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贡献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摘 要:鲍姆嘉通为美学命名以后,美学问题便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今的美学家都非常重视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特别注意区分德国古典哲学家对美及其相关概念的不同论述。笔者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史的突出贡献是奠定了美学基本问题,这恰好是学术界所忽略的。 

    关键词: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康德;席勒;黑格尔; 


一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祖师,自觉地认识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绝对发挥审美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揭示出美学基本问题。 
    首先,《判断力批判》导论正式提出了人同现实的审美关系,较早触及到了美学基本问题———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康德先验哲学着重对作为主体的人的研究,探究人的心灵能力及其运用。知性、理性和判断力这三种能力运用于现实,就构成知情意三大领域,划分出人的三种活动方式。一是通过概念范畴认识自然界的必然;二是靠绝对命令维系道德自由;三是经理智的情感活动,自形式把握现实对象。康德把人们艺术地掌握世界这种活动方式郑重其事地放入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还进一步指出,审美活动伴随的愉快是“客体对于诸认识机能的一致”。[1](P28)客体的形式适合主体的心理结构和机能,由此产生审美快感。人同现实的审美关系被显现出来,审美主客体被统一起来。尽管这些说法部分地接受了夏夫博里兹的内在感官说和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说,然而康德把审美问题提高到主客体关系上来,却是一个创举。 
    其次,《判断力批判》上卷,通过对审美和崇高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分析来阐述美学基本问题。在“美的分析”中,康德明确地指出审美判断必须“包含着对象对于主体的一种关系”。[1](P48)想象力在康德美学中是介于感性直观与知性分析之间的,他认为审美主体的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活动与客体的形式密切相关,并把这一点看作是审美情感活动的特殊性所在。也就是说,谈美就离不开美感。康德说:“美若没有着对于主体的情感的关系,它本身就一无所有。”[1](P56)审美对象是为审美主体而存在的,唯有审美主体才能以纯真的情感把握对象之美。可见,简单地把康德“美的分析”说成是美感心理分析或者斥之为形式主义,都是不公正的。 
    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是从审美主客体的矛盾冲突上加以论证的。他指出:崇高感受是“这一对象对我们同时快速地交换着拒绝和吸引。”[1](P98)它先是破坏了主体的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使之惊惧;然后是想象力在理性观念的协助下又被对象所吸引,最终沉浸在崇敬的愉快里。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由被动变主动,最后是以人道主义精神解决了主客体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把这对于主体里的人类观念的崇敬变换为对于客体”。[1](P97)康德在这里发现了美与崇高在审美主客体关系上的区别,美是主客体艺术地和谐一致,崇高则是主客体对立冲突直至解决的表现。这是康德站在美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分析解决美学具体问题的结果,尽管当时还没有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 
    关于艺术创造,康德证明了艺术美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贯通。在他看来,蜜蜂筑造蜂巢是本能的产品,高山大海是自然作用的结果,它们酷肖艺术可又终归不及艺术。艺术作品是人自觉能动的创造物,它产生于人们自由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从它身上可见到人的自由理性的作用。因为,艺术品“不受一切人为造作的强制所束缚,因而它好像只是自然的产物”。[1](P151)康德也把艺术品称之为“第二自然”,他强调天才受自然的恩赐给艺术立法,创造出审美意象。 
    再次,《判断力批判》下卷(即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实现了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康德认为,机械的因果关系不能完全说明世界万物,还有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有机体内在目的性的联系。有机体和生命自身决定自身又产生他物,其中各部分互为目的和手段。正因为这个原因,自然美也可叫做艺术的产品、生命的类似物。经反思我们从自然美中见到了“人的痕迹”。[2](P18-25)康德在这里已暗含着未经人类直接改造过的自然美在审美情境中也是人化自然的思想。目的论的观点在康德美学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有了目的论的观点,“使我们能够形成关于自然目的的一个巨大的系统这个观念。”[9]也就是关于世界有机整体的认识。依据这种自然的客观目的性原理再来看自然美:“这种美乃是自然和我们从事于抓住并且鉴定自然所出现的东西的认识能力的自由活跃的一致。因为那时,我们就可以把自然的美看为自然在整体上作为一个系统(人也就是这个系统的一个部分)的一种客观目的性了。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自然给予我们的一种好意,因为除了给与我们以有用的东西以外,它还这样大量地分送美和魅人的力量。”[2](P30) 
    主观形式的目的性与客观自然的目的性终于结合起来,审美主体和自然美的对象达到了统一。歌德和黑格尔对康德这个思想大为赞赏,而我国美学界许多人把《判断力批判》下卷视为神学目的论或武断地说下卷与美学没关系。缺乏有机整体的观点,当然无法理解康德美学思想中目的论的合理内核。 
    我们不能苛求康德在当时就具有审美之客体于实践中相互转化发展的思想,但他在下卷中把文化与人的自由创造力相联系,证明自然的发展是趋向于人的绝对完善,这个思想相当独到。康德认为,文化作为自然的最终目的是“压倒我们的兽性,让步于人性的发展”。[2](P97)人的最高目的是自由支配自然,人生的绝对价值在于他所作的事情,在于他怎样行动。[2](P100-110)康德这些思想是非常可取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全书的最后,主观假定了道德的上帝,以此解除一切矛盾冲突,造成一个大团圆的满意结局,庸人的辫子终于甩了出来。 

二 

    席勒把康德纯思辨哲学引入现实,以审美主客体的协调一致来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审美自由与人的解放相关联,美学基本问题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直接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阐述美的本质问题。席勒把人看作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因而人有两种冲动,感性冲动使潜能变现实,形式冲动使现实有规律。文化协调着这两种冲动,游戏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人就不再受外在和内在的强迫,实现了完满的人性。席勒说:“美是这两种冲动的共同对象,也是游戏冲动的对象。”[3](P78)游戏冲动产生活的形象,美是感性材料与理性形式的统一,也就是审美主客体的一致———人性的完满实现。审美游戏活动把人从自然界提高到理性的境界,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必经之路。席勒所说的自由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摆脱了需要的束缚,从创造的活的形象上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去追求美的形式。[3](P103)这其中一方面已有了人的本质外化产生美的思想萌芽,另一方面是说审美游戏中的自由是人的真正自由,审美理想就是人性的解放。从理想意义上说,人只有自由地掌握着自然又和自然融为一体,才能进入审美境界实现人的解放。可从现实来看,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主要途径不是审美游戏,而是社会生产实践。 
    席勒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把两种诗的区别这个艺术问题,提高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哲学高度,并且猜测出人类把握现实过程中的几个历史阶段。他指出:“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4]他详尽地论述了由于不同历史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造成诗的不同的表现方式。素朴诗人重在感性实在,感伤诗人重在主体心灵。前者靠自然恩赐,后者夸大了主体作用。席勒主张,美的理想诗应该是素朴诗和感伤诗的结合,而理想的诗必须由理想的人来完成。席勒向往的优美的人性是素朴性格和感伤性格的结合,感性自然与理性精神的统一。席勒这种历史的分析和展望,启发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用历史辩证法解决美学基本问题。 

三 

    康德和席勒探索的美学基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