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的张骞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斯·阿拉赉申高级中学后依次进入美国的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学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资本主义形态的书《中国晚清时的商人、官府和现代企业》(Merchants,Mandarins and Modem En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于1977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讲述了张骞在通州创办纱厂但困难重重的事情。此书的提要在三年后被改写成了《剑桥中国晚清史》的一章。威灵腾现在加州洛杉矶的奥克斯登特尔学院任历史学教授。威灵腾撰写的关于中国的社会史和经济史的文论较多,如关于官商关系的、关于早期公司的结构、传统因素以及其后的改革等等。他的书和文章在世界各国出版。由于一般并不具体讨论张骞的言行,所以这里不作介绍。威灵腾在写作中不机械地袭用史料,多理论发挥,常常是几页纸中不见一点生硬用料的痕迹,而是将史料悄悄溶入文中,且批论的思辩性强。
凯茜·雷蒙司·瓦尔克,取中文名作武开智,又作武凯芝。女,198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现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坦普尔大学历史系的助理教授。二十四年前,武凯芝曾来南通做过对当地近代社会的调研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她的博士答辩论文是《商人、农民与工业:南通县棉纺业的政治经济1895—1935》(Merchants, Peasants and Industry:the Political Economv of Cotton Textiles. NantongCounty,1895—1935)武凯芝在此后的有关的学术活动如下:在1993年度的《现代中国》(ModemChina)杂志上发表了《经济增长,农民地位下降;中国二十世纪初期劳工的性分界:在南通县的妇女工作》(Economic Growth,Peasant Marginalization,And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Women’s Work in Nantong County)一文。在同年度的《现代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发表了《中国农民暴动的再思考:对1863年南通县军山农民起义的初步评判》(Peasant Insurrection in China Reconsidered :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Jun Mountain Peasant Uprising, Nantong County, 1863)。
1999年武凯芝在美国斯坦福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新专著《中国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小径:扬子江北岸三角洲的半殖民地主义》(ChineseModernityAndthePe,Peasan Path:Semicolonialism in the Northern Yangzi Delta)。武凯芝认为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与官僚资本结盟的商企进入南通地区,暗中破坏了民族企业,这就是半殖民地化过程的一部分。此文的立论、举证和论证过程颇让人费解。而且她认为南通的现代化之所以能启动和发展,是因为鸦片战争把西方的注意力引向了上海市场,“为北三角洲的商人们创造了赢的机会。”《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eal Review)曾对此书作过一些评论。武凯芝的研究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她的研究方向较集中。她自称:“我的研究和教学兴趣包括近代中国社会史、经济史和关于以下方面的话题:第三世界政治经济学、社会变迁理论,不发展主义是我的替代性研究的方面,还有妇女和工作、比较中的妇女史、农民研究、革命比较、帝国主义。”
武凯芝现是在坦普尔大学历史系开设“近现代中国史”、“比较历史”和“第三世界史.三门课程。武凯芝过去来过几次中国,还向十八年前的第一届张骞国际研讨会提交过她撰写,杨冬燕译的《中国早期近代化与张骞的自强政策》一文。
邵勤,女,原本是中国人.十多年前去美国后一直在彼定居,且用英文写作,所以只能将她列为海外学者。邵勤于197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后被分在该省的一所中学任教。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而于1983年修完硕士课程。1990年至1994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系读现代东亚研究的博士学位,同时兼教一些课。她的博士论文是《制造政治文化:1894—1930年间的南通个案》(Making Poetical Culture:the Case of Nantong.1894—1930),此文后来未发表。在此之前,邵勤还写过《张骞对教育改革的态度》(Zhang Jian’s Attitude Toward Educa- tionsl Reform)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历史学家》(Chinese Historians)1991年的第4期上。邵勤自1994年起至新泽西大学历史系任教至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现为助理教授。邵勤观察力强、思想敏锐,写作勤奋,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有几篇是关于南通的。她是当代海外的南通与张骞研究中的中坚学者。以下介绍她的有关的一部分研究:
1996年,《中国的歌剧和表演文化》(Chinoped(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文丛收录了她的《错配:欧阳予倩、张骞和1919—1922年间南通的戏剧改革》(The Mismatch:Ouyang Yuqian.Zhmag Jian.And the The- ater Reform of Nantong,1919—1922)。1997年,她在《现代中国》(ModemChina)第23卷第1期上发表了上年7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次会议上交流的文章《二十世纪初期南通的空间、时间和政治》。1998年,在《亚洲研究》(Joumal of Asian Studies)第57期上发表了《风过茶壺:共和初期的中国的茶馆文化里的诽谤》(Tempest Over Teapots:The ViEfiestion of Teshouse Culture in Early Repubhcan China)。除了论文外,邵勤在多次的研讨会、讲座等中口头或书面报告了她对南通的研究。如2001年3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中国专题研论会上和同年4月在俄勒冈大学的对十九世纪的跨学科会议上都报告的“中国第一所博物馆的创建,1906—1930”(The Crea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Museum,1906—1930)。1999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第三届亚洲研究年会上报告的“中国一个县的印刷文化:南通,1900—1930”(Print Culture in a Chinese County: Nantong,1900—1930)。1998年1月在西雅图的美国史学会第112届年会报告的“二十世纪初期南通的茶馆”(Teahouses in Early Twendeth Century Nantong)。1996年4月在特伦顿学院的新泽西第七届历史年会上和同年lo月在瑟藤霍尔大学的亚洲研究年会上报告的“在日本占领下的劳工运动一一南通的案例”(Labor Movement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the--Case of Nantong)。1996年10月在新泽西学院的午餐论坛报告的“中国二十世纪初的戏剧改革”(The ater Reform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1996年4月在夏威夷大学的中国的歌剧和表演文化会议上报告了“戏剧之家一一南通的戏剧改革”(Home of Drama-- Theater Reform in Nantong)。1991年6月在波士顿的联邦中国史会议报告的“张骞在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Zhang Jian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Modem China)。1995年1月在芝加哥的美国历史学会第109届年会报告的“虚夸、神话和南通的本地自治”(Rhetoric.MYdl,And the Local Self- government in Nmatong)。邵勤也多次回中国参加一些学术性会议,对此,这里从略。
邵勤的第一部专著《文化现代化:南通模式,1890—1930》(Culturing Modernity:The Nantong Model,1890—1930)刚于2003年10月由斯坦福德大学出版社出版。
伊丽莎白·柯尔,为出身于德国的女学者,取中文名作柯丽莎。她于1984—1986年,在德国波恩大学主修汉语,兼修兼学日语和商务管理,并获学士学位。1986—198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习本科段的中文和中国经济史。1992年从德国波恩大学获硕士学位。主学中文,兼学日语和商务管理。硕士论文的题目是《张骞(1853—1926):儒学企业家及他的中国经济思想》(Zhsng Jian(1853—1926):AConfucian Entrepreneur And His Thoughts on the Chinese Economy)。1992年获英国牛津大学柔德斯奖学金而开始在该大学的圣安托尼学院和中文学院学习。1994—1995年在上梅社会科学院和南通档案馆作资料采集工作。1997年从牛津大学获现代中国经济史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中国的现代企业:南通的大生棉纺织厂1895—1926》(M
凯茜·雷蒙司·瓦尔克,取中文名作武开智,又作武凯芝。女,198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现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坦普尔大学历史系的助理教授。二十四年前,武凯芝曾来南通做过对当地近代社会的调研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她的博士答辩论文是《商人、农民与工业:南通县棉纺业的政治经济1895—1935》(Merchants, Peasants and Industry:the Political Economv of Cotton Textiles. NantongCounty,1895—1935)武凯芝在此后的有关的学术活动如下:在1993年度的《现代中国》(ModemChina)杂志上发表了《经济增长,农民地位下降;中国二十世纪初期劳工的性分界:在南通县的妇女工作》(Economic Growth,Peasant Marginalization,And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Women’s Work in Nantong County)一文。在同年度的《现代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发表了《中国农民暴动的再思考:对1863年南通县军山农民起义的初步评判》(Peasant Insurrection in China Reconsidered :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Jun Mountain Peasant Uprising, Nantong County, 1863)。
1999年武凯芝在美国斯坦福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新专著《中国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小径:扬子江北岸三角洲的半殖民地主义》(ChineseModernityAndthePe,Peasan Path:Semicolonialism in the Northern Yangzi Delta)。武凯芝认为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与官僚资本结盟的商企进入南通地区,暗中破坏了民族企业,这就是半殖民地化过程的一部分。此文的立论、举证和论证过程颇让人费解。而且她认为南通的现代化之所以能启动和发展,是因为鸦片战争把西方的注意力引向了上海市场,“为北三角洲的商人们创造了赢的机会。”《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eal Review)曾对此书作过一些评论。武凯芝的研究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她的研究方向较集中。她自称:“我的研究和教学兴趣包括近代中国社会史、经济史和关于以下方面的话题:第三世界政治经济学、社会变迁理论,不发展主义是我的替代性研究的方面,还有妇女和工作、比较中的妇女史、农民研究、革命比较、帝国主义。”
武凯芝现是在坦普尔大学历史系开设“近现代中国史”、“比较历史”和“第三世界史.三门课程。武凯芝过去来过几次中国,还向十八年前的第一届张骞国际研讨会提交过她撰写,杨冬燕译的《中国早期近代化与张骞的自强政策》一文。
邵勤,女,原本是中国人.十多年前去美国后一直在彼定居,且用英文写作,所以只能将她列为海外学者。邵勤于197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后被分在该省的一所中学任教。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而于1983年修完硕士课程。1990年至1994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系读现代东亚研究的博士学位,同时兼教一些课。她的博士论文是《制造政治文化:1894—1930年间的南通个案》(Making Poetical Culture:the Case of Nantong.1894—1930),此文后来未发表。在此之前,邵勤还写过《张骞对教育改革的态度》(Zhang Jian’s Attitude Toward Educa- tionsl Reform)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历史学家》(Chinese Historians)1991年的第4期上。邵勤自1994年起至新泽西大学历史系任教至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现为助理教授。邵勤观察力强、思想敏锐,写作勤奋,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有几篇是关于南通的。她是当代海外的南通与张骞研究中的中坚学者。以下介绍她的有关的一部分研究:
1996年,《中国的歌剧和表演文化》(Chinoped(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文丛收录了她的《错配:欧阳予倩、张骞和1919—1922年间南通的戏剧改革》(The Mismatch:Ouyang Yuqian.Zhmag Jian.And the The- ater Reform of Nantong,1919—1922)。1997年,她在《现代中国》(ModemChina)第23卷第1期上发表了上年7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次会议上交流的文章《二十世纪初期南通的空间、时间和政治》。1998年,在《亚洲研究》(Joumal of Asian Studies)第57期上发表了《风过茶壺:共和初期的中国的茶馆文化里的诽谤》(Tempest Over Teapots:The ViEfiestion of Teshouse Culture in Early Repubhcan China)。除了论文外,邵勤在多次的研讨会、讲座等中口头或书面报告了她对南通的研究。如2001年3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中国专题研论会上和同年4月在俄勒冈大学的对十九世纪的跨学科会议上都报告的“中国第一所博物馆的创建,1906—1930”(The Crea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Museum,1906—1930)。1999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第三届亚洲研究年会上报告的“中国一个县的印刷文化:南通,1900—1930”(Print Culture in a Chinese County: Nantong,1900—1930)。1998年1月在西雅图的美国史学会第112届年会报告的“二十世纪初期南通的茶馆”(Teahouses in Early Twendeth Century Nantong)。1996年4月在特伦顿学院的新泽西第七届历史年会上和同年lo月在瑟藤霍尔大学的亚洲研究年会上报告的“在日本占领下的劳工运动一一南通的案例”(Labor Movement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the--Case of Nantong)。1996年10月在新泽西学院的午餐论坛报告的“中国二十世纪初的戏剧改革”(The ater Reform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1996年4月在夏威夷大学的中国的歌剧和表演文化会议上报告了“戏剧之家一一南通的戏剧改革”(Home of Drama-- Theater Reform in Nantong)。1991年6月在波士顿的联邦中国史会议报告的“张骞在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Zhang Jian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Modem China)。1995年1月在芝加哥的美国历史学会第109届年会报告的“虚夸、神话和南通的本地自治”(Rhetoric.MYdl,And the Local Self- government in Nmatong)。邵勤也多次回中国参加一些学术性会议,对此,这里从略。
邵勤的第一部专著《文化现代化:南通模式,1890—1930》(Culturing Modernity:The Nantong Model,1890—1930)刚于2003年10月由斯坦福德大学出版社出版。
伊丽莎白·柯尔,为出身于德国的女学者,取中文名作柯丽莎。她于1984—1986年,在德国波恩大学主修汉语,兼修兼学日语和商务管理,并获学士学位。1986—198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习本科段的中文和中国经济史。1992年从德国波恩大学获硕士学位。主学中文,兼学日语和商务管理。硕士论文的题目是《张骞(1853—1926):儒学企业家及他的中国经济思想》(Zhsng Jian(1853—1926):AConfucian Entrepreneur And His Thoughts on the Chinese Economy)。1992年获英国牛津大学柔德斯奖学金而开始在该大学的圣安托尼学院和中文学院学习。1994—1995年在上梅社会科学院和南通档案馆作资料采集工作。1997年从牛津大学获现代中国经济史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中国的现代企业:南通的大生棉纺织厂1895—192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