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教与中国传统节日及其原因探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论文关键词:道教 中国传统 节日 鬼神信仰

  论文摘要:我国从远古以来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和对天帝鬼神的信仰.秦汉以来盛行黄老神仙方术和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东汉顺帝时,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吸收传统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方术,正式形成道教。道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俗中的很多传统节日和民间信仰都有道教的影子。神鬼信仰是中国俗文化的根基所在.而道教则吸取了道家黄老思想和神仙家的方术,鬼神思想浓厚.对广大人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一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对自然界的威力和千变万化无法理解,对自然事物既有所依赖又有所畏惧,认为宇宙万物都与人一样有自己的意志,都是神在主宰,于是就产生了崇拜行为。引发了原始信仰。原始信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然的崇拜,另一类是对鬼神的崇拜。而神鬼信仰可以说是中国俗文化的根基所在。只有了解了中国民间的鬼神信仰,才能真正理解普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道家、神仙家(主要是燕齐的方士和楚地的巫)之学,以及中国古已有之的神灵崇拜,流行于汉代的谶纬之学,是道教的思想渊源。而对神仙方术、原始巫术和谶纬术的吸收、继承和发展,则使道教走上了方术化的道路。由此可见,道教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在人们的思想中可谓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思想、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道教的影子,下面仅就道教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加以论述。

  1.春节

  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即阳历年和阴历年。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如在传统的春节风俗中,腊月廿四日在宋代称为“交年节”或“小除”,主要活动是祭灶。灶神,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老灶爷等,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灵之一。汉代学者一般都认为祭灶神是以老妇为对象的.《史记·封禅书》记载晋巫所祠诸神中便有“先炊神”,张守节《正义》认为:“先炊,古炊母神也。”汉武帝听信方士之言,为炼仙丹而祠灶,加上当时广泛流传的阴子方因祠灶而大贵巨富的传说,都提高了灶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当时的方士鼓吹祭灶可以致物炼丹,求得长生。因祭灶而得福的著名例子,是《风俗通义》、《后汉书》等书所载阴子方的故事。阴子方积恩好施,经常祭祀灶神。有一天做早饭,见到了灶神,就赶忙把家中的一头黄羊杀掉祭祀,于是发财致富,子孙都做了大官。并留下了腊日以黄羊祭灶神的传统。实际上.灶神对人的束缚、控制远远超过了降幅。《淮南万毕术》中已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①的传说。《抱朴子·微旨》也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可见灶神至迟到魏晋时代。已成为天帝派驻下方的代表,督察人间过失。定期向天帝汇报。人们对灶神毕恭毕敬。有崇敬也有畏惧,正如北京过去流传的一首歌曲中所唱:“一不求富贵,二不求吃穿,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儿替我隐瞒。”善良的人们对灶神的敬畏,以及对他所托付的美好祝愿。可以想见。

  此外,在春节中,大年初二祭财神,也多受道教影响。过去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斑杂,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道教,人们也往往分不清这些神到底属哪一教派。如人们所熟知的财神赵公明,明代《封神演义》称赵公明为峨眉山仙人,因助纣抗周而身亡,被姜子牙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下辖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等,民间奉赵公明为财神,盖肇始于次。但追溯上去,赵公明原本道教中冥神、瘟神一类的神灵。其出身显属道教。

  道教中的许多宗教活动在不知不觉间都转化成了民间习俗,代代相传,蔚成风气。如丧葬要请道士诵经修福。超度亡灵;春节以道观为基地举办庙会,进行民间祁神、游艺、商业等综合性节日活动;岁时节令,天灾人祸,都要请道士斋蘸祭祀,等等。

  2.元宵节

  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