜乎?
??借助形、体、质这些概念把物体看作成形的物质,物质就被理解为实体或实质。表示“实质”的substantia这个词,说的就是处于下部根基处的东西 ——that which stands underneath。Substance不是包裹在完整外形中的质料,它标识着物体所从出的一团粘连,尼采所说的“全然永恒的混沌”。与有形有界的物体相对,实体被规定为无所分界的一。当康德设想只有一个物自身时,他没有超出斯宾诺莎对substantia的理解。而这一切理解都根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并且会在prime matter这一难题前止步。
??“感觉显示变易、流逝、转化”[1]。我们感到的是世界的流变,看到的却是世界图画。希腊人为之困惑,试图了解hyle怎样驻停和成形。Substantia这个词却把hyle理解为本来就驻立着的东西了。
??然而,实质原是泰利士的水,流动在赫拉克利特的河流中。唯借有形之体,实质始得驻立。
??流变者,柏格森称为duree。Duree又被定义为感觉到的、体验到的、充实的时间。柏格森认为绵延只能被直觉(intuition)把捉。
??只有流变者需要被把捉,亦即使之驻停。感觉追随流变者,它确定流变者在哪些瞬间可以成形,可以被“形式化”。我觉得把这样的确定称作intuition(直觉)优于称作Anschauung(直观)。正像康德所说的,直观所观者已是对象,而直觉则是对象化的一个步骤。
??在康德那里,感性直观有两种形式,外感之形式为空间,内感之形式为时间。然而,Form(形式)这个词,本身即为空间概念。形总在外,只有外形,没有内形,“内在形式”是一个借喻。成形使我们能够看见。看总是从外面看。柏格森把intuition说成“从内部看”,就像莎士比亚说到“心灵的眼睛”。Intuition就看到实质说到看,Anschauung就通过外形来看说到看。
??分出内外,把感官定义为由外到内的必经之路;然后推论说:对外界的知识皆源于感官知觉。于是感官知觉成了源头,外界的存在成了疑问,世界的实在最多只是悬设或推论出来的东西。这种不及格的逻辑却要我们相信世上发生的一切都发生在我们的感觉系统之内。
??区分内外不就是区分出了“外部世界”与“内心”吗?我们沿着贝克莱的逻辑走下去,诧异怎么把世界丢掉了。我们还以为这是逻辑的结果呢。往返在路上寻找丢掉的钥匙,其实出门时把它反锁在屋里了。
??世界在感觉里,感觉又在哪里?
??感觉在五官之觉里。这倒不是说视觉吸收了颜色明暗等资料输送到某种里面的心灵去让它们感觉。视觉以开放的方式感觉:不仅指睁开眼睛,更是指让感觉随之流迁的东西展现开来,展开成为表面。我们要看到深处;却不是要培养X光式的特异功能。深处也需要展开来看,不过不容易展开。
??唯其有表面,才有分隔和联结,才能端详得清楚。感觉从物质浊流一直连到清明的视觉。
??呆看被阻隔在表面上。目光之所以能透过表面,因为视觉是一种感觉。感觉使看有所见。感觉滋养着看。
??透过表面所见到的,却不是包裹在表面里的matter,而是透出表面的what matters。
??我们不是通过看进入实质之内;正相反,我们原在实质之中,看把我们领到事物之外。所以才有“我们”。
观看不导向反映而导向理解。
??什么是理解?看得清晰,而同时感觉得深厚。就是说,不仅看得清晰,而且看得真切。
??理解是沟通,沟通陌异与熟悉。通过一定的道路,异域成为可通达的;通过一定的形式,陌异的存在成为可感的。
??我们理解了,于是谅解了。
??反过来又何尝不是?我们首先要尊重,要宽容,要感得到那里有什么可以理解的东西,值得理解的东西。
理解已经体现了尊重和宽容。当年大学生面对一个极少宽容的社会高喊“理解万岁”。反过来,没有理解的宽容是一种空洞的姿态,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谁需要这种自上而下的宽容?
??算计以自我为中心,只能算计别人,不会算计自己。算计别人,算计世界,是为了给自己谋好处。
??理解却不以自我为中心,毋宁说,理解是不同中心的沟通。
??当然,没有不从任何立场出发的理解,然而,从某种立场出发不等于停留在某种立场。六经注我,外国有的我们都有,那就谈不上理解。理解要求脱离固有的立场,要求“克服自我”。理解是一种转变,其核心不在于从某种立场出发,而在于寻求一个新的立足点。所以,在探讨理解时,从义理上探讨是第一位的,从心理上分析只起辅助作用。把什么见解都还原为立场、动机、心理,就扼杀了学术。
??科学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理解方式。然而,一旦脱离了感觉,科学就蜕化成算计,不再是一种理解。就像受到刺激不就是可感,能够操作也不保证有了理解。量子力学是最为精密的科学,提供最为准确的预言,然而量子力学家莫不承认,他们不理解量子力学。
??比较一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不难看出近代物理学如何努力把感觉排除出物理世界,就是说,排除出近代物理学所定义的世界。
??山有神而水有灵,甘霖和洪水全在神灵的喜怒,全在神灵要奖赏我们还是惩罚我们——这些都不科学,但这些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与我们相关的有意义的世界。
??宗教给予我们生活整体的意义。宗教的“真理性”无需验证,显灵故事不是通过了验证的假说,而是一种感召,赋予世界整体以意义。我们通过宗教感觉到整体。
??
上一篇:重新解读西方古典伦理政治观
下一篇:“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