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外交政策(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尽管如此,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一事仍向后拖延,丘吉尔在此时又推出“巴尔干方案”,鼓吹盟军发兵巴尔干,其目的显然不在于如何尽快击溃德军,而在于切断苏联军队进入东南欧的道路,从而确保战后英国在那里的利益。
  1943年夏,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苏德战场形势进一步明朗,苏军出国作战,进入东欧和东南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有到这时,美英两国才于1943年底在德黑兰召开的三大国首脑会议上承诺,将于1944年5月登陆法国北部。同年6月6日,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终于开辟,和苏德战场东西呼应,形成夹击之势,对最终摧毁希特勒德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第二战场开辟的一再拖延,却使苏联蒙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斯大林对此非常气愤,多次批评英国的所作所为,曾当面对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说,丘吉尔“总想使自己干一些轻松的事,而使我们俄国人干更困难的事。这可以干一次、两次,但不能什么时候都一直这样干”。[14]
  尽管苏联就开辟第二战场一事,曾多次和美英进行严正的交涉,并提出尖锐的批评,但为了维护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仍不计得失,浴血奋战,消灭了73%的德国地面部队,从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何防止单独媾和,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也是二战期间苏联外交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战争后期,美国战略服务局瑞士站站长艾伦·杜勒斯曾和德国党卫军将领沃尔夫秘密接触,商讨意大利境内德军投降的条件。苏方在得到消息后,立即加以揭露和制止。
  1944年秋,眼见德国失败在即,为挽救自己的同盟者,日本即出面和苏联进行接触,表示愿意调停苏德之间的冲突,重建两国和平。但苏联均严加拒绝,并将这一情况向美英方面作了通报。1945年春,日本又向苏联建议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并请苏联在日美间进行斡旋,以结束战争,但也遭到苏联的断然拒绝。[15]
  1945年8月9日,苏联履行在“雅尔塔会议”上所作的承诺,正式向日宣战,迫使日本在8月15日投降,并在9月2日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可见,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发展,保障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战后世界的缔造者
  
  与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一样,在构建二战后世界格局的过程中,苏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1943年底签署的《德黑兰宣言》中,苏联和美英共同宣布,将在战后建立起“一种永久的和平”,届时“全世界所有各国人民都可以过自由的生活,不受暴政的摧残,凭着他们多种多样的愿望和他们自己的良心而生活。”[16]于是,苏联积极参加战争后期的各种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尤其是三大国首脑会议,努力巩固通过战场胜利取得的成果,捍卫自身的利益。
  斯大林多次表示,苏联对战后波兰究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决不会不加过问,因为波兰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德国人进攻俄国的走廊,给俄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此,苏联经过外交努力,终于使寇松线成为波兰东部的边界线(即苏联收回根据1920年《里加和约》而丢失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并将奥得河——尼斯河定为波兰的西部边界线。此外,苏联还促成了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波兰临时政府的扩大,在吸收其他党派的成员,包括伦敦流亡政府的成员的基础上,共同组成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稳定了波兰的政局。
  在德国问题上,苏联和美英都主张彻底摧毁纳粹的战争机器,铲除德国军国主义的根子,但反对肢解德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确立包括法国在内的四大国对德国的占领机制,苏联得以占领德国东部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苏联还率先提出德国赔偿的原则,经过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的激励斗争,苏联取得了自东占区获取赔偿的权利,此外还可取得西占区应折除设备的15%(以实物进行交换),另外的10%则完全无偿取得。同时苏联还可获得德国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和奥地利的资产。波兰应得的赔偿则从苏联的份额内取得。作为发动侵略的罪魁祸首,德国理应受到严惩,而苏联作为战胜国,作为受德国侵略而蒙受最大损失的国家,自应获得上述权利。
  在远东,根据雅尔塔秘密协定,苏联得以收复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千岛群岛和库页岛的南部,得以维护外蒙古的现状,并在中国的东北取得相应的权利,斯大林把它称之为报了在日俄战争中失利的一箭之仇。
  还在1943年底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便建议有必要成立一个包括约35个联合国家成员国的世界组织,同时成立一个规模较小的执行委员会,以处理世界性事务,斯大林原则上表示赞同。以后苏联积极参加了建立未来国际组织的活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联和中美英四国在美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商定该国际组织由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4个部分组成,并命名为“联合国”,苏联在会上提出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经苏联坚持,确定大国在实质性问题上具有否决权,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1945年4月25日,讨论联合国成立的旧金山会议开幕,会上苏联和美国曾因波兰及阿根廷是否与会问题发生激烈的冲突,但最终还是就安理会表决程序、国际托管制度、区域性组织等问题达成一致,于6月25日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举行签字仪式。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成立。苏联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国之一。
  苏联在二战中牺牲2700万人,伤亡共3500万,损失物质财富无数,但也乘机扩大领土68万平方公里,从德国及其他战败国获得一定赔偿,维护了作为一个战胜国应有的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
  19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索尔兹伯里曾言:“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民族利益”,此语实乃颠扑不破之真理。无论什么国家,不管它打着什么旗帜,也不管它信奉什么主义,其推行的外交政策必然会全力维护自身的民族利益。
  苏联也不例外,她在二战中也千方百计躲避战火,尽量拖延卷入战争的时间,和美国一样,只有当炸弹掉在自己头上时,才挺身与德国作战。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打了一年多的时间,许多欧亚非国家都已落入德日意法西斯的魔掌,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汉国家却还没有出现过,这是不足为怪的。
  在斯大林的脑海中,俄罗斯的民族利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战期间他把历史上曾属于俄罗斯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地区、比萨拉比亚、库页岛的南部……都纳入苏联的版图,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这仅仅是恢复了俄罗斯帝国旧有的疆界,自然无可非议。
  过去我们确有美化苏联外交之嫌,如今不少苏联外交档案得以面世,也就为我们重新审视苏联外交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一定要依据可靠史实,更冷静、更客观地去考察二战期间苏联所推行的外交政策,得出恰如其份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阿诺德·托因比主编. 1939年3月的世界(上册).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96
  [2]1933—1945年法国发生的事件(第3卷). 巴黎,1951:793
  [3]C·别洛乌索娃. 慕尼黑前夕的法国外交. 莫斯科,1964:18
  [4]苏联近现代史杂志,1982(4):127
  [5]现代史文选(第1卷). 莫斯科,1960:235-240
  [6]二次大战前夕苏联为和平而斗争. 莫斯科,1971:336-337
  [7]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1941—1945(第1卷). 莫斯科,1960:174
  [8]阿诺德·托因比主编. 大战前夕,1939年.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844-848
  [9]法国共产党史(第1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200
  [10]苏联历史问题杂志,1958(1):70
  [11]科瓦尔. 他们想窃取我们的胜利. 基辅,1964:200-203
  [12]库达柯夫. 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829
  [13]致命的决定. 莫斯科,1958:219
  [14]苏联国际生活杂志. 1975(2):119
  [15]阿诺德·托因比主编. 1942—1946年的远东.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71-173、199-206
  [16]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407-408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