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胡适 个性主义 学生 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理念
[论文摘要]胡适自由主义的实质是个性主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当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目标,二者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基本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前者对后者有着深远影响。从这一点上说,胡适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了不起的语文教育家。
一、胡适自由主义的实质是个性主义
胡适一度被称为自由主义者,并受到许多人的批判。但实际上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实质既不同于传统的自由主义,如“自私自利主义”、“做官发财主义”等,也有别于极端自由的无政府主义,而是一种“独善的个人主义”、“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即希望和鼓励青年从旧社会及其伦理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个性,增长才干,为国家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他认为这种个性主义有两种特性;“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胡适之所以有这种思想,主要是受两位大师的影响,他曾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考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J㈣)胡适的个性主义思想在《易生主义》一文中集中反映出来:“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而那种专制的社会,“往往用强力摧折个人的个性,压制个人自由独立的精神;等到个人的个性都消灭了,等到自由独立的精神都完了。社会自身也没有生气了,也不会进步了。”因而他提出个人须要充分发达自己的天才性,必须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又必需“使个人有自由意志”,“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自己独立的人格。社会国家没有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J(PIl)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对发展人个性的重视。
胡适认为要想真正发展国民的个性,使社会国家得以改良进步,必须通过教育。同时认为“智能的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集中的体现,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诠释:“‘智能的个性’就是独立思想,独立观察,独立判断的能力”“要使少年人能自己用他的思想力,把经验得来的意思和观念一个个的实地验证,对于一切制度习惯都能起一个怀疑的态度,不要把耳朵当眼睛,不要把人家的思想胡里胡涂认作自己的思想。”他身体力行,在教授时最早体现了“三为主”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注重对学生智能个性的培养,突出四种手段进行教学:第一,注重自修。教员在讲堂上只做必要的解释补充与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等,明确提出“教员不当把一点钟的时间自己占去,教员的职务在于指点出讨论的错误或不相干的讨论。”(《中学国文的教授》)第二,讨论和竞赛。学生自己预备,自己操作,教员稍后指导。第三,讲演和辩论。认为“演讲辩论最能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系统的思想能力”。第四,比较和批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内容的比较与表现形式的比较,让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与学问批评。胡适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胡适还要求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才性的发展。
他提倡学生要通过独立的自学,努力发现与自己的兴趣相近的学科,尽力发挥自己天才潜力的方面。他认为如果不考虑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全凭社会上时髦流行去选择自己的专业或职业,结果很可能是“在一个行业里多了一个饭桶,而在另一行业里失掉了一个天才”。还认为,学生在人大学选择科系或毕业选择职业的时候,都应当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而不应只考虑别人的需要或职业出路等问题。他说:读书做学问“不要着眼到将来的职业,不要赶时髦,要看清楚自己宜于做什么,才去学什么。”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更不是为了获文凭,而是为了发现适合个人的专业,获得最多的能力,以便于将来能够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他鼓励学生注重“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发展个性。胡适认为,五四运动以来增加了许多学生团体,学生们应积极地参加到团体生活中去,如学术研究会、讲演会、运动会、假期旅行、师生恳谈会、同乡会等等。同时,他积极鼓励学生热心参与学生会、自治会、各校联合会、学生联合会等组织,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从事力所能及的普及知识文化活动。他认为,这些集体活动可以发展学生自己的学问与才干,训练学生待人接物的经验,以便最大限度地谋求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