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的批判语境中,拜物教具体表现为对物化社会关系的崇拜,原本从属于人的对象物逆变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拜物教现象呈现出表现形态的微妙变化。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已经从传统的生产主导型发展到消费主导型,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当代颇有影响的消费主义逻辑认为,人们所消费的不是满足现实欲求的实物,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这种符号所代表的时尚、个性、流行是消费社会的主流话语。在盲目的炫耀性消费中,符号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被赋予了控制和统治人生活世界的力量。
这种拜物教“物被掏空了,失去了它的实体存在和历史,被还原为一种差异的标记,以及整个差异体系的缩影”[5].标记、缩影的神秘和尊崇是商品拜物教的极端表现形式,人类生活的世界从“商品堆积”发展到虚幻的“景观”和“符号”的堆积。“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6].符号拜物教彻底抛弃了对象物“可感觉”的实体性特征和实用性功能,而“超感觉”的符号获得了表达人的身份、地位和价值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在对符号的盲目崇拜中,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实物与真理,而是符号与幻象;虚假的东西成为神圣,神圣的东西成为卑贱,人类的生活世界因此而颠倒。
(二)符号拜物教的消费价值观迷误
符号拜物教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现代社会消费价值观的迷误。现代社会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遍及世界每个角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商品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参与,同时也是消费资源和消费文化的全球共享;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强势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商品消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影响世界各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更为隐蔽的路径依赖。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物质生产的发达提供了表面繁荣的市场景象,似乎为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性表达和富足生活的幸福感提供了可能,但事实上人们在五彩缤纷的橱窗面前逐渐丧失了自我真实的价值判断,走向纯粹追求符号幻象和景观消费的低俗与媚俗。生活于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人早已习惯于这种虽极不合理、极不自由,然而却非常舒适的社会,他们的需要、思想和情感已被整个社会的需要和价值标准所同化,不可能再设想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三)摆脱符号拜物教的路径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创造消费对象、决定消费方式、创造新的消费需要。资本主义社会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流水线作业以及自动化控制,使生产者越来越机械和被动,人的完善性被肢解,日益成为“单向度的人”.由于人精神的极度疲劳以及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人的创造性才能、否定性思维已被淹没。同时,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将有形商品图像化、符号化、数字化,凭借影视、报刊、广告、传媒的力量操纵和控制人们虚假的消费欲望。最终,虚幻的符号和表象成为掌控社会的力量,“有形的、局部的、外部的、直接物质统治,被隐形的、内在的、无孔不入的抽象统治所取代,外在的压迫被自我压抑所取代”[7].所以,符号拜物教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颠倒、对人的价值存在的否定、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扭曲,抽象的符号对人的奴役、压迫和否定的力量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对现代社会拜物教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摆脱符号拜物教的路径在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唯有通过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消除拜物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当劳动条件和实际日常生活条件,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8].拜物教现象的形态改变并没有取消拜物教赖以依存的社会条件,确立新型的生产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由、自觉的社会关系,拜物教对人的奴役才会终结,人类的解放才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J].哲学研究。2010(10):4.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
[3]候惠勤。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之判断与当代意识形态之争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6.
[5]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80.
[6]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7]刘怀玉。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批判[J].求实学刊,2007(5):13.
[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