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能力(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第二、文化实践的能力

  伴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入展开,中国共产党使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说”,转变为此后的“做”,从而使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明显地从价值层面(理论层面)向政治层面和社会改造层面延伸。即,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的实践局面,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善于结合实际用先进文化指导实践的能力。在文化选择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中国共产党人不同于其他的知识分子为文化而文化的唯心主义特点,而是坚持在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革的实践中来推进文化转型和文化革命,坚持文化选择的实践理性。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当时流行的众多主义和思潮中,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在此之前,他一度倾心的一些思潮,诸如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主主义,就是因为“在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做不到的”,因而被他放弃了。这种以能否做得到,能否服务于实践的文化功能诉求,在毛泽东同时代的其他许多党的早期领导人身上都有明显表现。

  正是在具体的“做”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思想,不但坚持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坚持先进文化对先进政治和先进经济的推动作用,提出文化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提出基本的文化理念,提出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原则,从而导引着“五四”以后特别是党成立以后,中国先进文化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中国共产党人既注意从宏观上把握着文化领域的现状,指导着现实文化运动的进行,又经常在微观上探讨一些文化问题的细枝末节,提出一些具体的文化观点,使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从此有了一个组织核心和领导核心,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所发生的一系列文化论战中可以看出。一个论战是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革命转入低潮时期开始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这是中国政治思想战线上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斗争,历时约十年,至抗战前结束。在这次论战中,革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剖析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初步批判了托派、新生命派以及其他种种错误观点,坚持我党在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问题上的正确主张,从而端正了人们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锻炼了理论队伍,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其意义十分重大。另一个论战是1931年至1933年,1934年至1936年进行的一场中国社会史的论争,直至抗战时结束。论战最初在苏联展开,继而传到日本,在中国形成高潮。争论涉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问题,涉及人类社会历史是否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等重大理论原则问题。此后,又出现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可以肯定地说,20世纪30年代前后,包括上述文化论战在内的一系列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特别是产生于其中的许多优秀成果,如鲁迅的作品、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对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的最终成熟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成就反过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那种不同于其他各阶级、阶层,以及各社会集团的建设先进文化的实践能力。

  第三、驾驭整个文化发展趋势的能力。

  党的创立,开始了中国先进文化的现代转型,换言之,开创了中国先进文化整体转型的新局面,初步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驾驭整个文化发展趋势的良好能力。从党的一大至三大的两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不但提出了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最高纲领,而且提出了党在现阶段要在中国完成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最低纲领即现时实践的政治纲领,并提出和初步完善了自己的救国兴国方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共产党还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真诚合作,造成了一个国民革命的中心,进而在国内形成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在这一巨大的、历史性的政治变化过程中,党也开始了领导中国先进文化的现代转型。从这次转型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实现了三次大的历史转变,第一次,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转变;第二次,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第三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基础上的文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开放的社会基础上的文化转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些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一次比一次更为复杂,更为深刻,更为丰富。这一次又一次的转变,不但充分展示了文化这一现象本身的丰富性和地位的重要性,而且也为人们认识和把握这一复杂现象提供了认识基础和条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这一切转变,都是很难进行,至少也是难以彻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不但开辟了建党初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崭新局面,而且从根本上开创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先进文化建设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这些文化转型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在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始终注意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推进先进文化的整体转型,显示了越来越自觉的、越来越成熟的驾驭整体文化发展趋势、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能力。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