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0-02
摘要:从魏晋时起,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及其他原因,三次大举迁徙至华南地区,散布于两广、福建、江西等地,因在官府入户籍时要有别于当地土著居民而被称为客家人。客家文化、历史、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客家建筑是最吸引人之处,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被列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物。本文就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围龙屋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特点及其内部装饰的艺术特征作了论述。
关键词:客家民居 围龙屋 结构色彩 装饰
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以家族为单位,营建了各种各样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其中主要集中在梅县等地的围龙屋则是最有“客”味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以堂屋“祖祠”为主体,横屋与围屋错落围合,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因而有了“围龙”之称。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把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融合进这种建筑里,使其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展现出了无穷的美感与魅力。
一、围龙屋建造和结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观念渗透在各种形式的建筑景观中,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客家人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围龙屋的建造上则更为明显,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丘陵山麓,周围绿水回环,山峦如案,山峰呈笔尖形状,在客家人看来,这是财丁兴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再看看围龙屋的取材,与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传统围龙屋属于生土建筑,从周边的环境直接取材,其建筑融入了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中,充分表现出通过建筑营构,达到人文与自然的亲和统一。
内在结构上,围龙屋大多以木构架为主,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属于中原汉族建筑技术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结构,也有一些是直接采用墙体承重,整个结构非常严谨合理,中国职称论文发表写作网,常见的构造有两堂两横一围,三堂两横一围或二围等,围数多的可以达五六围,一般的围龙屋主体结构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占地面积大概在8-10亩左右,有个别大的围龙屋甚至达到30亩,几十人甚至数百人同居一屋,让人惊叹不已。
首先,整个围龙讲究对称,建筑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以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对称式的庭院房屋结构与屋前池塘和屋后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其次是讲究配套。围龙屋前无一例外有一口池塘,蓄水养鱼、防火抗旱,作用很大,正中大屋为正堂,分上、中、下三堂,上堂供奉祖龛视神台等物,中堂是族人议事、宴会主要场地,下堂则是婚丧喜庆设席的地方。上下堂两侧的房间叫正房,供父母长子居住。位于最外层的一道或几道半圆形建筑,就是“围龙”,“围龙”正中一间面对上堂祖龛,叫“龙厅”,前有用卵石拼成各种图案的半圆形龟背状空地,叫“花头岌”。最后,讲究整体的功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生活的缩影,在围龙屋内,如池塘、大门、卧室厨房、厅堂、水井、畜棚、厕所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外坚固内开敞的结构,既是适应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的结果,也是适应岭南
湿热自然环境的产物。
二、围龙屋的文化内涵
客家围龙屋的整个结构,是扩大了的殿堂式的结构,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呈现出昔日中原汉族府第风貌及伦理观念,建筑里面的空间序列是严格规整的,主要构件的尺寸是统一大小的,内院的弹性空间是公共的。围龙屋所代表的圆满、团圆、平均、平等的观念,一直是古代圣贤的乌托邦理想。在这个时期,客家人居住的地区,生产手段原始落后,但意识形态却很超前。
首先是把客家人的思想外化于建筑本身,如前文所述,围龙屋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此外前备半圆池塘,后设半圆围龙,前后结合为圆形,而主体屋建成方形,则寄寓圆地方思想。
其次,借建筑形态与内部功能区分,强化了其教育和民系凝聚的空间效应,凝聚着客家人的精神,体现了勤劳朴实的客家人卓越的创造才能,充分反映了离开故土之后的客家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达到彰显民系宗法社会的巨大功效,与客家民系的社会人文环境极为和谐。
关键词:客家民居 围龙屋 结构色彩 装饰
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以家族为单位,营建了各种各样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其中主要集中在梅县等地的围龙屋则是最有“客”味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以堂屋“祖祠”为主体,横屋与围屋错落围合,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因而有了“围龙”之称。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把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融合进这种建筑里,使其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展现出了无穷的美感与魅力。
一、围龙屋建造和结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观念渗透在各种形式的建筑景观中,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客家人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围龙屋的建造上则更为明显,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丘陵山麓,周围绿水回环,山峦如案,山峰呈笔尖形状,在客家人看来,这是财丁兴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再看看围龙屋的取材,与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传统围龙屋属于生土建筑,从周边的环境直接取材,其建筑融入了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中,充分表现出通过建筑营构,达到人文与自然的亲和统一。
内在结构上,围龙屋大多以木构架为主,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属于中原汉族建筑技术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结构,也有一些是直接采用墙体承重,整个结构非常严谨合理,中国职称论文发表写作网,常见的构造有两堂两横一围,三堂两横一围或二围等,围数多的可以达五六围,一般的围龙屋主体结构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占地面积大概在8-10亩左右,有个别大的围龙屋甚至达到30亩,几十人甚至数百人同居一屋,让人惊叹不已。
首先,整个围龙讲究对称,建筑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以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对称式的庭院房屋结构与屋前池塘和屋后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其次是讲究配套。围龙屋前无一例外有一口池塘,蓄水养鱼、防火抗旱,作用很大,正中大屋为正堂,分上、中、下三堂,上堂供奉祖龛视神台等物,中堂是族人议事、宴会主要场地,下堂则是婚丧喜庆设席的地方。上下堂两侧的房间叫正房,供父母长子居住。位于最外层的一道或几道半圆形建筑,就是“围龙”,“围龙”正中一间面对上堂祖龛,叫“龙厅”,前有用卵石拼成各种图案的半圆形龟背状空地,叫“花头岌”。最后,讲究整体的功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生活的缩影,在围龙屋内,如池塘、大门、卧室厨房、厅堂、水井、畜棚、厕所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外坚固内开敞的结构,既是适应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的结果,也是适应岭南
湿热自然环境的产物。
二、围龙屋的文化内涵
客家围龙屋的整个结构,是扩大了的殿堂式的结构,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呈现出昔日中原汉族府第风貌及伦理观念,建筑里面的空间序列是严格规整的,主要构件的尺寸是统一大小的,内院的弹性空间是公共的。围龙屋所代表的圆满、团圆、平均、平等的观念,一直是古代圣贤的乌托邦理想。在这个时期,客家人居住的地区,生产手段原始落后,但意识形态却很超前。
首先是把客家人的思想外化于建筑本身,如前文所述,围龙屋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此外前备半圆池塘,后设半圆围龙,前后结合为圆形,而主体屋建成方形,则寄寓圆地方思想。
其次,借建筑形态与内部功能区分,强化了其教育和民系凝聚的空间效应,凝聚着客家人的精神,体现了勤劳朴实的客家人卓越的创造才能,充分反映了离开故土之后的客家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达到彰显民系宗法社会的巨大功效,与客家民系的社会人文环境极为和谐。
下一篇: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