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建设支撑城市发展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论文关键词: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而且能够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
1 适应社会进步 提升文化价值观
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类历史是人类在与自然融合过程中创造的文化史,文化体现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人类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表现。每种社会在一定时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印烙着当时社会的存在、发展和整个行为方式。文化往往被看作是知识、音乐、艺术、文学和人文活动的“小文化”,其实应指反映整体社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的“大文化”。不同时代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传统文化是“源”,是不可再生的无可估量的资产;现代文化是“流”,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行为方式,源远方可流长。近几年,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日益提升。中共17大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而且能够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行业的战略视野、宏观决策和行为方式等文化“软件”,决定着社会系统工程的“硬件”的投向、规模及其效果。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相径庭,便是禁锢与开放、自立与广纳、私利与互赢等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碰撞,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与进步。社会上习惯地把文化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层面,将前者称“软件”,后者为“硬件”。其实,精神文化的属性本身涵括有“软”和“硬”两个方面:把人生哲学、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划为文化“软件”,而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归为文化“硬件”。显然,文化“软件”制约、决定着“硬件”,而“硬件”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和反映。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分析、对比了美国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其产品大量冲击和占领美国的传统市场领域。从而得出,美国人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注重管理的制度、管理的方法;而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在于更加注重企业中的“软”管理,即讲究文化精神因素的积极作用,重视职工共有的价值观念,注重强化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由此倡导、优化了企业文化理论,成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将现代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软”层面发展,使现代管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热潮。因此,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塑造人、引导人为基本原则,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注重塑造信念力量,道德力量和心理力量,熏陶和引导企业人员,自觉地形成企业群体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热爱、投身、做好本职工作,是企业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便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人们行为方向,培育社会文明风尚,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例如:中国郑和下西洋以来沉淀的“热爱祖国,勇于开拓,和平友好,科学航海”的“航海精神”,一直是凝聚、激励、引导中华民族建设航海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倡导“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可以普遍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汶川发生特大大地震,“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成为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万众一心的行动口号,同灾区人民心连心,形成巨大的抗灾洪流,为战胜天灾,重建家园注入无限力量。然而,精神的文化“软件”,是要通过管理的“硬件”与充足的文化设施来反映与实现的。需要发挥政府和领导部门的管理职能,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健全管理机构、合理人才安排和疏通运行机制。通过行政手段,对文化领域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人才培养、文化活动的创作与交流、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进行在合理的规范,最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最佳释放精神“软件”的潜能作用,达到文化建设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