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叔本华哲学与中国美学(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3-274页。这是一种物我两忘,主客合一的境界。其三,审美直观是非理性的,直观是一种凝神静观,不是纯粹的理性认识,“即是说人们在事物上考察的已不再是‘何处’、‘何时’、‘何以’,而仅仅只是‘什么’;也不是让抽象的思维、理性的概念盘踞着意识。”?②这种直观说,正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一大特点,或者说是叔本华独树一帜之处。?
        
     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另一大特征是走向了悲观主义人生观。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是欲求,而欲求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生命意志同样如此,人生欲念永远无法满足,就永远存在痛苦。他明确指出:一切欲求皆出於需要,所以也就是出於缺乏,所以也就是出於痛苦。这一欲求一经满足也就完了;可是一面有一个愿望得到满足,另一面至少就有十个不得满足。再说,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於无穷。而所得满足却是时间很短的,分量也扣得很紧。事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愿望立即又让位一个新的愿望,这种获得的对象永远只是象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以便在明天延长他的痛苦,“所以说如果我们的意识还是为我们的意志所充满,如果我们还是听从愿望的摆布,加上愿望中不断的期待和恐惧;如果我们还是欲求的主体,那么,我们就永远得不到持久的幸福,也得不到安宁。至於我们或是追逐,或是逃避,或是害怕灾祸,或是争取享乐,这在本质上只是一回事,不管在哪种形态中,为不断提出要求的意志这样操心焦虑,将无时不充满着激动和意欲,然而没有安宁。”无穷无尽的欲求使人生永远充满痛苦,“欲求的主体就好比是永远躺在伊克希翁的风火轮上,好比永远是以妲娜伊德的穿底桶在汲水,好比是水深齐肩而永远喝不到一滴的坦达努斯。”?③所以叔本华认为,欲望按其实质来说就是痛苦,如果我们对人生作整体地考察,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上总是一场悲剧。?
        
     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那么,怎样?能解脱这痛苦与悲剧呢?叔本华认为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禁欲、涅?乃放弃生命。其二是研究哲学,在哲学沉思中,排除自我人格,或是从艺术审美直觉中排除功利目的,达到忘我境界。当此之时,人们从欲望的无穷尽之涌流中托出,在人的认识甩掉了为意志服务的枷锁,当人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於欲求的动机,那么,在欲求的那第一条道路上永远寻求而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地光临,而人们也就得到十足的怡悦了。这是一种暂时忘却痛苦的境界,只要投入审美之境界放怀一览,“情欲的狂澜,愿望和恐惧的迫促,由欲求而产生的一切痛苦,都立即在一种奇妙的方式之下平息下去了。”这就是没有痛苦的心境。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74-276页。?
        
     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正是建立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的。?
        
     二、生命的悲剧意识及其美学意义?——叔本华与庄子比较?
        
     生命的悲剧意识,是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核心思想,而中国文化之中,庄子的生命悲剧意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或曰终极问题。因此,本文拟通过叔本华与庄子生命悲剧意识的比较,深入认识中西美学的异同、特色及其价值。?
        
     曾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人是不怎么探究命运,不关心终极问题的。例如,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指出:中国人“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辩,也不想去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象没有什么明显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对他们说来,哲学就是伦理学,也仅仅是伦理学。”“中国人实在不怎么多探究命运,也不觉得这当中有什么违反自然或者值得怀疑的,善者遭殃,恶者逍遥,并不使他们感到惊讶。”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悲剧心理学》125-127页)朱先生的论点,听起来很像是那位瞧不起东方人的黑格尔的口气。黑格尔很瞧不起中国古代大圣人孔子,在他看来,孔子的教训仅仅是伦理学,而不是哲学。他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黑格尔甚至以嘲讽的口吻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我不知道朱光潜认为中国人的哲学就是伦理学这一观点,是否与黑格尔有关。但是,黑格尔却是承认并欣赏老子哲学的,他认为道家哲学“是以思辩作为他的特性。”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19页、125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在这一点上,朱光潜先生似乎不如黑格尔。至少黑格尔还承认中国有思辨性哲学。而所谓“终极问题”,中国人也并非一点不关心,老、庄对道的阐述,尤其是庄子的许多思辩性论题及其生命意识,即便在当代西方,也已引起了关注和兴趣。至於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所说的“中国人不怎么多探究命运”,甚至对“善者遭殃,恶者逍遥”也并“不感到惊讶”等论断,是我们所不敢苟同的。至少庄子就并非如此。?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列专章论述叔本华的悲剧观。殊不知叔本华在许多所谓“终极问题”上,却与庄子十分相似。如前所述,叔本华认为,悲剧的根源在於生命本身,有生就有欲,有欲望就是痛苦,这是真正的悲剧根源。正如叔本华所说:“悲剧的真正意义是具有更为深远的真知灼见的,那就是说,它所揭示的不是英雄人物赎还他个人的罪过,而是原罪(Original Sin),也就是生存本身的罪过。这正象加尔台隆所正确地指出的:‘人之大孽,在其有生’。”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卷,第五十一节。〖ZW)〗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也着重指出“叔本华多次赞许地引用卡尔德隆的这样两句诗:‘人所犯的最大的罪,就是他出生在世。’悲剧正因为向人类揭示这条真理,所以理所当然是‘诗艺的顶峰’”。朱光潜:《悲剧心理学》137页。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老、庄就已经向人类揭示这条真理了。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老子》十二章。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大宗师》)“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至乐》)这与叔本华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即生命本身就是痛苦,因为有生就有欲,欲望就是痛苦。人的欲望恰如一个无底洞,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一切意愿都产生自需要,因而是产生自缺乏,因而是产生自痛苦。……欲念的目标一旦达到,就绝不可能永远给人满足,而只给人片刻的满足;就象扔给乞丐的面包,只维持他今天不死,使他的痛苦可以延续到明天。因此,只要我们的意识里充满了我们自己的意志……我们就绝对不可能有持久的幸福和安宁。”叔本华这段话,是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所引用的(136页),而在《庄子》一书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相似的论述,“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至乐》)庄子指出,世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不到时,大忧大惧,得到了,还是不满足,仍旧劳心苦形,富人还想更富,“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所以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胮胮,久忧不死,何(其)苦也!”(《至乐》)这就是人生之悲剧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剧这种诗的艺术的顶峰,所表现的恰恰是由欲望产生的痛苦,人们“彼此的争斗,相互摧残”,“在於表现人生的可怕方面,难以言说的痛苦,人类的不幸,罪恶的胜利,机运的恶作剧,以及正直无辜者不可挽救的失败,都在这里展示给我们。”叔本华:《意志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