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道教的现世性与基督教的超越性——从信仰方式及其内容方面审视(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阳,太阳的天气构成天,太阴的地气构成地,人气是阴阳二气的中和。阴阳这些事实性在者在现象内的循环,使现象世界永远保持着它的现象性。天气下生万物,地气上养万物,人气中和万物,由此出现了太平气。元气与太和之气相通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气相通共生万物,万物与三光气相通,天地开朗。男女阴阳二气相交而生子,父母子共治一家,君臣民共成一国。元气包裹天地八方,万物莫不受气而生。事实世界和肉体生命,是气的不同形式,本身就有价值。世界和人不存在差别。
气以道、自然为法则。道具有无所不化的能力,元气守道运行产生天地万物。道同气关联,在本性上是终极的一,唯一的事实性在者,众命所系,众心所主。《太平经》就这样阐释世界人生的形成与存在,现时的事实性在者为最高的原初存在,现时的自然法则为最高的原初法则。人同自然中的天地及其他万物有共同的基因,共同的价值原则。人的形、神仅仅是气的不同样式。从《太平经》发展来的原始道教,不可能有灵魂不朽的学说。
为了保证人的肉体生命不朽,《太平经》信仰事实性的天在价值上的最高性。天太地平、天上地下人为中;天清地浊;天一地二人为三,地为天使,人为地使;天君地臣人为民(人的地位);天太阳地太阴人中和;天道地德人以和;天父地母人为子。世界的形体有天、地、人。天有日、月、星,北极居中。地有山、川、平土。人有父、母、子。日象人君,月象大臣,星象百官。天的本质是上而不下绝对统治地和人;地的本质是下而不上绝对顺从天的意志,能养种民的为善地,不能养的为逆地,种民日衰的为消地(土地这种物质性的在者,被赋予了道德上的价值)。人分三等:人君、人臣、民(【人种】人的等差)。人间世界有三种图景:天治、地治、人治。子受命于父,恩养于母,子是父母的工具,民是君臣的奴婢。天这个事实性的在者,是最高的价值性在者,万物的价值取决于与天的关系。皇天对人君发生道德性的评价,人的善恶由天地阴阳注定。无道的人,天不覆盖他,地不运载他,神灵精鬼不保佑他。不合天心地意的人,是不仁不善的人。天地给出人同动物的区别。帝王这个天的贵子,其行动应以天文地理为准则。天为人设定法律,是神的化身。由此可见,人的地位、等差、价值,人间世界的政治秩序、人性的善恶、帝王的政治统治原则,都由天地这两个自然性的在者通过类比思维来确定。
人的日常生活有两方面的内容:以饮食为中心的自我保存与以男女为中心的自我延续。《太平经》把这两项活动称为人类的二大急。阴阳相生,男女相成,世世不绝,代代相传。人类竟天年,传天统,终则復始,无穷无尽。男是天的精神,女是地的精神,男天统,女地统,贼杀女子是在灭绝人类。天地是阴阳的父母,阴阳是男女的根本。阴阳饮食断绝,天下就没有人类,从而不可治。人类不应该杀害女子,他们是人类生活的构成者。人类的使命在于解决这两大事情。肉体生命本能的延续,迫使《太平经》以肉体生命共在的不朽为信仰。所谓的太平,就是万物不伤、自生自灭,人人为肉体生命而生存,共同的价值向度,共同的价值来源。《太平经》中,天地中和创造财产,以便养育人的生存。有财产不救济别人是恶人,有道德不教导他人是罪人 。
《太平经》关于人间太平的信仰,是君主神性所有制作用的结果。皇权统治需要平均化的奴性人格存在。君是人间社会的神,其中的民本思想指向君的存在。没有民,君就没有衣食的来源、没有奴役的对象。
相对于初期道教强调肉体生命的长生,初期基督教更侧重于人的永生。在福音书的作者看来,永生不是指人的肉体生命永远活着,而是指人的全部生命和上帝发生一种崭新的关系,内含通过耶稣基督认识唯一真神的经验。“它是一种和上帝个人的亲密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持续的、动力性的、” 永恒的而非暂时的。耶稣为永生给出的定义是:“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基督徒,乃是那些通过耶稣基督和上帝具有亲密关系的人,是那些以耶稣基督为中保和上帝绝对相关的人。由于和超越性的上帝的关系,初期基督徒的基督信仰,明显承受了这种超越性的规定性;由于是通过耶稣基督和上帝发生的关系,耶稣基督又是上帝之言成为的肉身而不是一个受造的现世的人,所以,对基督的信仰就是对上帝之言的信仰,就是对超越于人又和人密切相关的上帝之子的信仰。这种信仰方式,区别于初期道教致力于探索人生的现世不朽、把事实性的气当作世界的本根的方式。
在信仰目的上,尽管门徒们以为耶稣是要在地上建立一个政治的国度,但耶稣有意识地避免这种误解的发生。在马可福音中,他总是隐藏他的弥赛亚身份(1:34、44;3:12;4:11;5:43;7:24、36;8:30;9:9),表明他所显明的上帝的隐秘性中的超越性;他总是从喧嚣的人群中隐退(见1:45;2:13;3:7、13;4:1;5:21),这不断使人回想起旷野的主题(1:4、12-13、35、45)以及归回上帝的主题。耶稣来到世界,是为了向人传讲上帝之国吁请人信福音(马太福音4:17,10:7,21:43;路加福音6:20,9:27,11:20;马可福音1:15),为了呼召门徒宣讲真理、关怀那些受疾病折磨的人;他的十字架受难,是为了成就上帝之国的来到(路22:16、18;可13:29,14:25);耶稣甚至说:“人为上帝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路18:29-30);“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26)。人对上帝之国的爱和对耶稣基督本身的爱,超越人对自己的肉体生命及以此为中介血缘亲属的爱;使徒在传道中施行医治,更是为了促成上帝之国的临近(路10:9、11)。初期的基督徒接受的信仰,是相信通过耶稣进入上帝之国——它意味着上帝借助耶稣在人心中的统治,从主观上说,因为上帝的国就在信仰他的人心里(路17:21);从客观上说,上帝之国又不只是在人的心里,而且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之外,是耶稣所来所去的地方。这和《太平经》的作者和道教初期的创立者们始终企图在人间实现太平的渴望完全相反。
讨论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言说初期基督教的福音讯息——耶稣基督事件。福音书作者所说的福音,首先是“上帝的福音”,因为它来自于上帝并且把人带到上帝那里。福音本身在起源上具有超越性;其次意味着“上帝之国的福音”,因为只有借着上帝的灵重生人才能回到他的国度。福音在空间上超越了现世的世界所表达的范围;再次是“耶稣基督的福音”,因为耶稣基督就是福音的核心,没有他受圣灵感孕而生、复活,就没有好消息。而耶稣的灵生、复活,都是作为超越性的上帝的大能在他身上的作为,虽然其中也有人的主观意志的介入。这里,由耶稣基督的灵生、爱道、受死、复活、升天、再来、审判所表达的讯息,既有上帝向人的内在性介入又有人对上帝的超越性存在的渴望。换言之,在耶稣基督事件里,已经内含超越性与内在性的双重规定性。
福音的焦点,在于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人所做的一切 。保罗“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哥林多前书1:23),或“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加拉太书6:14)。这概括起来就是耶稣基督事件。四部福音书,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耶稣基督事件的内涵——即耶稣以他的受圣灵感孕而生(灵生)、他关于爱上帝与爱邻人的宣告(爱道)、他为着上帝的救赎计划和人的得救而死(受死)、他因上帝的大能和为赐予人以盼望而复活、他为了显明自己来自于上帝并为人带来上升的希望而升天、他应许基督徒在末世的终点他必再来
气以道、自然为法则。道具有无所不化的能力,元气守道运行产生天地万物。道同气关联,在本性上是终极的一,唯一的事实性在者,众命所系,众心所主。《太平经》就这样阐释世界人生的形成与存在,现时的事实性在者为最高的原初存在,现时的自然法则为最高的原初法则。人同自然中的天地及其他万物有共同的基因,共同的价值原则。人的形、神仅仅是气的不同样式。从《太平经》发展来的原始道教,不可能有灵魂不朽的学说。
为了保证人的肉体生命不朽,《太平经》信仰事实性的天在价值上的最高性。天太地平、天上地下人为中;天清地浊;天一地二人为三,地为天使,人为地使;天君地臣人为民(人的地位);天太阳地太阴人中和;天道地德人以和;天父地母人为子。世界的形体有天、地、人。天有日、月、星,北极居中。地有山、川、平土。人有父、母、子。日象人君,月象大臣,星象百官。天的本质是上而不下绝对统治地和人;地的本质是下而不上绝对顺从天的意志,能养种民的为善地,不能养的为逆地,种民日衰的为消地(土地这种物质性的在者,被赋予了道德上的价值)。人分三等:人君、人臣、民(【人种】人的等差)。人间世界有三种图景:天治、地治、人治。子受命于父,恩养于母,子是父母的工具,民是君臣的奴婢。天这个事实性的在者,是最高的价值性在者,万物的价值取决于与天的关系。皇天对人君发生道德性的评价,人的善恶由天地阴阳注定。无道的人,天不覆盖他,地不运载他,神灵精鬼不保佑他。不合天心地意的人,是不仁不善的人。天地给出人同动物的区别。帝王这个天的贵子,其行动应以天文地理为准则。天为人设定法律,是神的化身。由此可见,人的地位、等差、价值,人间世界的政治秩序、人性的善恶、帝王的政治统治原则,都由天地这两个自然性的在者通过类比思维来确定。
人的日常生活有两方面的内容:以饮食为中心的自我保存与以男女为中心的自我延续。《太平经》把这两项活动称为人类的二大急。阴阳相生,男女相成,世世不绝,代代相传。人类竟天年,传天统,终则復始,无穷无尽。男是天的精神,女是地的精神,男天统,女地统,贼杀女子是在灭绝人类。天地是阴阳的父母,阴阳是男女的根本。阴阳饮食断绝,天下就没有人类,从而不可治。人类不应该杀害女子,他们是人类生活的构成者。人类的使命在于解决这两大事情。肉体生命本能的延续,迫使《太平经》以肉体生命共在的不朽为信仰。所谓的太平,就是万物不伤、自生自灭,人人为肉体生命而生存,共同的价值向度,共同的价值来源。《太平经》中,天地中和创造财产,以便养育人的生存。有财产不救济别人是恶人,有道德不教导他人是罪人 。
《太平经》关于人间太平的信仰,是君主神性所有制作用的结果。皇权统治需要平均化的奴性人格存在。君是人间社会的神,其中的民本思想指向君的存在。没有民,君就没有衣食的来源、没有奴役的对象。
相对于初期道教强调肉体生命的长生,初期基督教更侧重于人的永生。在福音书的作者看来,永生不是指人的肉体生命永远活着,而是指人的全部生命和上帝发生一种崭新的关系,内含通过耶稣基督认识唯一真神的经验。“它是一种和上帝个人的亲密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持续的、动力性的、” 永恒的而非暂时的。耶稣为永生给出的定义是:“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基督徒,乃是那些通过耶稣基督和上帝具有亲密关系的人,是那些以耶稣基督为中保和上帝绝对相关的人。由于和超越性的上帝的关系,初期基督徒的基督信仰,明显承受了这种超越性的规定性;由于是通过耶稣基督和上帝发生的关系,耶稣基督又是上帝之言成为的肉身而不是一个受造的现世的人,所以,对基督的信仰就是对上帝之言的信仰,就是对超越于人又和人密切相关的上帝之子的信仰。这种信仰方式,区别于初期道教致力于探索人生的现世不朽、把事实性的气当作世界的本根的方式。
在信仰目的上,尽管门徒们以为耶稣是要在地上建立一个政治的国度,但耶稣有意识地避免这种误解的发生。在马可福音中,他总是隐藏他的弥赛亚身份(1:34、44;3:12;4:11;5:43;7:24、36;8:30;9:9),表明他所显明的上帝的隐秘性中的超越性;他总是从喧嚣的人群中隐退(见1:45;2:13;3:7、13;4:1;5:21),这不断使人回想起旷野的主题(1:4、12-13、35、45)以及归回上帝的主题。耶稣来到世界,是为了向人传讲上帝之国吁请人信福音(马太福音4:17,10:7,21:43;路加福音6:20,9:27,11:20;马可福音1:15),为了呼召门徒宣讲真理、关怀那些受疾病折磨的人;他的十字架受难,是为了成就上帝之国的来到(路22:16、18;可13:29,14:25);耶稣甚至说:“人为上帝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路18:29-30);“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26)。人对上帝之国的爱和对耶稣基督本身的爱,超越人对自己的肉体生命及以此为中介血缘亲属的爱;使徒在传道中施行医治,更是为了促成上帝之国的临近(路10:9、11)。初期的基督徒接受的信仰,是相信通过耶稣进入上帝之国——它意味着上帝借助耶稣在人心中的统治,从主观上说,因为上帝的国就在信仰他的人心里(路17:21);从客观上说,上帝之国又不只是在人的心里,而且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之外,是耶稣所来所去的地方。这和《太平经》的作者和道教初期的创立者们始终企图在人间实现太平的渴望完全相反。
讨论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言说初期基督教的福音讯息——耶稣基督事件。福音书作者所说的福音,首先是“上帝的福音”,因为它来自于上帝并且把人带到上帝那里。福音本身在起源上具有超越性;其次意味着“上帝之国的福音”,因为只有借着上帝的灵重生人才能回到他的国度。福音在空间上超越了现世的世界所表达的范围;再次是“耶稣基督的福音”,因为耶稣基督就是福音的核心,没有他受圣灵感孕而生、复活,就没有好消息。而耶稣的灵生、复活,都是作为超越性的上帝的大能在他身上的作为,虽然其中也有人的主观意志的介入。这里,由耶稣基督的灵生、爱道、受死、复活、升天、再来、审判所表达的讯息,既有上帝向人的内在性介入又有人对上帝的超越性存在的渴望。换言之,在耶稣基督事件里,已经内含超越性与内在性的双重规定性。
福音的焦点,在于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人所做的一切 。保罗“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哥林多前书1:23),或“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加拉太书6:14)。这概括起来就是耶稣基督事件。四部福音书,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耶稣基督事件的内涵——即耶稣以他的受圣灵感孕而生(灵生)、他关于爱上帝与爱邻人的宣告(爱道)、他为着上帝的救赎计划和人的得救而死(受死)、他因上帝的大能和为赐予人以盼望而复活、他为了显明自己来自于上帝并为人带来上升的希望而升天、他应许基督徒在末世的终点他必再来
上一篇:公共领域中理性沟通的可能性
下一篇: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