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网络道德 教育
论文摘要:信息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本文从信息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点出发,分析了信息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作为在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上网、利用网上资源的主要场所之一,应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
2001年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报告显示,2000年末,中国网民数量已达2250万人,其中,年龄在24岁以下的网民占56. 13%,而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目前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现在已达50%左右。在高校校园,网络也已成为大学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大学生成为网络使用的生力军,是网络交往的主体。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高校“信息育人”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职能、信息职能更具有了时代的特征。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来自互联网,而且大量信息都是在传统信息环境下寻找不到的网上信息。如电子参考工具书、网上全文资料、图形影像信息、计算机软件信息及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途径向网上发送的各种各样的活信息源等,它对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全面素质培养、知识信息传递、再生,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知识在网中得到共享,图书馆界多年梦寐以求的“资源共享”将终成现实。然而,信息网络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麻烦”,甚至是消极的影响,尤其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造成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传统观念、方式方法必须更新,传统的信息素质也必将产生新的内容。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提供上网、利用网上资源的主要场所之一,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这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以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面对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应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认知,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它将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联系起来,进行彼此的文化交流、信息沟通,统一成一个完整的地球村。在这里,各种不同的文化汇集交织,文化冲突、道德冲突现象非常突出,孰是孰非、孰真孰假一时间很难令人清醒的判断。此外,网上还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网上垃圾(色情、暴力信息),而大学生涉世不深,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极易受到这种信息的吸引,贪恋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迷失生活理想,缺乏相应的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同时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到诱惑,容易产生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经常性地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而且,互联网的大多数信息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布的,它们极力推行文化霸权,妄图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其先进的网络传播技术,把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作为其“西化”、“分化”的主要对象,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高校图书馆应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认知,通过比较、分析与鉴别,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面对信息网络的共享性,应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建立起来的,它开创了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芬共存的全息景观。信息网络既是信息的万花筒,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如果大学生不具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就会为一大堆信息垃圾所淹没。由此而导致的道德问题已经出现,有些已经相当严重。这些不良信息主要包括:
2.1有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
在因特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中,混杂着不少色情信息,这些色情信息对世界各国的电子通信都是威胁。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不同,它对我国的危害更加严重,因为色情信息在某些国家是合法的,而网络的国际化使在某国的合法色情信息服务能够无障碍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因特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这些材料被查阅过600万次之多,平均每天可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
2.2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
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到处都充满祥和与善意。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多数不能直接浸人他国民众,而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地域的屏障作用已经消失。这类信息虽然数量不多,但其造成的危害却远远超过黄色信息。甚嚣一时的“法轮功”邪教组织首领李洪志,就多次在因特网上或大肆传播“法轮大法”歪理邪说,从精神上毒害群众;或发布所谓“经文”,传达指令,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到党政机关聚众闹事
2. 3导致大学生人格擅变的网络游戏。
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尽管可以开发大学生的智力,还可以提高英文的阅读能力,但同时,如果青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则可能长时间沉腼其中,导致专业学习成绩下降,生活规律紊乱,人格发生改变,其行为特征与毒品成瘾行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难怪有人将网络游戏称之为“电子海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