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及其哲学(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乾坤)始(“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至“未济”终(“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贯彻了《周易》哲学的宇宙论、存在论、方法论、辩证法思想。
(7)《杂卦传》
《杂卦传》也是对六十四卦的解释,但又与《序卦传》不同。它对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但跟《序卦传》确定的顺序很不同。因此,《杂卦传》所谓“杂”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种“错综复杂”关系:它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组合关系,两两相对,对比说明。例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从音韵上来看,它是一篇形式整饬的韵文。
以上就是《周易》经、传的文献构成的大致情况。
3.《周易》的思想及其应用
严格来说,《周易》的古经部分是谈不上什么“思想”的,虽然它包含有当时人们的许多重要的观念;《周易》的思想主要是在大传部分,人们通常所说的“周易哲学”就在其中。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对周易哲学的基本理解。
我把中国哲学视为一种“东方生命哲学”。“生命哲学”一语具有几种意义:最狭义的生命哲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一个著名的哲学流派。广义的理解,凡是具有以下特征的都属生命哲学:第一,这种哲学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即关注人的生活、生存;第二,这种哲学赋予人的生命存在以一种本体论意义,把生命意向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第三,对这种生命存在的把握,最需要的是一种直截了当的“领悟”,而不是理智,虽然后者也是必要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乃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哲学。
而周易哲学就是中国生命哲学历史上的第一个系统性的形态。它的终极关怀是“观我生”“观其生”(9),就是对于人生的高度关注;它把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视为一个大生命系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10);它引领我们去直观地领悟这个生命系统的“易道”——天道、地道、尤其人道。由此,它指示我们将所领悟到的人道运用于我们的人事中,求得人际的和谐、天人之际的和谐。
周易哲学的核心可归结为“阴阳”范畴,而阴阳范畴的实质则可概括为“生命的结构”: 阴阳范畴的内容是一种“生命忧患”意识,阴阳范畴的形式是一种“结构思维”方法。
庄子云:“易以道阴阳。”(11)周易哲学可以归约为“阴阳”问题。不仅如此,其实整个中国哲学也可以归约为阴阳问题。中国哲学几乎所有重要范畴,都是一种“二元一体”的关系范畴,亦即某种“阴阳”关系。例如,何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12)何谓“气”?“盖阴阳者气之二体。”(13) 何谓“仁”?“仁,亲也,从人二(即二人)。”(14)“仁者爱人。”(15)(其实也是一种二元一体阴阳关系)何谓“理”?“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 (16)看来无须多费唇舌,“阴阳”确为中国思维的最高范式。中国哲学的三大问题,就是天人、群己、身心关系问题,无非阴阳关系问题。《易传》完成了阴阳范畴的生成,“阴阳”从此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型。
阴阳范畴的内容,就是生命关怀,或曰生命忧患意识。故《系辞传》一言以蔽之:“生生之谓易。”所以我说周易哲学就是生命哲学。又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即生命忧患意识。忧患的具体内容随时代而转变,但生命忧患本身是中国哲学永恒的主题。
阴阳范畴之能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正在于它契合了这种生命关怀。阴阳范畴在周易哲学中的原型,是男女交媾而孕育生命这个事实。《说卦传》将八卦视为父母(乾坤)生育了三男三女(震坎艮、巽离兑);《系辞传》对乾坤进行了生殖器官交合前后的描写:“夫乾,其静也专(抟),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合),其动也辟(开),是以广生焉。”《咸彖传》还具体描写了交媾的情形:“二气感应以相与(亲和),止而说(悦),男下女,是以亨(通)。”《易传》中充满了性暗示,人所共知。按郭沫若的理解,甚至《周易》古经最原始的阴阳卦画,已是生殖器的写照。
把男女交媾外推为天地交合,再抽象为阴阳交感,此即周易哲学阴阳范畴的逻辑诞生,《系辞传》以一语括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从“男女”交媾而直接言及“万物”化育,这是思维的跃迁。故李贽一语道破:“极而言之,天地一夫妇也。”(17) 生命存在成为宇宙的本体,阴阳结构成为普遍的法则。此即中国哲学天人之际的实质。西方生命哲学将个体“生命冲动”本体化,而周易哲学则将人际“生命交流”本体化。周易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结构(18);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结构,而就是人本身的生存结构。此即《周易》的生命本体论,生命形上学。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唯其如此,《周易》筮法,凡阴阳相交则吉,而阴阳相背则凶。
阴阳范畴的形式方面,则是结构思维方法,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上来把握。
静态的阴阳结构,总体特征就是“二元一体”关系模型。
所谓“二元”,是讲阴阳双方的差异对立,其经典表述为“一分为二”,可界定为“同类异性”。男女是同类异性,天地、乾坤、阴阳也都是同类异性。非同类不相交,这是一个生命法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风马牛,不相及”。非异性亦不相交,这也是一个生命法则:“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艮彖》);“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语)。
所谓“一体”,是讲阴阳双方的亲和统合,其经典表述为“合二而一”,可界定为“共存互补”。此即所谓“和”(孔子语),所谓“交”(方以智)。不和不交,“夫妻反目”(《小畜》)、“上下敌应”(《艮彖》),是不符合生命结构法则的。
动态的生命结构,则是一种公理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分为两步:首先寻求一种不证自明的公理,揭示一种一般关系、普遍结构;然后由此出发,推演出一系列定理,从而形成一个自足的解释系统。周易哲人从生命现象中发现了这种公理:阴阳-生命结构。从而推演出一系列伦理-政治定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这就是《系辞传》所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周易》作为这样一个生命公理系统,把宇宙天地人物推演成一个生命大系统,阴阳结构便是它的公理。这个公理既是自为的理性公设,也是自在的形上本体,亦即逻辑与历史的同一,阐释与文本的同一。这个公理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例如“一分为二”至今仍是中国人所承认的一条公理。
这种方法在西方逻辑、尤其现代符号逻辑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主要就是形式化、符号化,成为一种精确的科学工具。在周易哲学中,象数派早已企图将它形式化、数理化,但它不是形式逻辑的,而是思辩逻辑的;而义理派则对形式化、数理化不感兴趣,他们注重内容、实际,以之解释生活、理解人生。西方结构主义从列维-斯特劳斯到乔姆斯基,把这种公理方法成功地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仅此而论,西方结构主义与周易哲学是相通的:阴阳范畴,就是生命系统的“深层结构”。但西方结构主义的公理是一种先验的预设(19), 而周易生命哲学的公理是生命的直观(仰观俯观,近取远取);西方结构主义是一种科学理性主义,而周易生命哲学是一种人文理性主义。此即中国的生命现象学、生命阐释学。
周易哲学的生命关怀落实于整个中国哲学,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其一、民生与人生:群体生命与个体生命
此即中国哲学的群己关系问题。儒、道两家都将《周易》奉为经典。儒家关怀群体生命。孔子主张“爱人”、“务民之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仁政及社会分工的探讨,荀子的王制思想和对“
(7)《杂卦传》
《杂卦传》也是对六十四卦的解释,但又与《序卦传》不同。它对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但跟《序卦传》确定的顺序很不同。因此,《杂卦传》所谓“杂”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种“错综复杂”关系:它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组合关系,两两相对,对比说明。例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从音韵上来看,它是一篇形式整饬的韵文。
以上就是《周易》经、传的文献构成的大致情况。
3.《周易》的思想及其应用
严格来说,《周易》的古经部分是谈不上什么“思想”的,虽然它包含有当时人们的许多重要的观念;《周易》的思想主要是在大传部分,人们通常所说的“周易哲学”就在其中。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对周易哲学的基本理解。
我把中国哲学视为一种“东方生命哲学”。“生命哲学”一语具有几种意义:最狭义的生命哲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一个著名的哲学流派。广义的理解,凡是具有以下特征的都属生命哲学:第一,这种哲学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即关注人的生活、生存;第二,这种哲学赋予人的生命存在以一种本体论意义,把生命意向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第三,对这种生命存在的把握,最需要的是一种直截了当的“领悟”,而不是理智,虽然后者也是必要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乃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哲学。
而周易哲学就是中国生命哲学历史上的第一个系统性的形态。它的终极关怀是“观我生”“观其生”(9),就是对于人生的高度关注;它把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视为一个大生命系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10);它引领我们去直观地领悟这个生命系统的“易道”——天道、地道、尤其人道。由此,它指示我们将所领悟到的人道运用于我们的人事中,求得人际的和谐、天人之际的和谐。
周易哲学的核心可归结为“阴阳”范畴,而阴阳范畴的实质则可概括为“生命的结构”: 阴阳范畴的内容是一种“生命忧患”意识,阴阳范畴的形式是一种“结构思维”方法。
庄子云:“易以道阴阳。”(11)周易哲学可以归约为“阴阳”问题。不仅如此,其实整个中国哲学也可以归约为阴阳问题。中国哲学几乎所有重要范畴,都是一种“二元一体”的关系范畴,亦即某种“阴阳”关系。例如,何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12)何谓“气”?“盖阴阳者气之二体。”(13) 何谓“仁”?“仁,亲也,从人二(即二人)。”(14)“仁者爱人。”(15)(其实也是一种二元一体阴阳关系)何谓“理”?“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 (16)看来无须多费唇舌,“阴阳”确为中国思维的最高范式。中国哲学的三大问题,就是天人、群己、身心关系问题,无非阴阳关系问题。《易传》完成了阴阳范畴的生成,“阴阳”从此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型。
阴阳范畴的内容,就是生命关怀,或曰生命忧患意识。故《系辞传》一言以蔽之:“生生之谓易。”所以我说周易哲学就是生命哲学。又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即生命忧患意识。忧患的具体内容随时代而转变,但生命忧患本身是中国哲学永恒的主题。
阴阳范畴之能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正在于它契合了这种生命关怀。阴阳范畴在周易哲学中的原型,是男女交媾而孕育生命这个事实。《说卦传》将八卦视为父母(乾坤)生育了三男三女(震坎艮、巽离兑);《系辞传》对乾坤进行了生殖器官交合前后的描写:“夫乾,其静也专(抟),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合),其动也辟(开),是以广生焉。”《咸彖传》还具体描写了交媾的情形:“二气感应以相与(亲和),止而说(悦),男下女,是以亨(通)。”《易传》中充满了性暗示,人所共知。按郭沫若的理解,甚至《周易》古经最原始的阴阳卦画,已是生殖器的写照。
把男女交媾外推为天地交合,再抽象为阴阳交感,此即周易哲学阴阳范畴的逻辑诞生,《系辞传》以一语括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从“男女”交媾而直接言及“万物”化育,这是思维的跃迁。故李贽一语道破:“极而言之,天地一夫妇也。”(17) 生命存在成为宇宙的本体,阴阳结构成为普遍的法则。此即中国哲学天人之际的实质。西方生命哲学将个体“生命冲动”本体化,而周易哲学则将人际“生命交流”本体化。周易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结构(18);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结构,而就是人本身的生存结构。此即《周易》的生命本体论,生命形上学。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唯其如此,《周易》筮法,凡阴阳相交则吉,而阴阳相背则凶。
阴阳范畴的形式方面,则是结构思维方法,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上来把握。
静态的阴阳结构,总体特征就是“二元一体”关系模型。
所谓“二元”,是讲阴阳双方的差异对立,其经典表述为“一分为二”,可界定为“同类异性”。男女是同类异性,天地、乾坤、阴阳也都是同类异性。非同类不相交,这是一个生命法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风马牛,不相及”。非异性亦不相交,这也是一个生命法则:“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艮彖》);“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语)。
所谓“一体”,是讲阴阳双方的亲和统合,其经典表述为“合二而一”,可界定为“共存互补”。此即所谓“和”(孔子语),所谓“交”(方以智)。不和不交,“夫妻反目”(《小畜》)、“上下敌应”(《艮彖》),是不符合生命结构法则的。
动态的生命结构,则是一种公理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分为两步:首先寻求一种不证自明的公理,揭示一种一般关系、普遍结构;然后由此出发,推演出一系列定理,从而形成一个自足的解释系统。周易哲人从生命现象中发现了这种公理:阴阳-生命结构。从而推演出一系列伦理-政治定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这就是《系辞传》所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周易》作为这样一个生命公理系统,把宇宙天地人物推演成一个生命大系统,阴阳结构便是它的公理。这个公理既是自为的理性公设,也是自在的形上本体,亦即逻辑与历史的同一,阐释与文本的同一。这个公理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例如“一分为二”至今仍是中国人所承认的一条公理。
这种方法在西方逻辑、尤其现代符号逻辑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主要就是形式化、符号化,成为一种精确的科学工具。在周易哲学中,象数派早已企图将它形式化、数理化,但它不是形式逻辑的,而是思辩逻辑的;而义理派则对形式化、数理化不感兴趣,他们注重内容、实际,以之解释生活、理解人生。西方结构主义从列维-斯特劳斯到乔姆斯基,把这种公理方法成功地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仅此而论,西方结构主义与周易哲学是相通的:阴阳范畴,就是生命系统的“深层结构”。但西方结构主义的公理是一种先验的预设(19), 而周易生命哲学的公理是生命的直观(仰观俯观,近取远取);西方结构主义是一种科学理性主义,而周易生命哲学是一种人文理性主义。此即中国的生命现象学、生命阐释学。
周易哲学的生命关怀落实于整个中国哲学,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其一、民生与人生:群体生命与个体生命
此即中国哲学的群己关系问题。儒、道两家都将《周易》奉为经典。儒家关怀群体生命。孔子主张“爱人”、“务民之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仁政及社会分工的探讨,荀子的王制思想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