筵席上男方家请村庄的人们都来参加,所以屋里院外都会摆上桌子,坐满客人。庄子里的青年人把青裸酒倒在客人们的碗里,婚宴开始,首先有一人端着酒碗高诵祝酒词,朗诵完毕,接着大家开始一个接一个边歌唱边敬酒,他(她)们会依照宾客不同的辈分、社会地位,选择十分恰当的歌词来唱颂助兴,中间以主宾双方的好歌手展开对唱,你来我往,有问有答。筵席结束后,青年人们还要继续饮酒唱歌,彻夜不眠。
第二天早晨要有一个新娘敬茶的仪式,奶茶煮好之后,新娘要给长辈和客人们一一敬茶,同时还要一一称呼,这主要是给新娘一个认识和改称男方家人的巧妙的机会。
送宾客的酒席间,男方家的妇女们和送亲的客人们(男性),又要进行一场风趣幽默的对歌,歌词内容不限,直到客人们给妇女们散红包(零钱)才算结束。
送亲队伍临走时,新郎向宾客行礼告别,新娘的兄弟表达对这次接待的感激和良好的祝愿,新娘的父亲也再次叮嘱女儿:“要孝敬公婆,勤快能干”,最后宾客双方互献哈达致意告别。大多数家庭的婚事都是在这样两天内操办完成,一天或三天办完婚事的家庭为数不多。
二、乙什扎部落藏族传统婚姻习俗的嫂变
“婚姻在任何人类文化中,并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或男女同居。它总是一种法律上的契约,规定着男女共同居住、经济担负、财产合作、夫妇间及双方亲属间的互助。婚姻亦总是一公开的仪式,它是一件关涉着当事男女之外一群人的社会事件。婚姻的解除及婚姻的结束,亦都是受着一定传统规则所支配的。”川‘·婚俗的形成与演变,这是人类实现人性升华而对自己性自由的不同程度的制约。我们祖先在实现这一历程中形成诸多习俗。婚俗的起因关键是人自身生产的需要,但它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又是与物的生产的需要交织在一起的。”
(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发婚姻习俗的变异
“青海藏区畜牧业历史悠久”,[6j“藏族人民很早就依据大自然赋予的种种条件,从事牧业生产”。[70:但是地处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乙什扎部落,“全族聚居农业区,大部分务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已经以农业为主、牧业为副的乙什扎部落,较早改变了最初的牧业生产方式,采用了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导致游牧文化向农业文化的转变,其婚俗发生的变异与其所选择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例如,乙什扎部落的家庭,在给儿子娶亲的这一年里,要将种植的青棵用来酿酒,而且相对往年要酿得多,如果自己家酿得酒不够,会向亲戚邻里要些补充,绝少从外面买进,因此许多家庭都有自家的小型酿酒作坊,每家还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方法,所酿制的酒各有不同。正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关系,结婚时间一般会安排在藏历新年(与汉族传统节日—春节时间接近)前后,和中国北方农村一样,此时正值农闲,粮食满仓,酒已酿好,猪和羊也因冬天缺少饲料需要宰杀,而生肉放在寒冷的天气里又易于保存。
(二)生存环境影响并导致婚姻习俗的变异
藏族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广阔的草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环境,藏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例如:“戴头”的习俗,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人际交往有时空限制,为了让姑娘在成人以后能够尽早接触社会,一般家庭会在女儿13岁、15岁时举行戴头仪式,即把姑娘的发式改辫为妇女的发式,戴上标志妇女的“佳珑”辫套,意味着她已成人,可以独自参加社会活动,可以结交男友,届时会邀请部落的人们来参加。但这一习俗在乙什扎部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己经改变为结婚这一天举行,而且由成人仪式的意义变异为婚姻仪式的一部分。再如:迎亲时男方家要迎接三次的习俗,在安多藏区多数部落中至今还有,这也是因为部落与部落之间距离太远,沿途又很少有人烟,为了让送亲的人马在途中休息一会儿,男方家就会在途中安排人点火、烧茶等候,同时双方的年轻人也乘赶路之际,扬鞭催马,你追我赶,玩一场赛马的游戏,这个习俗乙什扎部落虽仍有保留,但相对其他部落的仪式已简化了许多。另外,有些部落的传统婚宴在打扫干净铺上白毡的羊圈里举行,“以表示对客人们尊敬”,[9;“羊圈里开设盛宴自古有,人畜两旺的道理自古留。”〔’”〕但在乙什扎部落已改为在屋子和院子里举行。总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乙什扎部落的藏族传统婚俗在许多程式上已发生变异,笔者通过调查认为这与该部落农村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较早的农业历史改变了最初不断迁徙的生活,定居为他们认同屋宇庭院的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家庭财产由游牧社会指代羊群数目的羊圈转向农业社会里人们必须居住的房屋以及固定家庭的院子,在家庭成员人生礼仪的重大时刻,向公众展示住房庭院,符合以土地为生存之本的农业社会人们心理。农村生活环境的空间半径较之牧区大大缩小,人际交往的时空距离也随之缩短,所以适应传统游牧生活的习俗置于农村生活环境里产生了适度,因此在磨合的过程中有些习俗就要发生相适应的变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