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俄罗斯远东的黑龙江流域和日本列岛都发现了年代相当早的陶器。比如以未经校正的年代计算,俄罗斯Gasya遗址的年代是12960±120—10878±90BP,Khummi是13260±100—7760±120BP,Gromatukha是12340±60—15480BP。以校正过的年代计算,日本东京附近的Maeda Kochi的年代超过了13000BP,日本南部已发现多处年代超过万年的陶器遗存,其中九洲的Laurel Forest遗址甚至早到13000BP。最近,日本考古学家在本州北端的OdaiYamamoto I site发现了年代在距今15300—16500BP迄今最古老的日本陶器遗存。中国北方这个陶器起源中心和俄罗斯远东黑龙江流域和日本列岛的这些早期陶器遗存在文化背景方面或许具有更多的可比性,比如工具组合中比较典型的细石器因素、某些燧石工具的出现、遗址的邻水位置等,但是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具体的传播和影响关系,目前还缺乏明确的资料。从年代上来说,中国北方地区显然也比境外的这些发现稍晚一些。
虽然从文化的因素分析,中国南北两个陶器起源中心各自和往后距今7000—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晚段基本上可以连接。但是,由于南北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已经形成多个区域性文化传统,比如北方的磁山、裴李岗、大地湾、兴隆洼、后李等,南方的彭头山、河姆渡、石门皂市、顶狮山二期、大岩四期等文化,但由于后者在文化面貌上已有较大的发展,地理位置与上述的起源之地相比也发生了若干的位移。因此,过渡阶段的陶器遗存和后续的区域性传统之间的具体演变关系,还有待于更多的资料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陶器的产生和定居的生活方式具有内在的联系 这些早期的陶器,在中国南方地区,凡可以确定器形的,基本上都是陶釜或类似的器形;在北方地区,则主要是罐和平底器类。根据与陶器起源阶段紧密连接的距今8000—9000年左右陶器比较发达、功能和器形多有分化时期的情况看,起源阶段的陶器显然主要应该归于炊煮器类。
在发现这些早期陶器的地点,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牛栏洞等发现了有人工驯化痕迹的水稻遗存。牛栏洞水稻遗存出现的比陶器还早。那些没有水稻遗存的遗址,从工具组合、动植物遗存种类和形态等观察,人类经济已表现出广谱适应性特征,狩猎对象趋于小型化,其中植物采集在食物中所占比重也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南方的几个遗址中,陶器遗存的出现都和螺蚌等淡水带壳类动物遗存大量进入文化层堆积具有共生关系。北方地区前仰韶时期的粟作农业已很发达,虽然陶器发明时期迄无粟的考古学证据,但是从年代更早、无陶器遗存的山西下川到南庄头和转年遗址与陶器共存的磨盘、磨棒这类几乎可以肯定是用来加工植物籽实的工具以及动植物遗存与南方表现出的大致相同的情况看,作为炊煮器的陶器,都应该主要是针对谷物类和螺蚌类的食用加工而被加以采用的,有意思的是,在北方的南庄头和于家沟,螺蚌类同样是文化层中较为丰富的遗存之一。因为和从前的狩猎、采集类食物比较,过渡阶段人类广谱性的经济活动新近纳入的谷物类和螺蚌类食物,如果没有合适的炊煮器物和炊煮过程,几乎是无法被加以食用的。因此,中国南北方陶器的发明,又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动力机制。
末次冰期期间,在人口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人类对动植物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有了空前的增加,这其中就包括在深度的采集经济下对谷物类植物特性的深入认识和对小型的水生动物资源的强度利用。因此,陶器的发明,也是这个文化史上大发明时期的继续和结果。代表人类文化上的广谱适应方式已经确立、食物种类空前扩大的细石器和小石器工具传统起于前,人类向日益变小的宜居环境的集中、对动植物驯化的尝试和定居继于后,这一切使得在人类文化中形成了一种探索和发明的制度机制,而陶器的发明和推广正是这个大变化时期一系列发明和创新之一。末次冰期最盛期过去后,人类迎来了一个比较适宜的发展期,获益于自己在末次冰期最盛期锻炼出来的适应与发明创新能力以及制度机制,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下人类具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特定的区域内供养更加庞大的社会人口,建立更加稳定的村落群体,这无疑为社会的分工和更新的发明创造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驱动力量。因此,凡是那些独立地经历了早期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地区,最后都或迟或早地演进出比较发达的复杂社会和文明形态。可以说,末次冰期之后的人类文化与社会,在以陶器与农业为代表的技术基础和定居与庞大人口为前提的社会结构的支撑下,迅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陶器起源阶段的新发现,还证明了人类文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独立性。在西亚地区,农业起源和定居性的农村出现较早,存在着一个前陶新石器时代,而在中国,陶器与动植物驯化的共生性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尽管中国北方和黑龙江流域的陶器可以早到万年甚至14000年以前,但是目前美洲发现的最早的陶器则只有5000余年。可见,在那些早期越过白令海峡的东北亚人的知识领域中,并没有陶器这一项,或许这些大型动物的狩猎者的生活还不需要陶器这样的器物。因此,新大陆陶器又被重新发明了一次。
(本文为2001年10月剑桥大学“世界最古老的陶器”国际会议发言提要) 从20世纪的6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就开始不断地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现年代在距今万年左右的早期陶器遗存。目前,这类遗存在北方的北京附近和南方的南岭一代已呈集群分布的势态,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研究陶器起源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南方,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上层大约距今0.9—1.4万年左右,出土物包含陶片、局部磨光的石器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在1993和1995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均获得了距今万年左右的陶器和水稻壳遗存;广东英德的牛栏洞堆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形成于距今8000—12000年间,在其距今9000—10000年的第三期早段发现了陶器遗存;广西桂林甑皮岩1973—1975年进行了发掘,其下层已发现有多量的陶片,虽然由于14C年代早晚混杂,彼此差距较大,资料又发表得不够充分,研究者对地层存有争论,但经观察,这些早期陶片多数系露天堆烧的较原始的红陶,烧成温度在680℃左右,其中编号SB36C的陶片热释光测年达10370±870年。桂林附近的庙岩堆积自上而下分6层,整个遗址的年代在1.2—2万年,其中第5层下部出土几片极为粗糙的灰黑色陶片,两个14C年代分别为15560±500和15660±260BP;柳州市南郊的鲤鱼嘴下文化层出土有陶片8片,器形不清,均为手制,火候很低,质软。这一层下部螺壳14C测年为21020±450、18560±300,上部人骨14C测年为11450±150、10510±150BP;广西南宁东南的顶狮山遗址堆积被发掘者分为前后承继的四个发展阶段,距今万年左右的第一阶段就出现了陶器,器类仅见圜底罐或釜形器。制作和装饰手法均极原始。
最近发现的桂林附近的大岩遗址堆积被发掘者分为六期,第二期出现两件烧制的陶土块,泥质,均残,完整器形难辨,一件略成圆柱状,一件较薄,表面具有凹凸不平的捏按坑窝,整体呈一凹形。从残余部分观察,这两件器物均不是陶容器,但它们显然经过有意的捏制和烧制,为探寻陶器的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第三期发现三件陶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