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哲学视阈中赎罪论文(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12-17

  布里奥妮希求罗比事件能够随时光流逝而淡出记忆,然而这件事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成为她挥之不去的心灵纹理。善与恶、对与错、真与幻、罪与罚……长大成人的布里奥妮该如何逃脱良心的拷问与道德的鞭笞?当18岁的布里奥妮开始懂得爱情,当她得知罗比蒙冤入狱后所过的非人生活,当她看到姐姐为与罗比厮守而和家人脱离关系,布里奥妮对于自己在年幼无知时所犯下的罪行幡然悔悟。“出于愧疚,她不时地自我折磨,将一个个细节串成一个无休止的圈环,一串需要一生去拨弄的念珠。”(221)道德上的罪恶感,是自我与超我之间矛盾对立的体现。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本能,遵循快乐原则以满足人的原欲。自我是意识的主体结构,代表着理性与判断,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遵循现实原则以调节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超我是“充满清规戒律和类似良心的人格层面”,10遵循道德原则,为自我确立了道德范本。“从本能控制观和道德观来看,或许可以说本我完全是非道德的,自我则力争成为道德的,超我则可能是超道德的。”11良心代表超我,肩负着监督本我的责任。弗洛伊德在谈及自我与超我的关系时指出,良心会规律地与自我分开,对自我进行审问和约束。即使一个人在心底期望做某件使人快乐的事情,也常会因为受到良心的反对而最终放弃。倘若个人因抵制不住期望的吸引力而违背超我的意志行事的话,在事实行为产生之后,超我就会以严厉的责难惩罚自我,使个人感到愧疚和悔恨。布里奥妮从犯罪到赎罪的过程,便是一个受尽超我折磨的过程。她放弃了去剑桥读书的机会,到姐姐曾经工作过的医院当了一名护士。机械繁冗的工作﹑千篇一律的生活﹑死气沉沉的环境……对于这些,布里奥妮都要默默忍受,她把护理病人当作对自我的规诫与惩罚。超我不时提醒自我过去的罪责,于是往事如永远不能风干的伤口一样被超我无情地撕开,自我已是肝肠寸断﹑欲哭无泪。牢狱之灾让绝望的罗比感觉自己成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肝脏每天被兀鹰啄食一次”。(261)塞西莉娅苦苦守望着与罗比重聚的时刻,冷暖自知。想到自己给姐姐和罗比制造的悲剧,又无法得到他们的谅解,布里奥妮心里充满了无法言喻的痛楚。自我与超我的矛盾形成的巨大张力,触动着她心灵最柔软的角落。她写信祈求姐姐的宽恕,又煞费苦心地披露罗拉事件的真相。但纷飞的战火将她赎罪的现实希望燃为了灰烬。姐姐罹受空难,罗比染病丧生,布里奥妮的赎罪之路变得越发崎岖坎坷。战争加重了她的罪孽感,超我变得更加严酷,羞辱并苛责愧疚的自我。姐姐和罗比终在天堂安息,布里奥妮的良心却无法得到安宁。在小说最后一章,麦克尤恩抒写了晚年布里奥妮的内心独白。“罗比和塞西莉娅依然活着,依然相爱,依然肩并肩地坐在藏书室里,对着《阿拉贝拉的磨难》微笑吗?———这不是不可能的。”(480)风烛残年的布里奥妮声称赎罪是一项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奋力尝试是一切的一切”。(480)她选择了写作。在布里奥妮的小说中,姐姐和罗比终于能够缱绻相偎到地老天荒。通过最后这章带有元小说性质的意识流可以得知,布里奥妮凭借文学创作的慰藉感到了些许释然,超我的跋扈面对自我的沉静,也终于有所收敛。四﹑动作失误与情物崇拜《赎罪》在叙事艺术上主要采用了全知视角。最后一章采用第一人称视角。77岁高龄的布里奥妮追忆似水年华,在冥思中述说自己心理现实的口吻像极了伍尔芙笔下的女主人公。

  外部现实营造的历史感与心理现实营建的细腻感浑然交汇,时间的跨越及空间的跳跃错落有致,视角的转换丰富了故事构架,也使人物之间相互联结﹑相互映照,增加了人物的立体感。除了多重视角的运用之外,麦克尤恩还在小说中设置了双重叙事线索。一条线索围绕布里奥妮的“罪”而展开,另一条线索则围绕罗比的“罪”而展开。布里奥妮从犯罪到赎罪的过程与罗比受刑受罪的过程相互影射,凸显了麦克尤恩笔力雄健的叙事功底。如果说布里奥妮这一人物承载了“罪与罚”的主题,那么罗比则承载了爱情与战争的母题。麦克尤恩在刻画战争场景时突出了对外部环境的写照,而在刻画罗比与塞西莉娅的爱情时,则涂上了一抹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隐喻底色。罗比和塞西莉娅既是童年的玩伴,也是大学的校友,但是剑桥毕业返回家中的罗比起初却一心寄情园艺,对塞西莉娅若即若离。塞西莉娅表面假装若无其事,实则心绪纷乱。她觉得罗比的举止有些恼人。明明可以随意出入,他却煞有介事地按起门铃;塞西莉娅下来开门时,他“站在外面大声地像公干似地问是不是可以借本书”。(34)恰逢佣人在擦门厅的地板,罗比脱去鞋袜,夸张地踮脚走过。罗比是管家的儿子,受塞西莉娅父亲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罗比十分清楚他和塞西莉娅间悬殊的身份落差,但塞西莉娅却不以为意。在她眼中,罗比是个“夹杂着橙色和胆汁般绿色眼神”(37)的魅力男子。“被爱的对象享有某种程度上的免受挑剔,其所有特征比没有被爱的人或者比他本人还没有被爱的时候,都评价的高些。”12塞西莉娅中意罗比却保持缄默的场景里仿佛飘荡着弗洛伊德的画外音。她对罗比的倾慕使她忽略了罗比卑微的背景。塞西莉娅不觉间在心目中将罗比完美化,并渴望与之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因此对罗比的刻意疏远感到恼火。与此同时,罗比也暗恋着塞西莉娅,他眼中的她气若幽兰。甚至塞西莉娅腿上一颗法寻币大小的痣也成了饰品,而非瑕疵。罗比想象着塞西莉娅在书的封面上留下的指纹,又把书凑近鼻孔欲重温她的气息。对指纹的留恋说明罗比已进入了崇拜情物这一恋物之高级阶段,由此可见他对塞西莉娅用情之深。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们“对待对象与对待自我的方式是一样的,以至于当人们处于爱的状态时,相当多的自恋力比多流溢到该对象上”。13而且“自我变得愈益谦卑,对象则变得愈益高贵,直到它最后占据自我的整个自爱”。14罗比对塞西莉娅看似冷漠疏离,但在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注脚的帮助下,可以领会到两人之间意乱情迷的相思。在《赎罪》中,最具隐喻色彩的当属“泉畔双人”的场景。塞西莉娅与罗比进行了一场尴尬沉重的对话,心生不快的她拒绝了罗比给花瓶灌水的请求。罗比在与塞西莉娅的僵持中不慎将花瓶掰碎,塞西莉娅心怀怒气,褪去衣衫跃入喷泉捡拾花瓶碎片。她拒绝给他任何补救的机会,用放逐作为对他的惩罚。起初罗比认定塞西莉娅这样做是对他的蓄意羞辱,但傍晚时分延绵的意识流吐露了罗比心底的秘密:“弗洛伊德可能会说些什么呢?他会这样说吗?———她在发脾气的背后,隐藏了她无意识地要向他袒露自己的欲望。”(103)“即使是在她生气时,她也想让他看见他到底有多美,也想使他依恋她。”(102-103)后来塞西莉娅对罗比信件的接受及两人在藏书室中的呢喃耳语证实了罗比潜意识中的猜测。爱似心中蛰伏的潜流,罗比和塞西莉娅心照不宣,但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使得塞西莉娅欲盖弥彰的爱逐渐浮出水面。泉畔事件后,罗比为自己“笨拙和不体谅的行为”写信向塞西莉娅致歉,然而阴差阳错,那封无伤大雅的手写信件夹在了《格雷解剖学》中,那封罗比原想销毁的﹑带有原欲冲动字眼的信却被他信手放进了信封里。弗洛伊德在过失心理学中解释了这种动作错误产生的动因:动作错误和口误﹑笔误﹑误读等过失一样,是一种有目的的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过失探测过失之人潜意识中的某种愿望。罗比在潜意识中期望拥有塞西莉娅,过失的背后,包蕴着他对塞西莉娅渴慕的爱意。

  在小说文本中,创作家与白日梦的关系揭示了幻想与现实的落差;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昭示了布里奥妮的犯罪动机;自我与超我间的矛盾使布里奥妮产生了深重的负罪感;动作失误的现象暴露了塞莉丽娅和罗比的爱情心理。麦克尤恩将人物人格置于心理空间加以观照,使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与硝烟弥漫的外部现实世界交相呼应,为作品开创了自由的维度。

[心理哲学视阈中赎罪论文]相关文章:

1.生活世界视阈下“人的发展”

2.伦理学视阈下尊严死与自杀论述

3.生态女性视阈下的可持续发展(1)

4.试论传统儒家视阈中的道德意志

5.哲学史视阈下“解构”的积极意义探析(1)

6.哲学视阈下的绿色之维

7.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视阈下的对中国男权广告的批判

8.至上性追求中个人的哲学思考论文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