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建设支撑城市发展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论文关键词: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而且能够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

  
  1 适应社会进步 提升文化价值观
  
  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类历史是人类在与自然融合过程中创造的文化史,文化体现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人类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表现。每种社会在一定时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印烙着当时社会的存在、发展和整个行为方式。文化往往被看作是知识、音乐、艺术、文学和人文活动的“小文化”,其实应指反映整体社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的“大文化”。不同时代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传统文化是“源”,是不可再生的无可估量的资产;现代文化是“流”,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行为方式,源远方可流长。近几年,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日益提升。中共17大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而且能够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行业的战略视野、宏观决策和行为方式等文化“软件”,决定着社会系统工程的“硬件”的投向、规模及其效果。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相径庭,便是禁锢与开放、自立与广纳、私利与互赢等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碰撞,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与进步。社会上习惯地把文化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层面,将前者称“软件”,后者为“硬件”。其实,精神文化的属性本身涵括有“软”和“硬”两个方面:把人生哲学、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划为文化“软件”,而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归为文化“硬件”。显然,文化“软件”制约、决定着“硬件”,而“硬件”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和反映。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分析、对比了美国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其产品大量冲击和占领美国的传统市场领域。从而得出,美国人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注重管理的制度、管理的方法;而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在于更加注重企业中的“软”管理,即讲究文化精神因素的积极作用,重视职工共有的价值观念,注重强化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由此倡导、优化了企业文化理论,成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将现代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软”层面发展,使现代管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热潮。因此,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塑造人、引导人为基本原则,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注重塑造信念力量,道德力量和心理力量,熏陶和引导企业人员,自觉地形成企业群体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热爱、投身、做好本职工作,是企业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便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人们行为方向,培育社会文明风尚,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例如:中国郑和下西洋以来沉淀的“热爱祖国,勇于开拓,和平友好,科学航海”的“航海精神”,一直是凝聚、激励、引导中华民族建设航海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倡导“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可以普遍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汶川发生特大大地震,“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成为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万众一心的行动口号,同灾区人民心连心,形成巨大的抗灾洪流,为战胜天灾,重建家园注入无限力量。然而,精神的文化“软件”,是要通过管理的“硬件”与充足的文化设施来反映与实现的。需要发挥政府和领导部门的管理职能,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健全管理机构、合理人才安排和疏通运行机制。通过行政手段,对文化领域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人才培养、文化活动的创作与交流、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进行在合理的规范,最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最佳释放精神“软件”的潜能作用,达到文化建设的既定目标。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