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的学术品格(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苏联一些美学著作,调整角度,重新思考美学问题。结果,他发现,蔡仪等的反映论,只强调存在决定意识,美决定美感的一面,而忽略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美感影响美的一面。尤其是,他们把存在与美,意识与美感简单地等同起来,没有见出美作为“物的形象”与“物”本身的区别,因此,他们的反映论明显地带有机械论的性质。朱光潜认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与意识形态论、实践论统一起来,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阐释审美现象,才可以建构真正科学的美学。只是由于朱光潜既不固执己见,又不随波逐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大胆地不厌其详地陈明自己的主张,方使本来针对他的批判转变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
    朱光潜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写道:无论任何人想成就一番事业,都需要两种基本的德行:第一是“公”,即“公理公道”。“做学问存私心,便为偏见所蒙蔽,寻不着真理;做事存私心,便不免假公济私,贪污苟且,败坏自己的人格,也败坏社会的利益”;第二是“忠”,即“死心踏地爱护自己的职守,不肯放弃它或疏忽它”。“忠才能有牺牲的精神,不计私人利害,固守职分所在的岗位,坚持到底,以底于成。”⑥美学大讨论对朱光潜的“公”与“忠”是一次十分严峻的考验。朱光潜一开始就被置放在了被批判的地位。他是孤立的,整个讨论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公开站在朱光潜一边。而且,他必须接受这一事实,因为他毕竟是从唯心主义营垒中走出来的。但是,他坚信一条,在学术领域里,唯一的权威是真理本身。既然他已挣脱了谬误,他与真理的距离便与其他人一样的接近。对马克思主义,他是个“初学”者,然而他对马克思主义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见出别人所见不到的东西。他必须四面应战,然而如果掌握了哪怕是部分的真理,他的声音就不会被历史所淹没。经过了美学大讨论,朱光潜不仅实现了美学观念上的转变,而且更加强固了自己的理论勇气。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他更多次冒着被扣上“回潮”的帽子的危险,领风气之先,挑起学术上的论争,从而将他的名字与当代学术思想史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开始是“共同美”的论争,随之是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论争,形象思维的论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社会意识形态的论争,所有这些论争,有的是他挑起的,有的则是因他的介入而使之深化了。朱光潜于1979年初发表了《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这是一篇与主流意识相悖因而影响很大的文章。这篇文章有意识地把“共同美”的论争引向了共同人性的论争。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指人类的自然本性,而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特殊性,或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他还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整部书的论述都是从人性论出发的。这些观念的陈述令学术界感到很意外,因为传统的看法是人性就是社会性,而社会性的核心是阶级性。学术界对这篇文章沉默了一年左右,第二年开始有了反响,且渐渐地惊动了众多的人,酿成了一场有名的学术论战。朱光潜的观点没有为大多数人认同(据知,只有两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写了附会文章),这在意料之中,而问题不在这里,而在朱光潜对人的自然本性,以及相关的人的生理机能、潜意识、灵感、非理性等的强调,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种强调对于旧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无疑是个有力的冲击。此后不久,朱光潜在为《西方美学史》第二版写序的时候,在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上,发表了一种新的观点,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看法也相去甚远。他把“现实基础”、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看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三种动力,批评了将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混为一谈的观点;并且把社会意识形态归结为“精神生活”、“主观意识”。他的这些主张也遭到了学术界一些人的批评,并因此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论争。这场论争的实际成果是使许多人意识到需要把哲学、伦理、艺术等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从政治结构或权力这样的上层建筑的战车上拉下来,解脱它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所不应承担或难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从而给它以更为宽阔的自由空间。
    每次论争,朱光潜都是标榜出一种新的观念,营建起一个新的营垒,这使得许多学术界朋友为之捏了一把汗,不时有人给他以善意的劝告,但是他却处之坦然,不以为意。人性论、人道主义的争论,大大冲破了旧的思想理论界的“禁区”,触动了一系列被视为定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着实是在人们心灵中燃起了一把火,以致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胡乔木同志不得不亲自出面发表讲话,阐明马克思主义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并对个别人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评。当时,朱光潜虽未受到批评,但处境也比较尴尬。胡乔木同志担心他因此背上思想包袱,特派人捎信安慰他,叫他放心地做自己的学问。其实,朱光潜何曾因这样小小的曲折而沮丧而怯步呢!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战略决策犹言在耳,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体现了时代的一种要求,“扣帽子”、“打棍子”之类的举动不可能再重演;而且人性论、人道主义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个学术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朱光潜有过长久的研究,并懂得自己主张的价值和份量。所以,此后不久,朱光潜在应约编写《拾穗集》的时候,又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地将人性论、人道主义讨论中所表达的观点写了进去。
    朱光潜是个很自信的人,同时也是个很谦逊的人。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已经据有了真理,而总是不断地探求。在历来的有名的学者中,像朱光潜这样把自身当作批评的对象,不断否定自己、修正自己的人,即使有也不会多。有的人不论学术本身有了多少进展,他们的主张却始终不变;有的人主张虽然变了,却不愿去承认,装作一贯正确的样子,这都是朱光潜所不齿的。朱光潜曾写过一篇《谈谦虚》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说来说去,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他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这归根还只是一件事,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不可无我,不可无人格。从另一方面说,他不可有妄自尊大心,不可执我,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⑦在朱光潜看来,学问比“我”大,“有我”与“无我”的标准就在学问。所以他把朱熹的“清潭活水”之喻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凡是正确的,他便学习吸收;凡是错误的,他便清理剔除,而且他是公开的。黑格尔讲,人的主体性表现在理念及为理念而不断自我否定。从这个意义讲,朱光潜是个真正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一生中带有根本意义的自我否定就有两次,两次都标示了他的学术思想的巨大转折:一次是针对早年对克罗齐形式主义的盲目信从,一次是针对50年代对某些被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迁就。第一次涉及到最基本的美学观,乃至哲学观;这对于一个半生都生活在那个圈子里的人,无疑是相当艰难的,但做起来应时顺势,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次多属于一些具体的观点和结论,理论上的反复尚还容易,但外部缺少机遇,一般还要冒着一定的风险。但这两次否定都合乎逻辑地实现了,遗憾的是第二次否定(这次否定重新提出了早年的“心理距离”问题,内模仿问题,艺术起源于游戏问题,艺术灵感及偶然性问题等)还没有真正完成,朱光潜便与世长辞了;否则,他本来可以在经历了完整的否定之否定后给自己的学术生涯打上一个更完满的句号。
    朱光潜造就了自己的学术,学术反过来也造就了朱光潜,当我们翻检或研读朱光潜的学术著作时,我们的眼前不免要映现出具有崇高学术品格的朱光潜的身影。而这个时候,我们不仅对朱光潜的著述,且对学术本身有一种彻悟,从而产生一种由衷的景仰之情。

    注:①④⑤⑥⑦《朱光潜全集》第9卷,第511、538、538、151—152、163页。
    ②《朱光潜全集》第4卷,第87页。
    ③《朱光潜全集》第4卷,第88、87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