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少,必然形成钱贱物贵,钱多反而物贵,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认识,比单纯从货币绝对量看问题要深刻得多,并能辨证地观察货币量与物价变动关系,且较为符合当时无价变动的实际。叶适这里讲的是钱的绝对数量并不少,但不能满足物价上涨后的流通需求,因此不能认为是"钱荒"。
更重要的是,他提出尽管钱的绝对数量并不少,而实际流通中的量却不足,主要原因是纸币的发行排斥了铜币,使之退出流通所致。他说:由于钱币不足"至于造楮以权之",形成"凡今之所谓钱者反听命于楮,楮行而钱益少",所以"大都市肆,四方所集,不复有金钱之用,尽以楮相贸易";结果是"皆轻出他货以售楮,天下阴相折阅,不可胜计。故今日之弊,岂惟使钱益少,而他货亦并乏矣;设法以消天下之利,孰甚于此!"他认为纸币的流通,加速本来就不能满足流通需要的铜币退出流通领域,而纸币贬值使持有者受损失,还使人们不愿将商品多上市── 一系列恶果。 他不仅认识到铜币为纸币所驱,而且指出这是一种必然规律:"虽然壅天下之钱,非上下之所欲也。用楮之势至于此也。赉行者有千倍之轻,兑鬻者有什一之获,则楮在而钱亡,楮尊而钱贱者,固其势也。"──这就是"劣币驱除良币规律"!货币理论史上称为"格雷欣法则", 认为是十六世纪英国人格雷欣( Thomas Gresham,1519─1579)首先发现的。不过,李约瑟(J.Needham)考证哥白尼(N.Copernicus 1473─1543)不仅创立了"日心说",写出过震撼世界的《天体运行论》,还写过《论铸币》的重要论文,陈述了"劣币驱除良币规律"。(30)而叶适早于西方人三百余年就阐述了这一规律。比他稍晚的袁燮(1144-1224)也认识到此规律,他说"臣窃观当今州郡,大抵兼行楮币,所在填委,而钱常不足。间有纯用铜钱不杂他币者,而钱每有余。以是知楮惟能害铜,非能济铜之所不及也。"(《历代名臣奏议》卷273 《便民疏》)只要并行几种质量不同的货币,就会出现上述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接近对上述规律的认识,如汉代贾谊(前200-前168)"奸钱日繁,正钱日亡"(《新书》卷4 《铸币》)南北朝时颜竣"若细物必行,而不从公铸……五钱半两之属,不盈一年,必至于尽。"(《宋书·颜竣传》),但都不及叶适"不知夫造楮之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驱天下之钱""楮在而钱亡,楮尊而钱贱""楮行而钱益少"(均出《财计中》)明确,叶适的货币观是较为先进的。
总的来说,叶适的通达与明智,远见和卓识非一般人可比。顺应历史发展和顺乎自然趋势,让经济沿着自身发展规律演进,反对强权干预,主张富民发展民间经济实力,批评"腐儒"陈见,主张务实重实利功效,提出一系列反传统性经济思想观点,代表了浙东实学的较高成就,值得深入系统研究。
本文通过以四个部分,阐释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的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考辨其赖以产生的地域经济文化与学术思想变迁,涉及与其并存的理学及诸相关问题。试图从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学科的视角,对宋代实学尤其是浙东实学经济思想进行初探的尝试。
注释:(凡引用史料于正文中用夹注)
(1)葛荣晋:《中国实学导论》,载其主编《中日实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2)同上,第205页。
(3)参见田浩(H.C.Tillman)著、姜长苏译:《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7年版。
(4)同(1),第13页。
(5)参见拙作:《"中国经济学"寻根》,载《中国社会科学》98-4。
(6)陈序经:《中国南北文化观》一书中,记述历代南北文化观主要论点和史料,参见台湾牧童出版社1976年版,《牧童文史丛书》14。
(7)参见张仁福:《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4页、丁文江:《汉唐宋明各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载《科学杂志》第8卷第1期1923年等。
(8)参见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1页。
(10)见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55页。
(1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6页。
(12)参见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236、234、135、142-143页。
(13)参见陈国灿:《80年代以来南宋事功学派研究概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96─3。
(14)艾伦·布坎南著、廖申白等译:《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15)参见拙著:《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三联书店1996年版。
(16)参见拙著:《富国富民论──立足于宋代的考察》,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7页。
(17)叶国良:《宋人疑经改经考》,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之55,1980年6月,第205-208页。
(18)参见拙撰:《商品经济观念的历史转化──立足于宋代的考察》,载《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9)吕书,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何书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6、204页。
(20)参见《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第541-543页。
(21)参见拙作:《论"利"》,载《中国经济史研究》98-2。
(22)张义德:《叶适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记叶适治边郡、措屯田、安流民、建堡坞、守江北等修实政、行实德的行谊。
(23)有关叶适经济思想,可参见拙作《叶适经济思想研究》,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24)参见拙著:《富国富民论》,第183-185页。
(25)参见拙著:《传统经济观大论争──司马光与王安石之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8页。
(26)胡寄窗先生认为这"标志着传统经济观点的一种重要转变和时代的新要求。"《中国经济思想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5页。
(27)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文版载《中国文化》第11期1995年7月。 他注释说明"关于这一问题,可看叶坦《富国富民论》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二章第四节《为富人辩护的新观点》页85-92。"还说1994年4 月他在东京大学讲演,我送他拙著"有助于此文的修订,特此致谢。"相关问题可参考拙作:《为富人辩护思想解析》,载《浙江学刊》92-1。
(28)参见拙作:《论宋代的生产力思想》,载《生产力研究》89-6。
(29)参见拙作:《论宋代"钱荒"》,载《中国史研究》91-2。
(30)《李约瑟文集》,第294页。
更重要的是,他提出尽管钱的绝对数量并不少,而实际流通中的量却不足,主要原因是纸币的发行排斥了铜币,使之退出流通所致。他说:由于钱币不足"至于造楮以权之",形成"凡今之所谓钱者反听命于楮,楮行而钱益少",所以"大都市肆,四方所集,不复有金钱之用,尽以楮相贸易";结果是"皆轻出他货以售楮,天下阴相折阅,不可胜计。故今日之弊,岂惟使钱益少,而他货亦并乏矣;设法以消天下之利,孰甚于此!"他认为纸币的流通,加速本来就不能满足流通需要的铜币退出流通领域,而纸币贬值使持有者受损失,还使人们不愿将商品多上市── 一系列恶果。 他不仅认识到铜币为纸币所驱,而且指出这是一种必然规律:"虽然壅天下之钱,非上下之所欲也。用楮之势至于此也。赉行者有千倍之轻,兑鬻者有什一之获,则楮在而钱亡,楮尊而钱贱者,固其势也。"──这就是"劣币驱除良币规律"!货币理论史上称为"格雷欣法则", 认为是十六世纪英国人格雷欣( Thomas Gresham,1519─1579)首先发现的。不过,李约瑟(J.Needham)考证哥白尼(N.Copernicus 1473─1543)不仅创立了"日心说",写出过震撼世界的《天体运行论》,还写过《论铸币》的重要论文,陈述了"劣币驱除良币规律"。(30)而叶适早于西方人三百余年就阐述了这一规律。比他稍晚的袁燮(1144-1224)也认识到此规律,他说"臣窃观当今州郡,大抵兼行楮币,所在填委,而钱常不足。间有纯用铜钱不杂他币者,而钱每有余。以是知楮惟能害铜,非能济铜之所不及也。"(《历代名臣奏议》卷273 《便民疏》)只要并行几种质量不同的货币,就会出现上述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接近对上述规律的认识,如汉代贾谊(前200-前168)"奸钱日繁,正钱日亡"(《新书》卷4 《铸币》)南北朝时颜竣"若细物必行,而不从公铸……五钱半两之属,不盈一年,必至于尽。"(《宋书·颜竣传》),但都不及叶适"不知夫造楮之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驱天下之钱""楮在而钱亡,楮尊而钱贱""楮行而钱益少"(均出《财计中》)明确,叶适的货币观是较为先进的。
总的来说,叶适的通达与明智,远见和卓识非一般人可比。顺应历史发展和顺乎自然趋势,让经济沿着自身发展规律演进,反对强权干预,主张富民发展民间经济实力,批评"腐儒"陈见,主张务实重实利功效,提出一系列反传统性经济思想观点,代表了浙东实学的较高成就,值得深入系统研究。
本文通过以四个部分,阐释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的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考辨其赖以产生的地域经济文化与学术思想变迁,涉及与其并存的理学及诸相关问题。试图从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学科的视角,对宋代实学尤其是浙东实学经济思想进行初探的尝试。
注释:(凡引用史料于正文中用夹注)
(1)葛荣晋:《中国实学导论》,载其主编《中日实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2)同上,第205页。
(3)参见田浩(H.C.Tillman)著、姜长苏译:《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7年版。
(4)同(1),第13页。
(5)参见拙作:《"中国经济学"寻根》,载《中国社会科学》98-4。
(6)陈序经:《中国南北文化观》一书中,记述历代南北文化观主要论点和史料,参见台湾牧童出版社1976年版,《牧童文史丛书》14。
(7)参见张仁福:《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4页、丁文江:《汉唐宋明各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载《科学杂志》第8卷第1期1923年等。
(8)参见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1页。
(10)见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55页。
(1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6页。
(12)参见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236、234、135、142-143页。
(13)参见陈国灿:《80年代以来南宋事功学派研究概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96─3。
(14)艾伦·布坎南著、廖申白等译:《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15)参见拙著:《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三联书店1996年版。
(16)参见拙著:《富国富民论──立足于宋代的考察》,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7页。
(17)叶国良:《宋人疑经改经考》,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之55,1980年6月,第205-208页。
(18)参见拙撰:《商品经济观念的历史转化──立足于宋代的考察》,载《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9)吕书,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何书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6、204页。
(20)参见《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第541-543页。
(21)参见拙作:《论"利"》,载《中国经济史研究》98-2。
(22)张义德:《叶适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记叶适治边郡、措屯田、安流民、建堡坞、守江北等修实政、行实德的行谊。
(23)有关叶适经济思想,可参见拙作《叶适经济思想研究》,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24)参见拙著:《富国富民论》,第183-185页。
(25)参见拙著:《传统经济观大论争──司马光与王安石之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8页。
(26)胡寄窗先生认为这"标志着传统经济观点的一种重要转变和时代的新要求。"《中国经济思想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5页。
(27)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文版载《中国文化》第11期1995年7月。 他注释说明"关于这一问题,可看叶坦《富国富民论》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二章第四节《为富人辩护的新观点》页85-92。"还说1994年4 月他在东京大学讲演,我送他拙著"有助于此文的修订,特此致谢。"相关问题可参考拙作:《为富人辩护思想解析》,载《浙江学刊》92-1。
(28)参见拙作:《论宋代的生产力思想》,载《生产力研究》89-6。
(29)参见拙作:《论宋代"钱荒"》,载《中国史研究》91-2。
(30)《李约瑟文集》,第294页。
上一篇:略论孔子的文化生存与承传意识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