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调高。高调的评论排斥了真话,脱离了事实和客观规律,声势大,变化快。
3.诗意与鼓动性增强,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学习先进、奋发向上的新风吹遍全国。对于基调高、而且鼓动性强的评论和宣传主要出现在“反右派斗争”、“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尤其是 “大跃进”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再加上不少同志的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导致“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这个事情的报刊评论,也采取了“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做法。1957年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我国农业生产要在五年内赶上和超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乘风破浪》非常有气势地提出了在经济上超英赶美的任务,这种盲目赶超,不切实际的幻想,煽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全国投入到火热的建设中去。
“文革”期间,“两报一刊”大造舆论,其社论误导了全国人民。在陈伯达接管《人民日报》领导权、进一步掌控《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以后,就以“两报一刊”社论和编辑部文章的规格向全国发布林彪、江青等文革小组的意见,还经常披露包泽东的指示,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报刊评论误导全国舆论,混淆是非,搞乱人民的思想,打击了一大片,起了极其恶劣的蛊惑和煽动作用。对国家领导人的恶劣批判、大搞片面性和绝对化,乱扣帽子,混淆了是非界限,损害经济建设,破坏了思想文化事业,造成了严重后果。
4.模式化倾向严重。在此期间,为营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气氛,报刊的设论不断地做好宣传,鼓动人心,评论文章大多都是一个调子,形成了一个“喊口号”的模式。而在“反右派斗争”和“文革”中,党和国家需要报刊来做好舆论指导,对歪风邪气和政治性错误进行批评,占领舆论的高地,所以空话、套话几乎成了通用机器的零件,可以随时运用在评论文章中。“四人帮”掌控之下的报刊评论,大多是断章取义、肆意歪曲、形而上学和片面绝对化,形成了典型的“帮八股”。这种刻板的模式化评论剥夺了大多数人的话语权,掩盖了事实和百家观点,在错误的政治运动中和经济建设的歪路上扮演了“帮凶”的角色,没有真正履行好媒体人的责任,当然这也和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
四、改革开放以后——变革发展新时期(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新闻评论着眼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清算极左思潮,倡导揭发思想,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文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舆论引导和监督“导向说”的适时提出,也使新闻评论的持续改革和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变革发展新时期的四个标志:
1.传播环境发生变化。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继续推进,法制更加完善,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传媒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这需要以舆论导向为根本工作准则的言论工作。
2.报刊评论的丰富和整合方式变化。报刊言论版出现,评论体裁的丰富,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评论题材的拓宽。评论专栏复兴,一些报纸开设评论为主的专栏,央视也增设评论栏目。在读者的广泛参与下,评论的群众性增强。有些评论专栏刊登以个人名义撰写的评论,就重要问题进行商榷和讨论。
3.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和走向成熟。时效性提高,独特类型形成,手段创新,影响的扩大。广播评论繁荣发展起来,它们发挥边述边评的特色,注意议论的深入浅出。内容方面开始创新,从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在形式上,主持人评论、谈话类评论已成熟;在理念创新上,改变以往“耳目喉舌”的舆论,转向收集“百家之言”,讲究公正性和开放性。
4.网络言论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补充,对传统新闻评论内容的延伸,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