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论文关健词:网络安全 大学生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网络建设在我国大学校园得到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获知手段和知识领域,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借鉴西方国家应对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些经验对策,提出5种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方法。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1月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达到2. 1亿人,其中18 - 24岁的网民最多,占31.8%,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作为国家未来之栋梁的高校大学生们,无疑是推动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生力军,是互联网络各项应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开放性和无政府状态带来了许多棘手的信息安全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络各种负面影响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都具有强烈的挑战性,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价值观,人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呼唤新型的道德规范—网络道德,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网络道德是建立在网络社会基础上的新型道德体系,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平等性的特点。由于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网络本身就是是一个开放的,无约束的网络,其最初的建设和发展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的,因此谁都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由cnnic的调查可知,年轻的大学生们是Internet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参与者,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即兴奋,又好奇,他们在浩瀚的网络中寻求知识、进行娱乐休闲,把自己融入到网络当中去了;同时由于他们接受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非常强,总是蠢蠢欲动想要在网络上去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寻求刺激。因此在他们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他们也给网络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比如:不良信息的传播、病毒的危害、口令入侵、非法访问、恶意破坏等。有部分同学在上网时,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无法区分哪些是健康的信息,哪些是不良信息,以至于被一些不良网站吸引,无法自拔,甚至于自己也来建立不良网站,污染网络环境;有部分同学出于好奇,编写了一些小程序,或者是下载了一些小程序,要弄到网络上来试一试,看看他的运行效果,结果造成网络病毒和木马的传播,对他人正常使用网络造成很大的危害;还有部分同学,为了自己的方便,肆意的去猜测、破解他人的账号口令,然后据为己用,造成他人不能上网。实际上,这些同学在网络上这样做的时候,他有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不道德行为或是违法犯罪行为。据某学校通过问券调查结果显示,该校有百分之63%的大学生不能明确界定哪类信息属不健康信息,有49.  1%的同学有过非法访问的意向,有14%的同学成功的实施过口令入侵和非法访问。其中有79%的同学认为,对别人进行攻击,只要不造成对方的损失,试试也没有啥关系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从小受到既有的社会道德教育,大学生们能很清楚的知道哪些行为是不道德行为、哪些是违法犯罪行为。为什么到了网络上他们就不能界定呢?这主要还是由于网络道德教育相对滞后的原因,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也需要道德和法律来规范,因此,对大学生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学生不能在网上主动传播发送不良信息和发起攻击等。

    二、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滞后。自从2002年教育部启动西部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以来,我国各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都已基本完成,除了提供基本的网络通道,实现和Internet的互联外,校园网上也逐步开展了如WWW、电子教务、OA各种应用,广大学生已经普遍使用校园网络,成为Internet的用户,但是相对而言,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还没有涉足或者教育力度不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

    第二、网络道德教育和社会既有道德教育脱节。随着网络及其应用的发展,Internet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大学生把虚拟的网络社会等同于现实社会,但是又认为在网络社会中无道德规范,不受既有社会道德的约束,这就是网络道德教育和社会即有道德教育没有相关联的表现。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