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松(1):树名;《禹贡》篇有:“岱吠丝、桌、铅、松、怪石”。

    条(1):枝条,引申为长;《禹贡》篇有:“厥草惟睬,厥木惟条”。

    桐(1):树名;《禹贡》篇有:“羽欧夏翟,峰阳孤桐”。

    这些记载虽然与人们的吃饭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间接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也都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农事活动的频繁反映出先民对于土地的开发

    通过对《尚书》中记载的农作物的研究,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农事活动的频繁化与经常化,使得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更加充分。先人通过辛勤的尝试与耕作,合理配置与布局,推广科学技术,改良品种,增肥改土,改进经营和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人们付出了有效的劳动,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才能获得高产、优质。因此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深刻影响的过程,而一部农业发展史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

  2.1农事活动对于壤土的改造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而让土地具有肥力则是人力改造的结果。田地、土壤是关系非常密切的词语,这几个字在《尚书》中多次出现,意义也大致相近,土字共出现55次,田字共出现18次,壤字共出现5次,另外于土地、田地相关的败字在《尚书》中出现4次,堡字出现了6次,苗字出现1次。

    从开放的自然系统里看,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由其它的自然地理要素不断向土壤输入,必然引起土壤存在状态的改变;而土壤通过自身的肥力,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料)以及协调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禹贡》篇中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学,将九州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值、涂泥、青黎和滨海广斥等,同时结合地形、植物和土壤利用等方面的因素,将土壤进行分类,显然是世界上土壤分类最早的实验。这种土地分类的级别是到土类,是一种应用层面上的分类。

    土:泥土、土壤,《益樱》篇有“惟荒度土功”,就是指治理水土的事;《酒浩》篇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其中土物是指土里生长出来的农作物,土生土长就有了另一层引申义,即乡土的、本土的意指;《召浩》篇有“自服于土中”,土中指洛邑,洛邑在九州的中心,这里面又有土地、国土的意思,进而演化为国土、疆土之意。

    壤,《尚书》全书中出现的5次中有4次在《禹贡》篇:“厥土惟白壤”、“厥土惟壤”、“厥土惟黄壤”、“成则三壤,成赋中邦”,皆为土壤之意,另《康王之浩》篇有“敢执壤奠”,是土壤、地里所产出的(物品、农作物)。按李学勤本《尚书正义》的解释,冀州土壤本色为然,水去土复其性,色白而壤,而雍州色黄而壤;豫州只言壤,不言其色,是因为州内之土的颜色不统一、无法概括的原因;九州别定赋税,依据三种土壤而定,因土壤的肥瘩存在差异,故分其壤为上中下三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土壤肥力的认识还是比较科学的,所以能够根据土地的产出来计算肥瘩的等级,且大略地分为三品,从而定赋为九等,以之为贡赋之差。

    万物土中生,所以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十分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改良,如开垦荒原、平整土地、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于是在开垦前的自然土地一旦经历了人们的劳动,就由自然化的土壤逐渐地向耕种化的土壤方向演进,最终成了劳动的产物。土壤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可再生资源,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土壤过程又具有继承性和叠加性,土壤的性质也就多样化,因此古代对于土壤属性、生产力状况等因素的研究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2.2亦苦亦甘的农事活动

    为了使农业得以发展,要有相应的农耕活动和农耕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来相,以垦草莽。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对于农事活动的规律性的把握:稼稿、勤、艺、劳、农、后樱、稽、殖、种、侄等文字记载。《盘庚》中直接涉及农业状况者,如:“若农服田力稿,乃亦有秋。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周有黍翟”。这是盘庚率臣民迁殷后,对那些不愿在殷地居住的臣民训诫的一番话。前者把农业比作结网的大绳,后者则告诉人们:如果农人不去劳作,那就会得不到好的收成。言外之意就是不参加农事活动就会使社会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稼稿(6):泛指农事;谓生长庄稼;《无逸》篇有:“先知稼稿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稿,厥子乃不知稼墙之艰难生则逸,不知稼稿之艰难”;《洪范》篇有:“土爱稼稿、稼稿作甘”。

    勤(18):经常,多次;《大浩》篇有:“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召浩》篇有:“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不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洛浩》篇有:“旁作穆穆逐衡,不迷文武勤教”。

    劳(4):劳动,劳碌;《盘庚上》篇有:“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周有黍樱”;《无逸》篇有:“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爱暨小人”。

    殖(1):种植;《吕刑》篇有:“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樱降播种,农殖嘉戟;。

    锉(1):短镰,引申为割下的禾穗;《禹贡》篇有:“二百里纳侄”。

    牿(1):置于牛角之横木;亦指带枷锁的牲口;《费誓》篇有:“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攫”、“散乃阱,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

    有夏一代,秦人见诸记载的农业活动有平治水土、艺稻等。黄河中下游当时由于河水泛滥,排水不畅,地多沮I}IA riz。早期的原始农业遗存多就丘陵阜岸而居。故多见“九丘”、“九州”、“九山”之称。原始农业发生于山麓地带,这样的地理环境,缘山便采集,濒水宜渔猎,是初始时期种植作物和驯养家畜的适宜环境。但是进入过渡时期以后,人口逐渐增加,山麓地带便日显狭促,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就成必然之势。

  3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

    中国传统农业主要是通过传承、应用生产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来发展生产的,在传统农业的原始阶段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使用木石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随后是以用畜力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现代农业阶段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的特点则是建立在现代西方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则必然会有社会政治、文化、文明的进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