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拟的异化性和超越性(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道德异化如同戏剧。网络交往的自主性应以人的公认的道德自律为前提,才能保证其交往的秩序性和安全性。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可以任意宣泄自己,人的行为可以不受任何外界限制。在现实世界中会考虑自身的地位、尊严对个人或他人的影响。这种“我”有着特定的定位,“我”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性之“我”而在网络空间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实现身份自由,从现实束缚中挣脱出来,展开想象,任意驰骋。在这个空间中不须考虑我是谁。虚拟交往之“我”只受内心道德和自身修养的制约。虚拟之“我”正好能印证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此时人在社会进化中被压抑制约的自然属性的弱点便暴露出来了。“自我”和“超我”的控制功能被消弱。因而,网络问题也就滋生和漫延开来。虚拟交往弱化了现实的人际交往规则的权威性。人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都要遵从一定的规则,如诚实、真诚、礼貌等,并相应产生一套交往礼仪和道德规范。如果有人违背了这些规范,就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难以在现实交往中获得成功。而虚交往是通过计算机为中介进行的,具有虚拟化和间接性的特点,主体会随时从一种道德环境跳到另一个道德环境。人的道德感无法被固定下来,具有极高的自由性。受现实规则制约的人们往往会在网络空间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将更多的个人时间用于虚拟交往,从而使现实的交往规则的权威性弱化。
  交往主体的符号化是导致虚拟交往与传统交往不同的主要原因。戴森(EstherDyson)把交往主体的符号化称之谓“化名”,他说:“个人给自己取一个法定姓名以外的名字,凭此在网上建立起一个虚假的,但经久不变的身份,这就是化名(pseudonymity)。

  三、虚拟的超越性

  现实世界成为主体创造性指向的可能世界的一种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被虚拟技术颠倒过来,很多现实性从可能性中引申出来,现实性成为可能性的展开方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的颠倒,使虚拟认识充满创造性和变动性,表现为一系列目标、确立、模型、设计、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程度、优化选择等等。它以巨大的创造性为前导,以虚拟现实为环境,以可经验性、可操作性、可选择性作为自己可能性的证明。立足于可证明的虚拟认识的可能性,可以规范现实。如果现实困难源于认识对象,可以虚拟认识对象的各种情形,以供主体体验、判断和选择。如果现实困难在于认识工具,可以虚拟认识工具,增强人造经验。如果现实困难源于认识主体,可以虚拟足以认识和同化认识对象的主体。经过虚拟,人们可能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最佳方案。基于虚拟认识提供的人造经验,现实和实践就不必要去试探多种可行的认识道路和解决困难的各种办法,而是直接选择由虚拟认识提供的方案。

  四、结语

  针对虚拟对人的异化,在虚拟实在中自我实现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自我实现虽然发端于自我选择,但依然应保留较强的主体间性的意义。对此,哈贝马斯指出:“任何根据道德进行判断和行动的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都必然期待在无限的交往共同体中得到认可;任何在被认真接受的生活历史中的自我实现的人,都必然期待在无限共同体中得到承认。如果我作为一个人格获得承认,那么,我的认同,即我的自我理解,无论是作为自律行动还是作为个体存在,才能稳定下来。”哈贝马斯所提及的生活历史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为个人对自我的回忆,但不论是他人眼中的自我,还是个人回忆中的自我,都不太可能仅以不断流变的自我当下的欲求作为自我实现的判准。其二,网际自我实现依然要受到网络知识权力结构的笼罩。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从事知识和信息中介人或个人条件优越的人来讲,暂时的网络沉迷和网络沉溺的副作用相对较小,而且也比较容易摆脱,经过一段时间的沉迷之后,他们往往能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开展工作。但是对于受教育程度不高,从事常规劳动的人和个人生活条件较差者,网络沉迷和网络沉溺的副作用往往很大,他们更易于被网络中过量的无深度的信息和商业化信息所左右,结果显然不利于他们的自我实现。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