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的写作得到了业师孟华教授的具体指导,谨致谢忱。
[2] 目前国内外关于陈季同的研究只有寥寥几篇。较早关注陈季同这个人物的学者是法国高等科研中心的巴斯蒂夫人。她1985年在日本《东亚》杂志中发表了《清末赴欧的留学生们》一文,文章以研究福州船政局派赴欧洲的留学生群体为主,首次利用法文资料对陈季同作了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另外,1997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叶凯蒂女士在《哈佛亚洲学报》的《晚清上海四文人的生活类型》中,以陈季同在上海的活动为中心,利用中、法文资料研究了陈季同在晚清维新活动中的表现。国外学者虽然较早关注陈季同,但还没有人发表这个人物的专论,以陈季同为专题的研究主要是大陆学者进行的。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兴涛先生主持翻译了陈季同的《中国人自画像》和《中国的娱乐》二书,是现在仅见的陈氏著作完整中译本。该书前言《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文化人——陈季同其人其书》概述了陈季同的一生。1999年,福建师范大学张先清先生发表了《陈季同——晚清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一文,该文利用陈著的几个英译本,对其内容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也评价了陈季同的一生。同年,中山大学的桑兵先生又在《近代史研究》上发表了《陈季同述论》,该文利用中文文献对陈季同的生平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上述论文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几乎全部关于陈季同的研究,这是陈季同研究最初的一批成果,研究者筚路蓝缕的草创之功,诚不可泯。但关于陈季同的许多基本问题,如生卒年、署名Tcheng-Ki-Tong的法文作品的著作权、陈季同在中法战争时的表现、私债问题等,以往的研究或是毫无触及,或是语焉不详,没能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许多重要的中外文资料没有能被利用。
[3]徐珂编《清稗类钞》(商务印书馆,1917年)第4册“外交类”,页24。中华书局重排本中,此则文字失收。
[4]参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季中外使领年表》(中华书局,1985年),页9。
[5]参见薛绍徽《黛韵楼遗集》(1914年)附录陈锵等编《先妣薛恭人年谱》“光绪十四年”。
[6]张振鹍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之《中法战争》(以下简称《中法战争续编》,中华书局,1996年)第一册“出使德法大臣李凤苞向总署抄送与德外长等会谈节略”中有“助兵及定断两层,万不能办”,及“既与毕相说过,以兵相助之事,前已历次告明,不便照办”,“第一事以兵相助,第二事出来判断,毕相仍以为不便”,页462。又参同书光绪十年正月十六“出使大臣李凤苞为德不愿出面调停事致总署函”,页782。又参同书第二册“出使大臣李凤苞为德外部不便出面调停事致总署函”,页370。
[7]参见张雁深《中法外交关系史考》(史哲研究社,1950年),页143—148。
[8]这种宗藩关系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即数年一次的朝贡。
[9]北圻指越南北部,与中国云南、广西接界。
[10]先后为Jules Ferry、Léon Gambetta、Challemel-Lacour等人。
[11]“曾纪泽在法与费丝内交涉毫无效果,一八八二年法新外长刚必达(Gambetta)竟借口曾纪泽函措词乏礼,而不以曾为商谈之对手……巴黎交涉遂告停顿”。参见《中法外交关系史考》,139页。
[12]即1883年夏。
[13]《中法战争续编》第一册,页612-613。
[14]《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页67。
[15]“中人西人多言李傅相为主和之党,纪泽为主战之党。”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中法战争》(以下简称《中法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第四册,页264。
[16]本段引文均见《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十四“呈越事机要兼保陈季同”。
[17]脱利古年初曾谒李鸿章谈判越事,被李指为“狂悖”,二人不欢而散。
[18]参见《中法战争续编》第一册,页541-561。以下简称《密记》。
[19]即《唐诗选》(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hangs)的译者le Marquis d'Hervey-Saint-Denys。
[20]《中法战争续编》第一册,页544。
[21]同上,页549。
[22]同上,页551。
[23]同上,页545。
[24]《中法战争》第四册,页50。
[25]《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十四“呈越事机要兼保陈季同”。
[26]同上。
[27]《中法战争续编》第一册“谨录法国驻德使郭式尔问答词呈览”,页527。
[28]同上“谨录七月十三日致北洋大臣电报呈览”,页532。
[29]同上,页705。
[30]曾纪泽于光绪九年九月十七日有“为陈季同与法相会谈事致总署函”,对陈之举动严厉指责。同上,页613。
[31]《中法战争》第四册,页146。
[32]《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十四“呈越事机要兼保陈季同”。
[33]分别为闰五月十二、十八、十九、二十四、二十五及六月初一、初五、初九、十一、七月初一。
[34]王彦威编《清季外交史料》卷四十五“光绪十年七月上”。
[35] Les Chinois peints par eux-mêmes, Paris:Calmann Lévy, 1884.
[36] Le Théatre des Chinois,Paris:Calmann Lévy, 1885.
[37] Foucault de Mondion, Quand j’étais mandarin, Paris: Albert Savine, 1890, p.32.
[38] “L’espion”, Le Figaro, 24 Juin 1894.
[39]《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三卷,页571。
[40] Foucault de Mondion, La vérité sur le Tonkin,Paris: Albert Savine, 1889, pp.11-12
[41]蒙氏称曾教授马建忠法文及拉丁文,并助其获业士学位。
[42]René de Pont-Jest, La vérité sur Foucault de Mondion,Paris: Albert Savine, 1889.
[43]《李文忠公全集》奏稿三十六“请奖英法官学官厂洋员折”。
[44]Journal d’un mandarin, Lettres de Chine et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inédits, par un fonctionnaire du Céleste Empire, Paris :Librairie Plon, 1887.
[45]La vérité sur le Tonkin, Paris:Albert Savine, 1889.
[46] "Avant-Propos",La vérité sur Le Tonkin, p.5.
[47]Le Figaro, 11 juillet, 1894.
[48]Quand j’étais mandarin,pp.3-5.
[49] “quils ont été déclarés siens par imprimeurs, éditeurs et critiques; quils ont été inscrits, enregistrés, immatriculés en bonne et d’une forme à l’état civil de la république des lettres!” Ibid., p.7.
[50]“une part de collaboration”, Ibid., p.6.
[51]La vérité sur le Tonkin,pp.93-94
[52]La Vérité sur Foucault de Mondion.
[53]La vérité sur le Tonkin, p.5.
[54]Quand j’étais mandarin, p.4.
[55]Ibid., p.34.
[56]Quand j’étais mandarin, p.36
[57]叶凯蒂女士率先提出这一观点。参见The life-style of four Wenren in late Qing Shanghai, pp.435-449.
[58]Quand j’étais mandarin, p.34.
[59] Ibid., p.35.
[60] Ibid., p.50.
[61] Ibid., p.7.
[62]René de Pont-Jest.
[63]La palme de l’instruction publique.
[64] Cordier, Henri, Histoire des relations de la Chine avec les puissances. occidentales(1860-1902), v.3, Paris:Félix Alcan, 1902, p.68.
[65]蒙弟翁认为此书虽非他捉刀,但定有一个陈季同2号在为陈氏帮忙。此说并无根据,而有诬陷之嫌。
[66]Quand j’étais mandarin, pp.17-22.
[67]Ibid., pp.24-26.
[68]沈瑜庆、陈衍《福建通志》卷三四。
[69]同上。
[70]在此11个月中,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收录陈李间电报56份。
[71]“寄巴黎薛使”,《李鸿章全集》(二),页340。
[72]“复薛使”,《李鸿章全集》(二),页342。
[73]Quand j’étais mandarin, p. 35.
[74]参见“法国外交档案中国类”, 1889年7月15日函。
[75]《李鸿章全集》(二),页314。
[76]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4年),页2997。
[77]《李鸿章全集》(二),页315。
[78]同上,页340。
[79]同上,页361。
[80]同上,页367。
[81]同上,页367。
[82]《光绪朝东华录》,页2997。
[83]《李鸿章全集》(二),页368。
[84]《光绪朝东华录》,2997页。
[85]《通报》(T’oung Pao),1892,卷三,页81。
[86]《北华捷报》(The North China Herald ),1891年7月3日。
[87]同上,1891年12月31日。
[88]《通报》,1892,卷三,页83。
[89]同上。
[90]同上。
[91]同上,页84。
[92] Le Matin,24 avril, 1892.
[93]《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二十“议结陈季同洋债”。
[94]同上,3373页。
[95]参见《先妣薛恭人年谱》。
[96]《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二十“议结陈季同洋债”。
[97]参见《李文忠公全集》奏稿七十五“陈季同请开复折”。
[98]疑为联芳。
[99] Henri Byrois, " Tcheng-Ki-Tong",《北华捷报》1891年12月31日。
[100]Histoire des relations de la Chine avec les puissances occidentales(1860-1902), p.70.
[101]黄濬著《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205。
[102]《翁同龢日记》第六册(中华书局,1998年),页3012。
[103]《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87年)“子部杂家类存目二”,页1082。
[104]陈季同曾在德国就伊犁问题与俄国将军斯克伯勒夫进行过激烈的辩论,维护了国家利益。
[105]《读物展览馆译者按语》,刊于《真美善》第二卷第二号,19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