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近刊布的史料看晚清、民国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多名流有不同程度的往来,包括美国政客蒲安臣(A.Burlingame,1820-1870 )、法国汉学家儒莲(S.Julian,1799-1873)、俄国汉学家孔琪廷(C.A.Skatschkoff,1821-1883)、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Richthofen,1830-1905)、军火商克虏伯(A.Krupp,1810-1887 )、英国军官戈登(C.G.Gordon,1833-1885)之类的各色人等。其中,张德彝与晚清、民国藏政要员联豫及陈贻范的交往,对于藏区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关系密切。
二、驻德大使随员张德彝与联豫的交往
联豫,字建侯,满洲正黄旗人,原姓王,生卒年不详。初为监生,驻防浙江,曾随晚清洋务派干员薛福成出使英、法等国。联豫于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4月)受谕命,“四川雅州府知府联豫著赏给副都统衔,作为驻藏帮办大臣,照例驰骚前往”,成为晚清最后一任驻藏大臣。联豫驻藏,兴办“新政”,兴革良多,如编练新军、开办学校、发行报纸、新铸钱币等。
联豫在藏“新政”,基本上系仿自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然,实与他出使欧洲国家的经历有关。薛福成之出使英法等国,奏带参赞、随员等多人,其中之一便是联豫。对此,张德彝《航海述奇》有相关记载:光绪十六年二月十八日(1890年3月8日),他记道:“新任驻扎英、法大臣薛叔耘星使福成驾法公司‘伊拉瓦的’轮船于前日抵马赛,明日到巴黎”;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初十日(1890年3月30日),他记道:“闻薛星使留驻法国者九员,为陈敬如(季同)、吴挹青(宗濂)、顾廷卿(锡爵)、承伯纯(厚)、联建侯(豫)、世益三(增)、左子衡(运机)、张让三(美栩)、郭稺良(家骥)”。
联豫作为驻德大使随员在欧洲国家的活动情况,向来所知甚少。张德彝《航海述奇》的相关记载可作一些补充。张德彝第五次出洋系随清朝驻德大使洪钧出使德国。光绪十三年五月三日(1887年6月23日)受谕命,直到光绪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日(1890年9月9日)卸任。其间的1887年10月29日张德彝随洪钧在上海登船,12月3日到达柏林;三年期满后,于1890年9月29日由柏林返程;9月30日到达巴黎火车站,下车时驻法使馆人员“承伯纯、黄伯申、联建侯(豫)、顾廷卿(锡爵)、世益三(增)及郭秋萍(家骥)诸君以车接”,之后张德彝前往驻法使馆拜访了陈季同、潘景周等人。此后几日,张德彝在巴黎重游旧地,联豫大多相伴,如10月1日,联豫约张德彝“在凯歌路之智慧阁看圆画,即前于同治丙寅所看之涨眼画,洋名‘巴呐拉玛’也”,所谓“巴呐拉玛”即首任驻英、法大使所谓的“巴罗喇马”,系全景画堂(又称回转画,Panorama)的音译,张德彝第一次出洋时(“同治丙寅”,即同治六年,1867年)已在巴黎欣赏过;10月3日,“联建侯约(张德彝)登艾菲铁塔”(TourEiffel,即艾菲尔铁塔),“余等驾至第二层”;10月4日联豫、陈季同、潘景周等驻法使馆人员送张德彝上火车,前往“吕阳”(里昂)。此后张德彝的《航海述奇》不再有联豫的记载。
三、驻英大使随员暨驻英大使张德彝与陈贻范的交往
陈贻范(字安生)系参加1913-1914年中国与印度“西姆拉会议”(Silma Conference)的中央政府代表,所谓“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就是当时英印首席代表麦克马洪(A.H.Mcmahon,1862-1949)同西藏地方当局的首席代表夏札·边觉多吉背着陈贻范于1914年3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制造的;而流产的《西姆拉条约》之所以非法,系由陈贻范于1914年4月27日在条约上草签、最终拒绝正式签字有关,因为根据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草签只能证明条约文本是“作准定本”(第十条);正式签署才能“表示承受条约拘束之同意”(第十二条)。此外,陈贻范在会议期间,多次正式声明西藏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英藏代表“所签之约,或类似之文件,本国政府一概不能承认”。
陈贻范不是民国政府最先任命赴印谈判的代表,1913年3月底和6月,民国政府曾两度任命前清驻藏帮办大臣温宗尧、张荫棠为赴印代表,由于英国的反对等原因而未果。后来提名陈贻范,英国才表示同意,陈贻范曾在驻英使馆任职多年,据称英方认为他态度“友好”,容易对付才表示同意。现时史册谈“西姆拉会议”时,往往对陈贻范的驻英使馆多年任职极少提及,间有提及也是语焉不详。而张德彝的《航海述奇》洽好有这方面关于陈贻范的详细记载。
张德彝与陈贻范的出身相同:二人均为同文馆毕业,以学习英文而入仕;按张德彝的说法:“国家因知翻译紧要,既代上官之口耳,即关事务之要危;既欲其充职,自当清其身家履历,于是在京设立同文馆,在粤亦设同文馆,在沪设立广方言馆,招考汉旗子弟,造就人才,以备有用于将来”。二人经历也类似:先是作为学生到欧洲去“增广见闻”,之后成为清朝驻英使馆的翻译,再升为随员、参赞,以后张德彝更做到了驻英大使的高位,登上了他作为职业外交官的顶峰;二人均代表中国政府与外国正式签订或草签了重大条约:陈贻范于1914年草签了不具备拘束力的《西姆拉条约》,张德彝则代表清政府于1904年在伦敦正式签署了中英《保工章程》,这一条约没有给予英国人任何在华特权。
二人经历也有所不同:张德彝比陈贻范入学早,出洋游历及出使早,最终担任的职位高,而且出洋游历及出使的时间长,此外,张德彝与陈贻范共事时,张德彝担任的使职始终比陈贻范高,既可说是同事,又可说是上下级。
张德彝《航海述奇》关于陈贻范的记载较详细,最早见于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一日(1897年10月26日):“上年由同文馆派来肄业者四人,为陈安生(贻范)、丁炳如(永昆)、朱乙尊(敬彝)、王畹南(汝淮)”。此后关于陈贻范的记载可分为点名、概言两种。所谓点名记载指张德彝《航海述奇》明白记录了陈贻范参与的某事,如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日(1900年1月10日):“酉初,星使携二少君及沈荔虎、陈安生回”,这种记载在《航海述奇》中有数处;所谓概言记载指张德彝《航海述奇》未明言某事有陈贻范的参与,但事实上陈贻范参与了该事,如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1902年9月16日):“酉初,约众参随、学生及自备资斧诸生晚酌”,这种记载在《航海述奇》中比比皆是。
由于张德彝与陈贻范的交往,可分为驻英大使随员、驻英大使两个时期,因此张德彝对陈贻范的记载,也可分为驻英大使随员、驻英大使两个时期。下试析之。
1、驻英大使参赞时期(1897-1900)
指张德彝任驻英大使馆参赞时。当时陈贻范先系驻英大使馆的见习学生(从同文馆肄业后派来,见习期为三年),之后耀升为翻译。
这一时期的记载共24处,主要有以下七类:
其一,张德彝任驻英大使馆参赞,值驻英大使罗丰禄有事时代办使馆诸事。如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五日(1899年3月16日),因罗丰禄夫人“灵柩出堂”,张德彝受罗丰禄之命“代守使馆,照料一切”,包括管理“学生陈安生”,时陈贻范系从同文馆肄业后派来驻英大使馆的见习学生。
其二,张德彝与陈贻范到英国议院旁听。如光绪二十五年五月二日(1899年6月9日),“今日未初,在下议院讲中国事,余偕陈安生乘车至宫廷”,见“今日抱问答事件者二十余人”,其中有前任外交部长葛雷(E.Grey,1862-1933)、现任外交部长普得立,诸人均对中国事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德彝作了摘录。
其三,张德彝与陈贻范参与接待来英的中国外交官及为清朝服务的“洋员”。如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十二日(1899年6月19日),张德彝“早赴赛西店拜伍星使及周、钟、徐三君,”指晤见“出使美日秘国大臣”伍廷芳及其随员;“戍初,罗星使约伍星使及周、钟、徐三君
二、驻德大使随员张德彝与联豫的交往
联豫,字建侯,满洲正黄旗人,原姓王,生卒年不详。初为监生,驻防浙江,曾随晚清洋务派干员薛福成出使英、法等国。联豫于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4月)受谕命,“四川雅州府知府联豫著赏给副都统衔,作为驻藏帮办大臣,照例驰骚前往”,成为晚清最后一任驻藏大臣。联豫驻藏,兴办“新政”,兴革良多,如编练新军、开办学校、发行报纸、新铸钱币等。
联豫在藏“新政”,基本上系仿自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然,实与他出使欧洲国家的经历有关。薛福成之出使英法等国,奏带参赞、随员等多人,其中之一便是联豫。对此,张德彝《航海述奇》有相关记载:光绪十六年二月十八日(1890年3月8日),他记道:“新任驻扎英、法大臣薛叔耘星使福成驾法公司‘伊拉瓦的’轮船于前日抵马赛,明日到巴黎”;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初十日(1890年3月30日),他记道:“闻薛星使留驻法国者九员,为陈敬如(季同)、吴挹青(宗濂)、顾廷卿(锡爵)、承伯纯(厚)、联建侯(豫)、世益三(增)、左子衡(运机)、张让三(美栩)、郭稺良(家骥)”。
联豫作为驻德大使随员在欧洲国家的活动情况,向来所知甚少。张德彝《航海述奇》的相关记载可作一些补充。张德彝第五次出洋系随清朝驻德大使洪钧出使德国。光绪十三年五月三日(1887年6月23日)受谕命,直到光绪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日(1890年9月9日)卸任。其间的1887年10月29日张德彝随洪钧在上海登船,12月3日到达柏林;三年期满后,于1890年9月29日由柏林返程;9月30日到达巴黎火车站,下车时驻法使馆人员“承伯纯、黄伯申、联建侯(豫)、顾廷卿(锡爵)、世益三(增)及郭秋萍(家骥)诸君以车接”,之后张德彝前往驻法使馆拜访了陈季同、潘景周等人。此后几日,张德彝在巴黎重游旧地,联豫大多相伴,如10月1日,联豫约张德彝“在凯歌路之智慧阁看圆画,即前于同治丙寅所看之涨眼画,洋名‘巴呐拉玛’也”,所谓“巴呐拉玛”即首任驻英、法大使所谓的“巴罗喇马”,系全景画堂(又称回转画,Panorama)的音译,张德彝第一次出洋时(“同治丙寅”,即同治六年,1867年)已在巴黎欣赏过;10月3日,“联建侯约(张德彝)登艾菲铁塔”(TourEiffel,即艾菲尔铁塔),“余等驾至第二层”;10月4日联豫、陈季同、潘景周等驻法使馆人员送张德彝上火车,前往“吕阳”(里昂)。此后张德彝的《航海述奇》不再有联豫的记载。
三、驻英大使随员暨驻英大使张德彝与陈贻范的交往
陈贻范(字安生)系参加1913-1914年中国与印度“西姆拉会议”(Silma Conference)的中央政府代表,所谓“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就是当时英印首席代表麦克马洪(A.H.Mcmahon,1862-1949)同西藏地方当局的首席代表夏札·边觉多吉背着陈贻范于1914年3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制造的;而流产的《西姆拉条约》之所以非法,系由陈贻范于1914年4月27日在条约上草签、最终拒绝正式签字有关,因为根据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草签只能证明条约文本是“作准定本”(第十条);正式签署才能“表示承受条约拘束之同意”(第十二条)。此外,陈贻范在会议期间,多次正式声明西藏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英藏代表“所签之约,或类似之文件,本国政府一概不能承认”。
陈贻范不是民国政府最先任命赴印谈判的代表,1913年3月底和6月,民国政府曾两度任命前清驻藏帮办大臣温宗尧、张荫棠为赴印代表,由于英国的反对等原因而未果。后来提名陈贻范,英国才表示同意,陈贻范曾在驻英使馆任职多年,据称英方认为他态度“友好”,容易对付才表示同意。现时史册谈“西姆拉会议”时,往往对陈贻范的驻英使馆多年任职极少提及,间有提及也是语焉不详。而张德彝的《航海述奇》洽好有这方面关于陈贻范的详细记载。
张德彝与陈贻范的出身相同:二人均为同文馆毕业,以学习英文而入仕;按张德彝的说法:“国家因知翻译紧要,既代上官之口耳,即关事务之要危;既欲其充职,自当清其身家履历,于是在京设立同文馆,在粤亦设同文馆,在沪设立广方言馆,招考汉旗子弟,造就人才,以备有用于将来”。二人经历也类似:先是作为学生到欧洲去“增广见闻”,之后成为清朝驻英使馆的翻译,再升为随员、参赞,以后张德彝更做到了驻英大使的高位,登上了他作为职业外交官的顶峰;二人均代表中国政府与外国正式签订或草签了重大条约:陈贻范于1914年草签了不具备拘束力的《西姆拉条约》,张德彝则代表清政府于1904年在伦敦正式签署了中英《保工章程》,这一条约没有给予英国人任何在华特权。
二人经历也有所不同:张德彝比陈贻范入学早,出洋游历及出使早,最终担任的职位高,而且出洋游历及出使的时间长,此外,张德彝与陈贻范共事时,张德彝担任的使职始终比陈贻范高,既可说是同事,又可说是上下级。
张德彝《航海述奇》关于陈贻范的记载较详细,最早见于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一日(1897年10月26日):“上年由同文馆派来肄业者四人,为陈安生(贻范)、丁炳如(永昆)、朱乙尊(敬彝)、王畹南(汝淮)”。此后关于陈贻范的记载可分为点名、概言两种。所谓点名记载指张德彝《航海述奇》明白记录了陈贻范参与的某事,如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日(1900年1月10日):“酉初,星使携二少君及沈荔虎、陈安生回”,这种记载在《航海述奇》中有数处;所谓概言记载指张德彝《航海述奇》未明言某事有陈贻范的参与,但事实上陈贻范参与了该事,如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1902年9月16日):“酉初,约众参随、学生及自备资斧诸生晚酌”,这种记载在《航海述奇》中比比皆是。
由于张德彝与陈贻范的交往,可分为驻英大使随员、驻英大使两个时期,因此张德彝对陈贻范的记载,也可分为驻英大使随员、驻英大使两个时期。下试析之。
1、驻英大使参赞时期(1897-1900)
指张德彝任驻英大使馆参赞时。当时陈贻范先系驻英大使馆的见习学生(从同文馆肄业后派来,见习期为三年),之后耀升为翻译。
这一时期的记载共24处,主要有以下七类:
其一,张德彝任驻英大使馆参赞,值驻英大使罗丰禄有事时代办使馆诸事。如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五日(1899年3月16日),因罗丰禄夫人“灵柩出堂”,张德彝受罗丰禄之命“代守使馆,照料一切”,包括管理“学生陈安生”,时陈贻范系从同文馆肄业后派来驻英大使馆的见习学生。
其二,张德彝与陈贻范到英国议院旁听。如光绪二十五年五月二日(1899年6月9日),“今日未初,在下议院讲中国事,余偕陈安生乘车至宫廷”,见“今日抱问答事件者二十余人”,其中有前任外交部长葛雷(E.Grey,1862-1933)、现任外交部长普得立,诸人均对中国事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德彝作了摘录。
其三,张德彝与陈贻范参与接待来英的中国外交官及为清朝服务的“洋员”。如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十二日(1899年6月19日),张德彝“早赴赛西店拜伍星使及周、钟、徐三君,”指晤见“出使美日秘国大臣”伍廷芳及其随员;“戍初,罗星使约伍星使及周、钟、徐三君
上一篇:1986年清史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