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学中所见的西域商贸(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中土的出现。
汉魏六朝小说中的胡商形象同样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说作者的旨趣,即:嗜奇、好怪。作者首先对胡商有异于汉人之形象与习俗表示了高度关注。宋·刘敬叔《异苑》载:
胡道洽,自云广陵人,好音乐医术之事。体有臊气,常以名香自防,惟忌猛犬。自审死日,诫弟子曰:“气绝便殡,勿令狗见我尸也。”死於山阳,殓毕,觉棺空,即开看,不见尸体,时人咸谓狐也[12]。
胡道洽,从其姓观之,即有胡人之嫌,“体有臊气”,这是白种人所特有的体味;音乐与医术,也正好是西域胡人的擅长,所以此人无疑是西域胡人。在这条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域商胡普遍具有的爱好与习俗。如佩带香囊之特征,与胡人体味较重,佩带香囊以驱秽有关,也与当时许多西域贾胡从事香料买卖有关。胡人之畏狗,则与他们的葬俗有关。以康国为例,《通典》卷一九三引韦节《西番记》曰:“国城外别有二百余户,专知丧事。别筑一院,院内养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人肉尽,收骸骨埋殡,无棺椁。康国弃尸饲狗、收骨埋殡之俗,应溯源于波斯。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第140节中写道:“据说波斯人的尸体是只有在被鸟或狗撕裂之後才埋葬的。”《旧唐书》卷一一二《李暠传》:“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敛,但以尸送近郊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後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患。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岑仲勉先生认为:“此实祆教之习俗,所谓黄坑,西人称曰无言台。”[13]蔡鸿生先生认为此乃天竺古法,为印度式野葬[14]。所以,见狗被视为不祥,这似是胡人畏狗这一特征的来源。而此一故事也说明,狐往往是对西域胡人歧视性称呼,早期志怪中的很多狐怪故事,往往是对西域胡人生活的歪曲性影射[15]。
而在有些志怪中,在不经意之间透露出当时西域商胡的经商生活。晋·荀氏《灵鬼志》载:
石虎时,有胡道人驱驴作估于外国。深山中行,有一绝涧,窈然无底,行者恃山为道,鱼贯相连。忽有恶鬼牵驴入涧中,胡人性急,便大嗔恶,寻迹涧中恶鬼,祝誓呼诸鬼神下逮。忽然出一平地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门外有一鬼,大鏁项,脚著木桎梏,见道人,便乞食,曰:“得食,当与汝。”既问,乃是鬼王所治。前见王,道人便自说:“驱驴载物,为鬼所夺,寻迹至此。”须臾即得其驴,载物如故。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域胡商艰难的经商生活,商道上除了自然条件险恶之外,还有强盗、小偷之骚扰。而行者“鱼贯相连”,则反映出当时通常是以商队的形式组织集体贩运。除了自然险阻与强盗小偷之外,西域商人还会遭到当地权贵的巧取豪夺。《异苑》卷六有一则故事:
沙门有支法存者,本自胡人,生长广州,妙善医术,遂成巨富。有八尺翕登,光彩耀目,作百种形象。又有沈香八尺板床,居常香馥。太原王琰(一作谈)为广州刺史,大儿邵之,屡求二物,法存不与,王因状法存豪纵,乃杀而藉没家财焉。法存死后,形见于府内,辄打阁下鼓,似若称冤,如此经日,王寻得病,恒见法存守之,少时遂亡。邵之比至扬都,亦丧[16]。
支法存之身份为医师,靠行医而致富,与一般商胡略有不同。但当时豪门对西域商胡巧取豪夺,甚至不惜搞得商人倾家荡产,这种事例在史籍记载中比比皆是。早在东汉年间,就有西域贾胡惨遭权贵梁冀的杀害。《后汉书》卷三四《梁冀传》载:梁冀起兔苑,“绵亘数十里,调发生兔,刻毛为标志,人有犯者,罪至刑死。有西域贾胡,不知禁忌,误杀一兔,转相纠告,死者十余人。”上文我们说过,在石崇为荆州刺史时所劫夺的商贩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西域的商人。北魏、北齐是西域商人处境最好的时代之一,北齐甚至产生了像和士开这样的幸臣,但大部分西域商胡的社会地位依然十分低下。凉州是西域商人聚集之所,互市贸易极其兴旺,历任凉州刺史者无不勒索商胡,赃贿累累。如北魏的京兆王子推之子元暹,于普泰元年(531)为凉州刺史,“贪暴无极,欲规府人及商胡富人财物,诈一台符,诳诸豪等,云欲加赏,一时屠戳,所有资财生口,悉没自入。”[17]《北齐书》卷三十四《杨愔传》载:平原王高隆之与杨愔邻宅,“愔尝见其门外有富胡数人,谓左右曰:‘我门前幸无此物。’”可见社会上层对西域商胡之鄙视。
面对中土统治者的迫害,没有任何社会、政治地位的西域商胡只能通过意识形态上的宣传来保护自己。 从这个角度,我们更能认识到佛教对西域商人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佛教本来就是与商人阶层关系极其密切的宗教,从佛教初创之日起,商人就是佛教最重要的赞助者与信仰者。远在异乡客土的西域商人更需要佛教作为精神安慰,而全社会信仰佛教,也有助于保护商人人身财产的安全,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较多地反映了以因果报应为核心的佛教思想,在这些宣教故事中,主角大部分是西域僧人,但也有一些是商人,如《冥祥记》载:
晋竺长舒者,其先西域人。世有资货,为富人。……长舒奉法精至,尤好诵《观世音经》。……少年辈密共束炬,掷其屋上,三掷三灭,乃大惊惧……长舒答曰:“我了无神,政诵念观世音,当是威灵所佑。诸君但当洗心信向耳。”
类似包含了神异与劝谕的故事在当时的宣佛小说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一时期有关天堂地狱的想象往往出自于西域商胡之口,同是《冥祥记》载:
晋史世光者,襄阳人也。咸和八年(333),于武昌死。七日,沙门支法山转小品……史家有婢,见世光在灵上,著衣帢,具如平生。语信云:“我本应堕龙中,支和尚为我转经,昙护、昙坚迎我上第七梵天快乐处矣。”……将信持旛,俱西北飞上一青山,上如瑠璃色。到山顶,望见天门,世光乃自提旛,遣信令还;与一青香,如巴豆,曰:“以上支和尚。”信未还,便遥见世光直入天门。
史姓是昭武九姓之一,而史世光交往的人物又多是胡人,所以,他很有可能是西域人士。另外,《幽明录》中所载地狱之所见所闻,传述人是康阿得与石长和,从其姓名分析,这两位无疑也是西域人。西域人传述的有关天堂地狱的想象,成为印度神话与中国本土神话之间的一座桥梁。西域(很有可能是中国化的西域人所创作)的天国、幽冥神话对中国天国幽冥故事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最容易接受的彼岸想象[18]。 也就是说,在佛教观念的世俗化与普及化当中,西域商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魏六朝文学中出现的西域商品与西域商人,不仅反映出两地交通之初中土人们对西域的知识、观念、态度与想象,也透露出这一时期西域商胡的生活境遇与信仰习俗,乃是两地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史料。如果我们审慎地处理,排除其中的夸饰、误解与歪曲,就能大致描绘出一幅真实的历史图景。
[1]此文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的一部分。
[2]以上参见林梅村,《昆山之玉》,收入《古道西风》三联书店2000年,第81-82页。
[3]关于珊瑚、琅玕出产与输出地的讨论可参见吴勇《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珊瑚及相关问题》,《西域研究》1998年第4期。
[4]《晋书》卷三十三《何曾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998页。下引同此本。
[5](《晋书》卷三十三《石崇传》,第1007页。
[6]《晋书》卷三《武帝纪》,第60页。
[7]同上,第78页。
[8]《晋书》卷六十九《刘隗传附刘畴传》,第1841页。
[9]原书此处有误,初平三年为汉献帝年号。
[10]朱乾《乐府正义》认为本诗可能是借西汉史事讽刺东汉和帝时代外戚窦氏。当时窦宪任大将军,一门兄弟都很骄横,尤其是做执金吾的窦景,常常纵容部下以野蛮的手段强夺民间妇女。
[11]唐·玄
汉魏六朝小说中的胡商形象同样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说作者的旨趣,即:嗜奇、好怪。作者首先对胡商有异于汉人之形象与习俗表示了高度关注。宋·刘敬叔《异苑》载:
胡道洽,自云广陵人,好音乐医术之事。体有臊气,常以名香自防,惟忌猛犬。自审死日,诫弟子曰:“气绝便殡,勿令狗见我尸也。”死於山阳,殓毕,觉棺空,即开看,不见尸体,时人咸谓狐也[12]。
胡道洽,从其姓观之,即有胡人之嫌,“体有臊气”,这是白种人所特有的体味;音乐与医术,也正好是西域胡人的擅长,所以此人无疑是西域胡人。在这条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域商胡普遍具有的爱好与习俗。如佩带香囊之特征,与胡人体味较重,佩带香囊以驱秽有关,也与当时许多西域贾胡从事香料买卖有关。胡人之畏狗,则与他们的葬俗有关。以康国为例,《通典》卷一九三引韦节《西番记》曰:“国城外别有二百余户,专知丧事。别筑一院,院内养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人肉尽,收骸骨埋殡,无棺椁。康国弃尸饲狗、收骨埋殡之俗,应溯源于波斯。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第140节中写道:“据说波斯人的尸体是只有在被鸟或狗撕裂之後才埋葬的。”《旧唐书》卷一一二《李暠传》:“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敛,但以尸送近郊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後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患。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岑仲勉先生认为:“此实祆教之习俗,所谓黄坑,西人称曰无言台。”[13]蔡鸿生先生认为此乃天竺古法,为印度式野葬[14]。所以,见狗被视为不祥,这似是胡人畏狗这一特征的来源。而此一故事也说明,狐往往是对西域胡人歧视性称呼,早期志怪中的很多狐怪故事,往往是对西域胡人生活的歪曲性影射[15]。
而在有些志怪中,在不经意之间透露出当时西域商胡的经商生活。晋·荀氏《灵鬼志》载:
石虎时,有胡道人驱驴作估于外国。深山中行,有一绝涧,窈然无底,行者恃山为道,鱼贯相连。忽有恶鬼牵驴入涧中,胡人性急,便大嗔恶,寻迹涧中恶鬼,祝誓呼诸鬼神下逮。忽然出一平地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门外有一鬼,大鏁项,脚著木桎梏,见道人,便乞食,曰:“得食,当与汝。”既问,乃是鬼王所治。前见王,道人便自说:“驱驴载物,为鬼所夺,寻迹至此。”须臾即得其驴,载物如故。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域胡商艰难的经商生活,商道上除了自然条件险恶之外,还有强盗、小偷之骚扰。而行者“鱼贯相连”,则反映出当时通常是以商队的形式组织集体贩运。除了自然险阻与强盗小偷之外,西域商人还会遭到当地权贵的巧取豪夺。《异苑》卷六有一则故事:
沙门有支法存者,本自胡人,生长广州,妙善医术,遂成巨富。有八尺翕登,光彩耀目,作百种形象。又有沈香八尺板床,居常香馥。太原王琰(一作谈)为广州刺史,大儿邵之,屡求二物,法存不与,王因状法存豪纵,乃杀而藉没家财焉。法存死后,形见于府内,辄打阁下鼓,似若称冤,如此经日,王寻得病,恒见法存守之,少时遂亡。邵之比至扬都,亦丧[16]。
支法存之身份为医师,靠行医而致富,与一般商胡略有不同。但当时豪门对西域商胡巧取豪夺,甚至不惜搞得商人倾家荡产,这种事例在史籍记载中比比皆是。早在东汉年间,就有西域贾胡惨遭权贵梁冀的杀害。《后汉书》卷三四《梁冀传》载:梁冀起兔苑,“绵亘数十里,调发生兔,刻毛为标志,人有犯者,罪至刑死。有西域贾胡,不知禁忌,误杀一兔,转相纠告,死者十余人。”上文我们说过,在石崇为荆州刺史时所劫夺的商贩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西域的商人。北魏、北齐是西域商人处境最好的时代之一,北齐甚至产生了像和士开这样的幸臣,但大部分西域商胡的社会地位依然十分低下。凉州是西域商人聚集之所,互市贸易极其兴旺,历任凉州刺史者无不勒索商胡,赃贿累累。如北魏的京兆王子推之子元暹,于普泰元年(531)为凉州刺史,“贪暴无极,欲规府人及商胡富人财物,诈一台符,诳诸豪等,云欲加赏,一时屠戳,所有资财生口,悉没自入。”[17]《北齐书》卷三十四《杨愔传》载:平原王高隆之与杨愔邻宅,“愔尝见其门外有富胡数人,谓左右曰:‘我门前幸无此物。’”可见社会上层对西域商胡之鄙视。
面对中土统治者的迫害,没有任何社会、政治地位的西域商胡只能通过意识形态上的宣传来保护自己。 从这个角度,我们更能认识到佛教对西域商人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佛教本来就是与商人阶层关系极其密切的宗教,从佛教初创之日起,商人就是佛教最重要的赞助者与信仰者。远在异乡客土的西域商人更需要佛教作为精神安慰,而全社会信仰佛教,也有助于保护商人人身财产的安全,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较多地反映了以因果报应为核心的佛教思想,在这些宣教故事中,主角大部分是西域僧人,但也有一些是商人,如《冥祥记》载:
晋竺长舒者,其先西域人。世有资货,为富人。……长舒奉法精至,尤好诵《观世音经》。……少年辈密共束炬,掷其屋上,三掷三灭,乃大惊惧……长舒答曰:“我了无神,政诵念观世音,当是威灵所佑。诸君但当洗心信向耳。”
类似包含了神异与劝谕的故事在当时的宣佛小说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一时期有关天堂地狱的想象往往出自于西域商胡之口,同是《冥祥记》载:
晋史世光者,襄阳人也。咸和八年(333),于武昌死。七日,沙门支法山转小品……史家有婢,见世光在灵上,著衣帢,具如平生。语信云:“我本应堕龙中,支和尚为我转经,昙护、昙坚迎我上第七梵天快乐处矣。”……将信持旛,俱西北飞上一青山,上如瑠璃色。到山顶,望见天门,世光乃自提旛,遣信令还;与一青香,如巴豆,曰:“以上支和尚。”信未还,便遥见世光直入天门。
史姓是昭武九姓之一,而史世光交往的人物又多是胡人,所以,他很有可能是西域人士。另外,《幽明录》中所载地狱之所见所闻,传述人是康阿得与石长和,从其姓名分析,这两位无疑也是西域人。西域人传述的有关天堂地狱的想象,成为印度神话与中国本土神话之间的一座桥梁。西域(很有可能是中国化的西域人所创作)的天国、幽冥神话对中国天国幽冥故事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最容易接受的彼岸想象[18]。 也就是说,在佛教观念的世俗化与普及化当中,西域商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魏六朝文学中出现的西域商品与西域商人,不仅反映出两地交通之初中土人们对西域的知识、观念、态度与想象,也透露出这一时期西域商胡的生活境遇与信仰习俗,乃是两地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史料。如果我们审慎地处理,排除其中的夸饰、误解与歪曲,就能大致描绘出一幅真实的历史图景。
[1]此文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的一部分。
[2]以上参见林梅村,《昆山之玉》,收入《古道西风》三联书店2000年,第81-82页。
[3]关于珊瑚、琅玕出产与输出地的讨论可参见吴勇《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珊瑚及相关问题》,《西域研究》1998年第4期。
[4]《晋书》卷三十三《何曾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998页。下引同此本。
[5](《晋书》卷三十三《石崇传》,第1007页。
[6]《晋书》卷三《武帝纪》,第60页。
[7]同上,第78页。
[8]《晋书》卷六十九《刘隗传附刘畴传》,第1841页。
[9]原书此处有误,初平三年为汉献帝年号。
[10]朱乾《乐府正义》认为本诗可能是借西汉史事讽刺东汉和帝时代外戚窦氏。当时窦宪任大将军,一门兄弟都很骄横,尤其是做执金吾的窦景,常常纵容部下以野蛮的手段强夺民间妇女。
[11]唐·玄
下一篇:《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