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行年新考(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求救,齐国却提出要以赵太后少子长安君为质,后经过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答应了齐国的要求,“齐师乃出,秦师退。”秦、赵既然交战,荀子自然不可能再在秦国呆下去,因此,荀子可能早在公元前265年就回到赵国,他游秦的下限可以定在前265年。而范雎于前266年始封为应侯,那么,荀子应该是在这一年来到秦国的。有学者认为,荀子游秦应在公元前264年,理由是这时齐襄王正好死去,而荀子此前很受齐襄王的尊宠,故在此时离开齐国前往秦国②。这种看法难以让人接受,因为前264年,秦、赵之间已发生战争,若荀况此时前往秦国,多少有悖常理。因此,把齐襄王去世作为荀况游秦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有人说荀子入秦的时间是荀子在楚国作兰陵令以后,实不可信。前257年,秦军遭邯郸之败,范雎在秦国的政治地位发生动摇,不久罢去相位,公元前255年因王稽事坐罪死,此事云梦秦简《大事记》有记载。而荀子正是此时入楚为兰陵令,在这以后,他决无可能再见到范雎。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人们把荀子在赵国两次不同的经历混为一谈,(详下)荀子游秦之后回到赵国,而他在为兰陵令时也曾一度“之赵”,人们把荀子游秦套在后一次“之赵”前,便得出这种似是而非的结论。
(六)荀子曾经两次回到赵国
荀子是赵人,他在出游诸侯后曾回到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荀子·议兵》)赵孝成王共在位三十一年,那么,荀子是在什么时候回到赵国的呢?《战国策·楚策四·客说春申君章》章也记载荀子为兰陵令时曾一度“之赵”:
“客说春申君曰:‘汤以亳,武王以鄗,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何如?’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由是观之,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其国未尝不荣也。今孙子,天下之贤人,君何辞之?’春申君又曰:‘善。’于是使人请孙子于赵。”
荀子为兰陵令是在楚考列王八年,即公元前255年,于是有学者认为荀子议兵当在前255年后,如,胡元仪认为议兵在入秦前,两者并在为兰陵令之后;(《郇卿别传》)罗根泽认为在赵孝成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50年(《荀子游历考》)等等。但这种看法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游秦和议兵是在时间上相互联系的两件事情,荀子游秦是在前266年,至迟不能晚于秦、赵长平之战的前262年,若说荀子“之赵”是在前255年后,无法解释在长平之战已爆发的情况下,荀况为什么还要一直呆在秦国?其次,有学者为解决这一难题,主张荀子游秦是在议兵之后,顺序是由楚之赵议兵,然后由赵入秦,同样不合适。刘向《荀子叙录》说:“孙卿之应聘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也。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成王前。......”顺序应该是很清楚的,不能随便改变。另外,从记载看,荀子任兰陵令时离职“之赵”似乎时间很短,可能正因如此,《史记》才略去这一段小插曲。如果说荀子刚任兰陵令不久就离职去赵,接着又游秦,那么到前238年春申君死时,他担任兰陵令的时间就相当短暂了,其晚年活动的中心就不是在楚而是在赵了,这明显是不合适的。
其实,荀子在赵议兵与任兰陵令时“之赵”并不是一回事,荀子曾两次回到赵国,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以上矛盾便可涣然冰释。荀子在任兰陵令时“之赵”起因是受人诬陷,不久就回到楚国,有人甚至怀疑此事是后人为抬高荀子而杜撰,并不可信。但不管怎样,荀子此次“之赵”并未与临武君议兵则是可以肯定的。那么,议兵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廖名春认为应在公元前259年至前257年之间①。理由是《议兵》篇“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的话。上地,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据杨倞注,即上党之地。公元前259年时,秦军乘长平大胜赵军之机,从赵人手中夺走了上党。这就是《议兵》篇所谓“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但两年后,即至前257年时,上党又为韩国所收复,重新成为韩国的一个郡。最后到前247年4月,秦军才又全部攻取了韩国的上党郡。据此,议兵当在秦取上党与韩收复上党之间。此说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荀子回到赵国的时间可能更早,因为前265年,秦国已经拔赵“三城”,双方剑拔弩张,形势紧迫,作为赵人的荀况,自然应该于此时回到自己的母国,而赵国正急需军事人才,荀子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赵王考核,与临武君议兵的。再看《荀子·议兵》篇,原本包括三部分内容,除了“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外,还有“陈嚣问孙卿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及“李斯问孙卿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两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因为都涉及到议兵的内容,故被一同收在《议兵》篇中,但三者原来并不是同一件事,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差别,廖氏所引一段材料恰恰是在第三部分“李斯问孙卿曰”一段,用这段材料来确定议兵的时间多少有些一偏概全,所以我们认为,荀子在前265年时已回到赵国,议兵当在此时不久,后来又与弟子李斯等人论及用兵的内容,这样处理,可能更接近事情的真实。
与荀子议兵的临武君,刘向说是孙膑,是不对的,因为这时孙膑早已去世②。杨倞《议兵》篇注谓临武君是未知名的楚将,《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临武君,即其人。钱穆认为临武君为赵将庞煖③,这位临武君到底是谁,可能已无法详考了。
(七)荀子任兰陵令在其晚年
荀子晚年活动主要是在楚国,并一度为楚兰陵令。《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说:“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春申君列传》也说:“考列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据《六国年表》,楚考列王元年为公元前262年,其八年为公元前255年。这是荀子游历中可知的较为准确的记载,梁启超说:“公元前二五五年——即楚考列王八年,荀卿仕楚为兰陵令。此事史文记载详确,宜据为荀卿传迹之中心。”①但钱穆却对此提出异议,他说“荀卿去齐适楚,乃当湣王末世。下距黄歇为春申君尚二十余年,则《史》说非也。”②钱氏认为荀子适楚是在齐湣王末年,并由此怀疑《史记》的说法,显然是把《盐铁论》与《史记》不同的记载混为一谈。实际上,荀子曾两次来到楚国,第一次是在齐湣王时,《盐铁论·论儒》记载此事说:
“及齐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
前面我们已经说明荀子这次“适楚”是在齐湣王十六年(公元前285年),这次荀子在楚国大约呆了七年之久,直到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楚襄王兵散,向东北迁都于陈。荀子可能此时尚在楚国,因为《议兵》篇有对此事的记载:“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但可能此后不久荀子就离开了楚国,而这时齐襄王复国,重修稷下学宫,荀子于是回到齐国,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这就是荀子第一次到楚国的情况。
《史记》所记则是荀子第二次来到楚国,这是公元前255年之事,荀子时年八十一。正好这时楚灭鲁,新得兰陵之地,因而就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是前238年,在这之后荀子不再担任兰陵令。可见居楚为兰陵令是荀子晚年的主要政治活动。《战国策·楚策四》和刘向《叙录》载有《史记》未记之事,说有人向春申君进谗言,以荀子为兰陵令会
有人说荀子入秦的时间是荀子在楚国作兰陵令以后,实不可信。前257年,秦军遭邯郸之败,范雎在秦国的政治地位发生动摇,不久罢去相位,公元前255年因王稽事坐罪死,此事云梦秦简《大事记》有记载。而荀子正是此时入楚为兰陵令,在这以后,他决无可能再见到范雎。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人们把荀子在赵国两次不同的经历混为一谈,(详下)荀子游秦之后回到赵国,而他在为兰陵令时也曾一度“之赵”,人们把荀子游秦套在后一次“之赵”前,便得出这种似是而非的结论。
(六)荀子曾经两次回到赵国
荀子是赵人,他在出游诸侯后曾回到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荀子·议兵》)赵孝成王共在位三十一年,那么,荀子是在什么时候回到赵国的呢?《战国策·楚策四·客说春申君章》章也记载荀子为兰陵令时曾一度“之赵”:
“客说春申君曰:‘汤以亳,武王以鄗,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何如?’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由是观之,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其国未尝不荣也。今孙子,天下之贤人,君何辞之?’春申君又曰:‘善。’于是使人请孙子于赵。”
荀子为兰陵令是在楚考列王八年,即公元前255年,于是有学者认为荀子议兵当在前255年后,如,胡元仪认为议兵在入秦前,两者并在为兰陵令之后;(《郇卿别传》)罗根泽认为在赵孝成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50年(《荀子游历考》)等等。但这种看法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游秦和议兵是在时间上相互联系的两件事情,荀子游秦是在前266年,至迟不能晚于秦、赵长平之战的前262年,若说荀子“之赵”是在前255年后,无法解释在长平之战已爆发的情况下,荀况为什么还要一直呆在秦国?其次,有学者为解决这一难题,主张荀子游秦是在议兵之后,顺序是由楚之赵议兵,然后由赵入秦,同样不合适。刘向《荀子叙录》说:“孙卿之应聘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也。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成王前。......”顺序应该是很清楚的,不能随便改变。另外,从记载看,荀子任兰陵令时离职“之赵”似乎时间很短,可能正因如此,《史记》才略去这一段小插曲。如果说荀子刚任兰陵令不久就离职去赵,接着又游秦,那么到前238年春申君死时,他担任兰陵令的时间就相当短暂了,其晚年活动的中心就不是在楚而是在赵了,这明显是不合适的。
其实,荀子在赵议兵与任兰陵令时“之赵”并不是一回事,荀子曾两次回到赵国,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以上矛盾便可涣然冰释。荀子在任兰陵令时“之赵”起因是受人诬陷,不久就回到楚国,有人甚至怀疑此事是后人为抬高荀子而杜撰,并不可信。但不管怎样,荀子此次“之赵”并未与临武君议兵则是可以肯定的。那么,议兵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廖名春认为应在公元前259年至前257年之间①。理由是《议兵》篇“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的话。上地,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据杨倞注,即上党之地。公元前259年时,秦军乘长平大胜赵军之机,从赵人手中夺走了上党。这就是《议兵》篇所谓“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但两年后,即至前257年时,上党又为韩国所收复,重新成为韩国的一个郡。最后到前247年4月,秦军才又全部攻取了韩国的上党郡。据此,议兵当在秦取上党与韩收复上党之间。此说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荀子回到赵国的时间可能更早,因为前265年,秦国已经拔赵“三城”,双方剑拔弩张,形势紧迫,作为赵人的荀况,自然应该于此时回到自己的母国,而赵国正急需军事人才,荀子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赵王考核,与临武君议兵的。再看《荀子·议兵》篇,原本包括三部分内容,除了“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外,还有“陈嚣问孙卿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及“李斯问孙卿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两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因为都涉及到议兵的内容,故被一同收在《议兵》篇中,但三者原来并不是同一件事,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差别,廖氏所引一段材料恰恰是在第三部分“李斯问孙卿曰”一段,用这段材料来确定议兵的时间多少有些一偏概全,所以我们认为,荀子在前265年时已回到赵国,议兵当在此时不久,后来又与弟子李斯等人论及用兵的内容,这样处理,可能更接近事情的真实。
与荀子议兵的临武君,刘向说是孙膑,是不对的,因为这时孙膑早已去世②。杨倞《议兵》篇注谓临武君是未知名的楚将,《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临武君,即其人。钱穆认为临武君为赵将庞煖③,这位临武君到底是谁,可能已无法详考了。
(七)荀子任兰陵令在其晚年
荀子晚年活动主要是在楚国,并一度为楚兰陵令。《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说:“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春申君列传》也说:“考列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据《六国年表》,楚考列王元年为公元前262年,其八年为公元前255年。这是荀子游历中可知的较为准确的记载,梁启超说:“公元前二五五年——即楚考列王八年,荀卿仕楚为兰陵令。此事史文记载详确,宜据为荀卿传迹之中心。”①但钱穆却对此提出异议,他说“荀卿去齐适楚,乃当湣王末世。下距黄歇为春申君尚二十余年,则《史》说非也。”②钱氏认为荀子适楚是在齐湣王末年,并由此怀疑《史记》的说法,显然是把《盐铁论》与《史记》不同的记载混为一谈。实际上,荀子曾两次来到楚国,第一次是在齐湣王时,《盐铁论·论儒》记载此事说:
“及齐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
前面我们已经说明荀子这次“适楚”是在齐湣王十六年(公元前285年),这次荀子在楚国大约呆了七年之久,直到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楚襄王兵散,向东北迁都于陈。荀子可能此时尚在楚国,因为《议兵》篇有对此事的记载:“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但可能此后不久荀子就离开了楚国,而这时齐襄王复国,重修稷下学宫,荀子于是回到齐国,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这就是荀子第一次到楚国的情况。
《史记》所记则是荀子第二次来到楚国,这是公元前255年之事,荀子时年八十一。正好这时楚灭鲁,新得兰陵之地,因而就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是前238年,在这之后荀子不再担任兰陵令。可见居楚为兰陵令是荀子晚年的主要政治活动。《战国策·楚策四》和刘向《叙录》载有《史记》未记之事,说有人向春申君进谗言,以荀子为兰陵令会
上一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再审视
下一篇:传统、自由与启蒙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