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尺度是整个人类 、整个社会共同的具有普适性的评价尺度。人是具有一定共性特征的类存在物,这种共性特征即类特性是由人得以从 自然界分离 出来的实践活动的品格所赋予的,马克思认为这种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是说,它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表现为与 自然相对并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创造性和 自由自觉。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主体之间普遍交往领域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类特性必然随之增进、丰富和提升。反映和增进人类文化共性不仅是文化的功能和使命 ,而且是文化冲破个体、群体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取长补短.走向“文化大同”的必由之路 ,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最终 目的和终极评判尺度。
当前中国的文化创新要坚持个体尺度、群体尺度和类尺度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坚持文化创新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每一种尺度都是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坚持个体尺度,可以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即 自由、自主、自尊、自强的精神,对于塑造以自由自觉精神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但过分强调个体尺度则容易引发文化创新 中的自由化倾向的泛滥,进而侵蚀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导致文化建设局面的失控,反而不利于新文化的建立 。坚持群体尺度,即坚持文化的整体性,就国内而言,可 以引导人们形成大局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维护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统一意志,凝聚人心 ,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国际而言,能够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维护民族文化尊严,强化先进文化的竞争力和渗透力,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但过分强调群体尺度.在国内容易否定文化的个性化特征而导致文化专制主义,窒息文化的活力和生机使文化不是为了解放人而是压抑人、敌视人,结果会造成人性异化、人格扭曲:在国际上则由于过分强化文化的民族性极易排斥人类一切先进文化及其共性,最终形成文化封闭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使民族文化之花由于得不到世界优秀文化的滋养而枯萎凋零。坚持类尺度,符合我们的终极文化目标即以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和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础的 自由个性之间 自主结合而成的联合体的形成,否定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必然导向文化相对主义,进而否定文化进步的意义和进步的趋势。但过分强调类尺度,就 目前而言 ,一是不现实,因为当今世界仍处于民族国家时代,虽然有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但文化仍然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相区分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维护民族文化的完整、尊严与平等,强化民族特色地位仍是民族国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首要任务一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世界文化短期 内决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不是一种无地域差别和民族差异的大一统的文化,而只能是多元文化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到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二是不仅不利于文化弱势国家文化合理权益的保障.反而是为文化霸权主义的横行摇旗呐喊,大造声势。我们应当在三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找到一个对各方都有利的平衡点,以恰当的方式将个体尺度、群体尺度和类尺度协调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论“三个代表”[MI.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 民出版社200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田丰.文化进步论纲[J].广东社会科学,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