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货币使用研究(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的地域分割性。
因为久不铸钱,流通货币明显不足,政府就鼓励私人铸钱,崔亮还建议广开铜矿铸钱以收“治利”。但私人铸钱多为劣质,所谓“鸡眼”、“镮凿”,层出不穷。恶币驱逐良币,致使货币流通极为混乱。
孝庄帝时,开始严禁盗铸,并改铸“永安五铢”。永安五铢,1斤铜只铸76文,使私铸者无利可图。但利之所在,盗铸弥众,货币混乱的局面并没有改善。
北魏政府还采用措施平衡钱的比价。《魏书·食货志》记载:“官欲贵钱,乃出藏绢,分遣使人于二市(洛阳大市、四通市)卖之。绢匹止钱二百”。但
效果不显,“私市者犹三百”。于是,不法之徒,拿钱向政府买绢获利。
到高氏专权时期更为混乱。《隋书·食货志》载;“迁邺已后,百姓私铸,体制渐别,遂各以为名。有雍州青赤,梁州生厚、紧钱、吉钱,河阳生涩、天柱、赤牵之称。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
北魏当局还曾设想铸小钱来充实国库。《魏书·高崇传》:“征税既烦,千金日费。资储渐耗,财用将竭。……别铸小钱可以富益。”但并没有实现,如果实现,将会造成更大混乱。
在征税方面,也曾在钱帛之间选择时价较高的。《北史·房漠传》记载:“魏朝以河南诸州乡俗,绢滥,退绢一匹,征钱三百。”但“人庶苦之”,只好“钱绢两受”。
在绢帛使用上,政府也作过统一的质量和尺寸规定,对于“不中常式”者进行打击,以保证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
还有出于外交目的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情况,这在《魏书·李安吐传》里就有反映:
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覆內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客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使至金玉肆问价,(刘)缵曰:“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李)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缵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总之,北魏在货币管理上一直没有有效措施改变货币使用上的混乱局面。
[参 考 文 献][1]晋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2]算经十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4]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79[5]资治通鉴.元嘉二十七年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9[6]通典·州郡典·南蛮[M].北京:中华书局,1988,[7]宋书·颜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8](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因为久不铸钱,流通货币明显不足,政府就鼓励私人铸钱,崔亮还建议广开铜矿铸钱以收“治利”。但私人铸钱多为劣质,所谓“鸡眼”、“镮凿”,层出不穷。恶币驱逐良币,致使货币流通极为混乱。
孝庄帝时,开始严禁盗铸,并改铸“永安五铢”。永安五铢,1斤铜只铸76文,使私铸者无利可图。但利之所在,盗铸弥众,货币混乱的局面并没有改善。
北魏政府还采用措施平衡钱的比价。《魏书·食货志》记载:“官欲贵钱,乃出藏绢,分遣使人于二市(洛阳大市、四通市)卖之。绢匹止钱二百”。但
效果不显,“私市者犹三百”。于是,不法之徒,拿钱向政府买绢获利。
到高氏专权时期更为混乱。《隋书·食货志》载;“迁邺已后,百姓私铸,体制渐别,遂各以为名。有雍州青赤,梁州生厚、紧钱、吉钱,河阳生涩、天柱、赤牵之称。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
北魏当局还曾设想铸小钱来充实国库。《魏书·高崇传》:“征税既烦,千金日费。资储渐耗,财用将竭。……别铸小钱可以富益。”但并没有实现,如果实现,将会造成更大混乱。
在征税方面,也曾在钱帛之间选择时价较高的。《北史·房漠传》记载:“魏朝以河南诸州乡俗,绢滥,退绢一匹,征钱三百。”但“人庶苦之”,只好“钱绢两受”。
在绢帛使用上,政府也作过统一的质量和尺寸规定,对于“不中常式”者进行打击,以保证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
还有出于外交目的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情况,这在《魏书·李安吐传》里就有反映:
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覆內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客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使至金玉肆问价,(刘)缵曰:“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李)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缵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总之,北魏在货币管理上一直没有有效措施改变货币使用上的混乱局面。
[参 考 文 献][1]晋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2]算经十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4]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79[5]资治通鉴.元嘉二十七年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9[6]通典·州郡典·南蛮[M].北京:中华书局,1988,[7]宋书·颜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8](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上一篇:日本国内殖民地台湾史研究述评
下一篇: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