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水泥与铝酸盐水泥的对比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0-15
   摘 要:对硅酸盐水泥和铝酸盐水泥的组成、性能指标和水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对比二者性能差异对其应用范围进行了区别。
  关键词: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组成;性能;水化机理;应用
  
  1前言
  
  水泥是加水能搅拌和成塑性浆体,可胶结砂石等材料,并能在空气和水中硬化的粉状水硬性胶凝材料,是基建工程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具有原材料广泛、防火、适应性强和应用方便等优点[1],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城市建设等工程,在代钢代木等方面具有技术经济上的优越性,对保证国家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水泥种类繁多,根据国家标准的命名原则,按其主要水硬性矿物名称可分为硅酸盐系、铝酸盐系、硫铝酸盐系等系列品种,也可按其用途和性能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以及特性水泥三大类,不同的水泥具有其特有的用途。本文主要对硅酸盐水泥和铝酸盐水泥的组成、性能特点、水化机理和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研究,对二者在工程的选用具有一定得指导意义。
  
  2硅酸盐水泥与铝酸盐水泥对比研究
  
  在目前已投入应用的百余种水泥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硅酸盐系水泥和铝酸盐系水泥,其中又以硅酸盐水泥和铝酸盐水泥的应用最为普遍。由于组成成分和水化机理的不同,这两种水泥具有截然不同的特性,其应用范围也大不相同。
  2.1硅酸盐水泥
  在水泥诸品种中,硅酸盐水泥是应用最广和研究最多的。按国家标准《GB175-2008》规定: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的石灰石或粒化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为硅酸盐水泥。其矿物组成主要是: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和铁铝酸四钙(4CaO·Al2O3·Fe2O3)。其中硅酸三钙和硅酸二钙是主要的,占70%以上[2]。上述几种矿物主要是依靠原料中提供的CaO(62-68%)、SiO2(20-24%)、Al2O3(4-7%)和Fe2O3(2.5-6.5%)等在高温下互相作用而形成的。
  硅酸盐水泥分为二类:不掺加混合材料的称Ⅰ型硅酸盐水泥,代号为P·Ⅰ;在熟料粉磨时掺入不超过水泥质量5%的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混合材料的称Ⅱ型硅酸盐水泥,代号为P·Ⅱ,其主要技术要求如表1所示[3]。
  当水泥加水拌和后,在水泥颗粒表面立即发生水化反应,水化产物溶于水中,接着,水泥颗粒又重新暴露出新的表面,继续与水反应,如此不断,使水泥颗粒周围的溶液很快成为水化产物的饱和溶液,见图1(a)。在溶液达到饱和后,水泥继续水化生成的产物就不能再溶解,就有许多细小分散状态的颗粒析出,形成凝胶体,见图1(b)。随着水化的继续进行,新生胶粒不断增加,凝胶体逐渐变浓,水泥浆逐渐凝结,凝胶体中的氢氧化钙将逐渐转变为结晶,见图1(c)。结晶贯穿于凝胶体中,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水泥石,见图1(d)。随着硬化时间的延续,水泥颗粒内部未能水化部分将继续水化,使晶体逐渐增多,凝胶体逐渐密实,水泥石就具有越来越高的胶结力和强度。另外,当水泥在空气中凝结硬化时,其表面水化形成的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薄层。
  通过上述过程可以看出,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反应是从颗粒表面逐渐深入到内层的,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开始进行较快,随后由于水泥颗粒表层生成了凝胶膜,其水分的渗入也就越来越困难,水化作用也就越来越慢。一般水泥在开始的3-7天内,水化、水解速度快,强度增长亦较快,大致在28天内可以完成这个过程的基本部分,以后则显著减慢,强度增长亦极为缓慢。实践证实若完成水泥的水化和水解全过程,需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4]。
  在常用的水泥品种中,硅酸盐水泥标号较高,常用于重要结构中的高强度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抗冻性好,适用于冬季施工及严寒地区遭受反复冻融的工程;干缩性好,耐磨性好,不易产生裂缝,可用于干燥环境下的地面及路面工程。
  但同时硅酸盐水泥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硬化后含有较多的氢氧化钙,抗软水侵蚀和抗化学侵蚀性差,不适用于空气中CO2含量较高的环境,不宜用于受流动的软水和有水压作用的工程,也不宜用于受海水和矿物水作用的工程;(2)水化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不宜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3)耐腐蚀性差,不宜用于经常与流动淡水或硫酸盐等腐蚀性介质接触的工程;(4)耐热性差,不宜用于有耐热要求的工程[5]。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