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与宇宙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论文关键词】:道; 中庸; 宇宙; 物质; 形而上; 形而下
【论文摘要】:论及道与宇宙,按常见便是道寓于宇宙中,宇宙自有道,道,宇宙之道;宇宙,道之宇宙也。也即宇宙与道二而合一。宇宙,可谓孔子之物质之天具有相同的意义,也即物质自然性之宇宙。固在此,宇宙之道便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所遵循之规律,物质之生灭之规律。道也可谓规律。道,可用"中庸"一词概括之。"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道本身不具物质性,可谓形而上之性质也,而物质性之宇宙可谓为形而下之性质。形而下之物质与形而上之道又怎二而合一?"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此即二而合一也。
引言
"道"一字有着"通向"之义,万事万物各有其道,也即万事万物各依其自有之通向而达自身。而各事物之道之道也应有其道。这即是说各物之有道,而各物之道也遵循着成为各自之道的总的道,也就是道有特殊事物之道,而特殊事物之道又被寓于一个终极的道中。所以,一个终极之道是抽象之道。宇宙,在此篇中,我以物质自然性来对其规定,即是从一个物理世界来谈宇宙(物理并非就是从机械来理解,而是与非物质性之精神之不同的一个世界)。因此,在此篇中,我以对抽象之道、物质自然性之这一大类的宇宙之道、宇宙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论述要点。
一、一切道之道,即抽象之道
世间万事万物之生灭决非偶然,因为被我们当作偶然之事件或物也不是我们在我们的通常之见解下的"偶然"(从根本上就不存在可为之寻根究底)事件或物,而是要么本身是可说清楚的本身是如此的,要么是某一或者唯一的可能说清楚的根底里所发生的一种偏离,只要人类的认知能力足够强(但人类认知能力往往不足抵达一切现象之总和之背后者)。无论怎样,一切偶然必定寓于一切必然性中,也即偶然之发生即使是完全超越了人类之认识能力而成为人类根本无法追究或偏离于某一常住者达到足够的远,它也只能是每一发生之事件或物的一种可能性而已,因此,它并不是从根本上就是不可以寻根究底的。因为如果即使是如此,那么此类本身并已经是一种可寻根究底的了。所以,世间万事万物之生灭决非偶然即使在一时间段内是最可怀疑的却是决不可将此时间段的所怀疑作为其真的,而是相反。"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这即是世间万事万物之生灭必有其道也。
道之如此占领着一切,以至于一切都受着它的"奴役"并只有在此"奴役"下才能获得快乐,之所以此"奴役"是快乐的是因为"道"也是自己的奴役者。那么,如此的道究竟是什么?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此句话中的前两句即可理解为对"道"的一个精致的解释,此中不仅道出了一个"天命之性"之总的道,而且道出了"率性"之道。(在此并非道出了两个不同之道,因为不管是"率性"之道还是一切其他具体事物之道最终也是归属于一个总的道里的。"理在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这是其总的道,也即一切依从的根源,因此"率性"也只有"率性"才是其道,此道也总是归属于那样一个总的道里。"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道可谓中庸也。"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所以,"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 "道,中庸也。"这个定义可谓淋漓尽致,很精致地道出了道,"中庸"一词与"道"一字虽是同义反复,但"中庸"一词为"道"打开了一条通道,即对"道"的理解可从"中庸"这里出发,从对"中庸"的解释来对"道"进行一个总的说明。这样一个总的说明也就是对"中庸之道"的本质给说出来了或规定出来了,这一本质就是道的最高的本质,最高本质的道也就是最高的道。此道具有普遍意义,固推至四海而皆准。
"道"上面已论述过,有"天命之性"之总的道,有"率性"之道(上述已说明过),固"中庸之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名词意义上的"中庸"之道,此可谓"天命之性"之道,也即是终极本原之道,一切其他的道都只有不偏离此道才能是正道。这便是道之体。"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如此之道是最客观的道,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如此之道是先验的、先天的道。二是动词意义上的"中庸"之道,即是"率性"之道,"率性"就是遵循天命之性,从而通向道之本真状态。这即是道之用。"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无论是名词意义上的中庸之道还是动词意义上的中庸之道,都只是一个道,都是一个形而上之道。形而上者,超时空而潜存,无形无影。也是最普遍意义的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道之为形而上之道,最本质的是它是前面已定义了的中庸之道,一切皆在其中(在其中,不是部分存在于整体中,而是与生俱来的一体性,即是一切本身走在本身之本真道路上)。
因此,一切道之道是抽象的。一是其为一切具体道之道,是从一切具体道中抽译出来而成其为一个总的道;二是因为道之本身之为不可见的,为形而上属性之不可见的。
道之为最普遍的和抽象的,但却不是空洞的。(事实上,我们经常在思考"道"时,总是在空洞的边界摇晃)也即与人类的除了自身是可存在的或存在过了的真实性外并无真实意义上的切实际性的幻想是不同的,相反,道作为形而上属性的道虽不是如同一棵树这样的具体的物体直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它却是必然的存在的,并且相对于这棵直接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树的真实性来说,它才是真正的真实性所在,因为这棵树是从"道"里生出来的一个表象并且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因此,道不是空洞存在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也因此,道成为人类对一切进行追问的问之所问的潜在(自在)的原因并在此找到了终极的根据。
一切道之抽象之道为万事万物之具体之道之总和,(不是机械地相加起来的总和,而是内在的本质联系。)而万事万物又由其不同方式或属性各属于某一大类,所谓"物以类居,人以群分",如: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物与非生物之分,而生物又有动植之分等等。(这是一种较为随意性的结合,即从某一层面可归属于某一类,而从某一另一层面却又归属于另一类。而且,类与类之间有着平行或相属的关系)因此,一切道之抽象之道也可是各类事物之道之总和。而在此篇中,我以对归属于一切道之道的物质自然性方面之宇宙之道为论述点。基于道之为事物之道而非空洞之道,我将首先对物质自然性之宇宙作一个总的概说。(之所以是总的概说,是因为说及各个别事物是多余的,而且也不可能去说及各个别事物)
二、对物质自然性方面之宇宙的总的概说
物质,即是与精神相对立的而不依赖于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我们可以这样说:物质就是能被我们肉眼或通过尖端科学技术设计的观察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东西,即物质是有形有影的,具有形而下的属性,"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所谓器,即指具体的事物。(物质与精神之对立,并不意味着物质与精神是绝对的不相容,如人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物质既是整个宇宙之现形中的东西,也是对整个宇宙之现形属性的整个描述。就从对整个宇宙之现形属性来对物质进行述说,它还只是一个混沌的物质,即它本是有形有影的却又让人觉得无法捉拿到。如此的物质的确也还是一个具有抽象属性的物质,在我们无法知其大小的宇宙空间中飘荡着。但是,它却不是形而上的,而始终是形而下的,因为它毕竟是物质的。
宇宙之物质性,就是对它的现形的整个描述。这个描述是基于对各个别现形的具体事物并从其整体一致的物质性而进行描述的。因此,在我们进行"宇宙的物质性"对宇宙进行描述时,我们不是首先着眼于那样一片混沌的物质,而总是着眼于具体的物质。也即宇宙的物质属性是从各个别物体里抽译出来的。(之所以是抽译,是因为有的物质体是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个别的物质体,就是能直接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比如一棵被大风从中间折断了的树苗。(这里,对感官面前的个别物质体的探讨是无关紧要的,只在于宇宙确确实实是由诸多个别的物质体组成的)。
就物质自然性方面而言,宇宙是由各个别物质体所组成的。各个别物质体之所以是个别的,是因为各个别物质体是绝对的单一的,即是独一无二的。按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实体的定义,即:"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宇宙并是由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性实体而组成的。
上一篇:关于殖民主义历史影响再评价
下一篇:试析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