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么样才能具有和保持这些品德呢?孔子认为能否具有这些品德,关键在于个人的内心自觉与主观努力程度。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只要个人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加强道德自律,就能做到。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曾子也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对于道德修养的意义,主张多闻和多见。他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学习得来的。只有不断学习,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他的学生子夏曾经说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即广泛地占有知识,提高自我觉醒,坚定志向,对不懂的事情切实向人请教,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进行周密思考,仁的精神境界主体现在这里面了。孔子要他的弟子们学文、学诗、学理、学道,其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仁,树立其行仁的自觉。
孔子重视自我修身和道德自律,是希望以此来培植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人们按所公认的道德规范行事,以此维护等级制的“礼”,恢复往日安定的社会秩序。不可否认孔子所要维护的礼已不再是原封不动的周礼,而是用现实生活中的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加以合理的改革和解释后的礼。但它毕竟还是等级制的礼。孔子希望人们通过道德自律来自觉认同个人在等级制中所处的地位,这显然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但孔子却由此开创了先秦伦理道德文化。在此之前尚无一位思想家提出过全面的道德品质的内容,也没有人对如何培植道德进行过论述。
[1]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7.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12.
[3]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6.
[4]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先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11.
[5]李泽厚.孔子再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1980.2:77-79.
[6]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J].孔子研究,1990.1:23-32.
[7]赵光贤.论孔子学说中的“仁”与“礼”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1:5764.
[8]刘文英.“仁”的本意及其两个基本规定[C].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上海:三联书店,1992:250.
,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