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价值观的走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一经济基础领域的自我转变,既是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根本价值观念指导下的选择,又会促进我们的价值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全然不触动基本价值观念的文化改造和经济变革,是既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在与经济转型相联系的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变革必然成为焦点。
我们看到,近20年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点深层特征:
首先,人们的价值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呈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的趋势。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定价值观念。其中主体意识或主体观念是价值观念的核心。社会主义的主体观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中心。因为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以广大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国家各级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应是构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主体观念的两个主要方面。但是这种主体观念在现实中究竟是怎样的?如何使它充分地落实和体现出来?这个问题过去解决得并不理想。
在计划体制下,国家这个整体的、最高的主体,同时也几乎是唯一的主体,它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单向行政控制来强化自己的作用。而基层集体主体和群众个人主体的权力与责任在一些方面并不到位,事实上存在着整体与局部、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之间责、权、利结构不合理、不健全的情况。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则表现为主体意识的不健全和不落实。例如一方面,"公仆"总觉得自己已经代表了人民,是"为民作主"者,只要对上级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了。因此"公仆"二字往往更多地联系着特殊的权力、级别和待遇等,而相应的服务意识、接受监督意识和权力约束感则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公仆"二字往往具有了相反的味道;另一方面,"主人"对自己的全部权力和责任缺少完整具体的实际体会,反而形成了某种依赖性强的脆弱心理,要么实际上不觉得自己是主人,要么以为"主人"二字仅仅意味着有权享受保障,而无须承担风险。人们把这种情况形象地叫做"主人空"。
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主体经济,它以经济活动的主体、价值主体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为前提。只有作为生产和经营者的个人、企业法人成为自己活动的真正主体的时候,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才会有竞争,才会有效率,才会有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存,实际上确认了不同所有制主体,包括国家所有制主体、集体所有制主体和个体所有制主体等等多元化的主体性存在,强化了其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民所有制单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特别是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施,也不同程度地强化了人们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在市场中,国家仍是最高形态的主体,但它不再是唯一的主体,不再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严格控制一切企业,而主要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地保护、干预和引导市场;企业不能再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人也要扔掉铁饭碗,而去独立自主地负责生产与经营,追求最高经济效益。价值主体的责权利不断明晰且规范化,人们自己向自己负责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市场中,人人都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寻求生存与发展,满足其需要,实现其价值。同时,左倾思想的清除与解放思想的号召和措施,以及创造性的改革实践,又使人们不断冲破观念上、思想上的束缚,使主体性得以高扬。因此,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必然不断唤醒、强化不同价值主体的意识,使社会整体呈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国家、每个集体和独立经营的个人都成为一定责权利的主体,彼此之间将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关系,而是双向或多向的相互关系。与之相联系,必然产生关于"公仆"和"主人"的新观念。例如集体和群众的个体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就使他们对国家公仆的监督和选择观念强化,从而更切实地感受自己的主人地位。这是观念变化的主流。同时,多元化也必然带来新的问题。过去那种不健全的、脆弱的主体意识由于经受不起冲击,则可能演化成种种失落和失控状态,造成思想混乱和风气败坏,严重地削弱甚至瓦解社会的凝聚力。例如,由于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化公为私"现象泛滥,"公仆"在金钱和享乐的引诱下走向腐败,等等。
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冲突。因此如何处理好多元化与统一性的关系,在多元化的现实基础上形成新的整体性,显然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很大冲击力的文化建设课题。我国既不能简单地回到过去,重新拾起计划体制下那种单一式的统一,也不能放任多元化造成无政府状态来瓦解社会。那么新的观念是什么?我们认为只能是:在承认和引导多元主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经济上的客观联系,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化,通过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凝聚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全民族主体意识。这一点在未来价值观念的建设中具有决定意义。
其次,人们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虚幻走向务实。
"主体多元化"只能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到的情况,不是也不可能是每个主体自身的情况。就每个主体自身而言,其变化的趋势则是价值取向的多维化、多向化、立体化。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与行政导向相一致,过去的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单一的高度政治化特征。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一场又一场使每个人都卷入的"灵魂深处的革命",让人们对"政治"产生了虚幻的神秘感,以为它是生活中最大、最重、左右一切命运的唯一力量,从而对政治抱有不切实际的迷信或恐惧。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便愈来愈整齐划一,愈来愈单调,愈来愈违背人们自己的本性,从而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价值重心的转移,各层次主体的利益与需要普遍而多层次地凸现出来,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生活显现出它的丰富多彩本性。人们不再以政治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将政治与经济、文化乃至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彼此参照起来,看作是一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多维整体,不可或缺。而人们自己,则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对待自己的生活,不必人人都非得"修齐治平"不可;不同的角色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从政言政,在商言商,球迷也可以通过对体育事业的关注追求国人的强国之梦;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以、而且日益需要出入于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在朝言政,在家言情,在朋友之间饱览人生百态、纵论天下是非曲直……人们的价值取向随自己的条件、信念与选择日益呈现出多向化、多维化、多层次立体化的面貌。
在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每一个作为主体的个人或群体,其价值取向也进一步走向多维化、多向化、立体化的状态,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十分有益的社会进步。它使人们回到自身的社会存在,重新发现自己的社会角色、权利和义务,重新发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真实了,并且通过努力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合理和充实。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人们自立自强意识、社会公正意识、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不断为人们所认同与推崇。而过去的平均主义观念、轻商耻利观念、"穷光荣"观念等,则不断受到强烈冲击,逐渐为人们所抛弃。这一点比起过去那种单一政治化的紧张状态来,显然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更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维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是如何处理好多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取舍、平衡和协
我们看到,近20年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点深层特征:
首先,人们的价值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呈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的趋势。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定价值观念。其中主体意识或主体观念是价值观念的核心。社会主义的主体观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中心。因为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以广大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国家各级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应是构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主体观念的两个主要方面。但是这种主体观念在现实中究竟是怎样的?如何使它充分地落实和体现出来?这个问题过去解决得并不理想。
在计划体制下,国家这个整体的、最高的主体,同时也几乎是唯一的主体,它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单向行政控制来强化自己的作用。而基层集体主体和群众个人主体的权力与责任在一些方面并不到位,事实上存在着整体与局部、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之间责、权、利结构不合理、不健全的情况。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则表现为主体意识的不健全和不落实。例如一方面,"公仆"总觉得自己已经代表了人民,是"为民作主"者,只要对上级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了。因此"公仆"二字往往更多地联系着特殊的权力、级别和待遇等,而相应的服务意识、接受监督意识和权力约束感则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公仆"二字往往具有了相反的味道;另一方面,"主人"对自己的全部权力和责任缺少完整具体的实际体会,反而形成了某种依赖性强的脆弱心理,要么实际上不觉得自己是主人,要么以为"主人"二字仅仅意味着有权享受保障,而无须承担风险。人们把这种情况形象地叫做"主人空"。
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主体经济,它以经济活动的主体、价值主体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为前提。只有作为生产和经营者的个人、企业法人成为自己活动的真正主体的时候,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才会有竞争,才会有效率,才会有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存,实际上确认了不同所有制主体,包括国家所有制主体、集体所有制主体和个体所有制主体等等多元化的主体性存在,强化了其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民所有制单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特别是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施,也不同程度地强化了人们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在市场中,国家仍是最高形态的主体,但它不再是唯一的主体,不再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严格控制一切企业,而主要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地保护、干预和引导市场;企业不能再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人也要扔掉铁饭碗,而去独立自主地负责生产与经营,追求最高经济效益。价值主体的责权利不断明晰且规范化,人们自己向自己负责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市场中,人人都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寻求生存与发展,满足其需要,实现其价值。同时,左倾思想的清除与解放思想的号召和措施,以及创造性的改革实践,又使人们不断冲破观念上、思想上的束缚,使主体性得以高扬。因此,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必然不断唤醒、强化不同价值主体的意识,使社会整体呈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国家、每个集体和独立经营的个人都成为一定责权利的主体,彼此之间将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关系,而是双向或多向的相互关系。与之相联系,必然产生关于"公仆"和"主人"的新观念。例如集体和群众的个体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就使他们对国家公仆的监督和选择观念强化,从而更切实地感受自己的主人地位。这是观念变化的主流。同时,多元化也必然带来新的问题。过去那种不健全的、脆弱的主体意识由于经受不起冲击,则可能演化成种种失落和失控状态,造成思想混乱和风气败坏,严重地削弱甚至瓦解社会的凝聚力。例如,由于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化公为私"现象泛滥,"公仆"在金钱和享乐的引诱下走向腐败,等等。
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冲突。因此如何处理好多元化与统一性的关系,在多元化的现实基础上形成新的整体性,显然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很大冲击力的文化建设课题。我国既不能简单地回到过去,重新拾起计划体制下那种单一式的统一,也不能放任多元化造成无政府状态来瓦解社会。那么新的观念是什么?我们认为只能是:在承认和引导多元主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经济上的客观联系,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化,通过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凝聚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全民族主体意识。这一点在未来价值观念的建设中具有决定意义。
其次,人们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虚幻走向务实。
"主体多元化"只能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到的情况,不是也不可能是每个主体自身的情况。就每个主体自身而言,其变化的趋势则是价值取向的多维化、多向化、立体化。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与行政导向相一致,过去的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单一的高度政治化特征。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一场又一场使每个人都卷入的"灵魂深处的革命",让人们对"政治"产生了虚幻的神秘感,以为它是生活中最大、最重、左右一切命运的唯一力量,从而对政治抱有不切实际的迷信或恐惧。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便愈来愈整齐划一,愈来愈单调,愈来愈违背人们自己的本性,从而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价值重心的转移,各层次主体的利益与需要普遍而多层次地凸现出来,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生活显现出它的丰富多彩本性。人们不再以政治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将政治与经济、文化乃至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彼此参照起来,看作是一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多维整体,不可或缺。而人们自己,则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对待自己的生活,不必人人都非得"修齐治平"不可;不同的角色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从政言政,在商言商,球迷也可以通过对体育事业的关注追求国人的强国之梦;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以、而且日益需要出入于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在朝言政,在家言情,在朋友之间饱览人生百态、纵论天下是非曲直……人们的价值取向随自己的条件、信念与选择日益呈现出多向化、多维化、多层次立体化的面貌。
在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每一个作为主体的个人或群体,其价值取向也进一步走向多维化、多向化、立体化的状态,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十分有益的社会进步。它使人们回到自身的社会存在,重新发现自己的社会角色、权利和义务,重新发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真实了,并且通过努力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合理和充实。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人们自立自强意识、社会公正意识、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不断为人们所认同与推崇。而过去的平均主义观念、轻商耻利观念、"穷光荣"观念等,则不断受到强烈冲击,逐渐为人们所抛弃。这一点比起过去那种单一政治化的紧张状态来,显然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更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维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是如何处理好多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取舍、平衡和协
上一篇: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