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中国大陆女性主义面临挑战与颠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内容提要】今天,中国大陆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携手是一种存在的需要,也是发展的一大充要条件。但是,后现代主义毕竟不是女性主义的直接思想成果。因此,女性主义在利用它作为解构的武器的同时,必然会遭到它的解构;在利用它作为改造的工具的同时,必然会受到它的改造。而这一解构和改造又难免与妇女解放目标背道而驰,女性主义群体的被离间,女性主义力量的被化解,女性主义理论的被销蚀,女性主义思想的被破坏也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大陆女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陷阱;并且,事实上,中国大陆女性主义也正面对着它的挑战与颠覆。
【关 键 词】后现代主义/挑战/颠覆/女性主义
一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携手也许是很顺乎自然的事,因为两者都以对传统的、现行的的刺激。”(M·米德,1988年,第266页)显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男人和女人各有自己不同的存在形式与方式,而当“男人”或“女人”作为一个符号在不同社会——文化圈中被使用时,它所指认的实体也就具有一定的乃至极大的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乃至极大的差异性了。而正是这一不确定性决定了男人和女人的非绝对性,具有普遍绝对意义的男人和女人是不存在的。
进一步看,所谓男女,不仅是社会的一种赋予与塑型,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认知(注:事实上,人有三种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社会性别,李银河博士在《性的问题》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某个心理诊所,一位女孩向医生描述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她想做一个男性,而且是一个同性恋男性,也就是说,她的生理性别是女性,她的社会性别是男性,她的性心理倾向是同性恋。而酷儿理论在对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严格分类的挑战中就提出,人的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行为都不是来自某种固定的身份,而是一种不断的表演。包含了易装与易性及不易装也不易性但喜欢象另一种性别的人那样生活的超性别(trans-gender)人及生活并非是罕见的,且应是正常的。)。社会赋予及塑型与个体认知相一致当然是一种更常见的现象,而社会赋予及塑型与个体认知不一致亦非罕见。正由于此,当大多数人认同自己生理性别,接受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一致的社会性别制度的塑造时,也有一批就绝对数而言并不是少数的不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改变或要求改变生理性别者;以及不认同自己的社会性别,对社会依据生理性别形成的角色规范进行反抗或挑战者。在此,前者便是要求变性者和变性者:据说,仅在中国,近几年一些被传媒报道进行过变性手术并获成功的医生们就接到过数万人的要求变性的来信;而后者,便是人数更多的非主流性倾向者——一般被称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这种对于自我生理性别的否定和对自我社会性别的否定无疑也是无绝对的男人和女人的一证。
其次,没有永恒的男人和女人。除了生物指标以外,人们对某一个体或群体进行性别指认时,往往依据某一文化对性别的角色行为的规定性。而就一般而言,在社会生活中,身处其中的文化的规定性便是人们指认性别男女的依据。文化类型不同,性别划分的标准不同,人们的指认当然也就不同。这,便是上述所谓的没有绝对的男人和女人的含义。而即使在同一类型的文化中,由于性别划分标准的变化,对男人和女人的指认也会发生变化,这便是此间所谓的没有永恒的男人和女人的含义。以中国大陆为例,过去,人们把依附、温顺、服从、胆怯、主内、留长发、爱打扮之类划归为“女人相”,将独立、刚强、自主、勇敢、主外、留短发、不装饰之类划归为“男人相”。但在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女人趋向独立、刚强、自主、勇敢,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注重自己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成就,留短发、剪寸头、穿男式服装成为女人一大时髦,剃光头穿圆领男式汗衫(俗称“老头衫”)甚至是1998年女孩中的“新新人类”者的标志。与此相对应,越来越多的男人“柔情似水”,“奶油小生”成为女孩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长发披肩彩衣飘飘不再是前卫男人的专利。对此,人们首先从外表上对性别的确认感到了困惑。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们的教诲和指示下,人们曾很清晰明确地知晓哪类人该称之为男人,哪类人该称之为女人。但现在,他们陷于指认称呼的迷惘中。在八十年代中期,从被称为“党的喉舌”的省报、市报到被称为“垃圾堆埋场”的地摊小报都接二接三地刊登过一类画有披长发穿花衣者转过头来是满脸胡子喉结突出的男人;或剪短发穿男式衣衫者转过头来是细眉嫩肉的女人的漫画,并大多借用孩子的口吻附一说明词:“后面是阿姨,前面是叔叔”或“后面是叔叔,前面是阿姨”。接着,男人们对女人角色行为的变化提出了抗议——“中国无少妇”、“中国无女人”成为城市流行语,表达着男人的愤怒、苦恼与无奈。不甘落后的女人们则发出了“寻找男子汉”的呼声,一脸冷峻的日本电影明星高仓健在一段时期,甚至成为许多中国大陆知识女性的偶像、梦中的白马王子。直至今天,“什么是真正的男人/女人”仍是公众的热门话题,“象女人的男人”、“象男人的男人”、“象女人的女人”、“象男人的女人”之类语言的流行表明了对男人和女人的指认的某种混乱。而这不正是无永恒的男女反映?还有一个更具普遍性的证据。在众多的文化类型中,生育被认为是女人的一大特征,即生孩子的是女人。因此,凡出土的巨乳肥臀人形的雕塑品,均被专家们认定为原始人类的“女神”;而无生育能力的女人,民间也往往讥之为“非女人”。但据报道,在1998年,美国纽约市的一家私人诊所里,一个男人产下了一个8磅重的男婴。(《人口与优生》,1998年第1期)这一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位怀孕并生育的男子的出现,打破了女人对生育的垄断,并预示着两性共同生育时代的到来。(注:即使我们怀疑这一消息本身的可靠性,男子怀孕并生育却是早在80年代中期就被培育了法国第一个试管婴儿的两位负责人勒内·福利德、雅克·泰斯达克认为“不是不可能的”。1985年6月,对“孕男确实是可以想象的吗”一问,勒内·福利德博士简要回答说:“从技术上讲,这是可能的……男性怀孕的神话今天已能变成现实。”生物学家雅克·泰斯达克讲得更明确:“男性怀孕不只是一种幻想,两个生理学概念证明这是可能的。首先,人类胚胎可以发展到子宫之外(指腹腔内),这样的孩子将要求剖腹产;其次,在没有卵巢的情况下,怀孕期的激素调节可以借助于适当的激素注入,而得到保证。”(见〔法〕伊·巴丹特尔著,陈伏保等译:《男女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而生育这一女人重大特征指标的失落,使得男人和女人社会性别的划分进一步模糊不清。
甚至,即使是生理性别,男性/女性之分也不是绝对和永恒的。众所周知,在新生儿中,有一些是天生具有男女两性性器官者。在今天,为了避免社会性别认定上的混乱,这些新生儿被施以手术,确实其单性性别。且不说两性人是否也该有以天然的身体生存和发展于世的权利,这些天生两性人的存在及他人对其性别的决定本身就表明了男女性别的非绝对性。这是自然界对男女两极单一性别划分绝对标准的一大挑战,也是主流性别人群难以回答的一大难题。两性人对于男女之分的另一挑战来自另一类人群。他们在出生时只显现出单性的性器官,但在成长过程中或成人后,性器官由单性转变成两性。1999年新年伊始,浙江就报道了这样一个事例。(注:据《之江晨报》1999年1月28日报道,浙江宁海县梅林镇岙胡村13岁的胡林林在五岁前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孩。从五岁开始,其女性生殖器上慢慢长出了一个男性外生殖器,亲友们曾送其去医院治疗,但无望而归。其无法判断自己的性别,但希望做个男性。)在今天,这些两性人大多当然也是在手术刀的帮助下,确立了自己的单性生理性别。然而,他/她们毕竟有过或长或短的生理性别不确定期,其中不少人手术后的生理性别是与原性别不相同的。因此,虽然就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而言,这一类人属于少数人口,但正是他/她们的存在使得个体的生理性别的确认失去了永恒性。(
【关 键 词】后现代主义/挑战/颠覆/女性主义
一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携手也许是很顺乎自然的事,因为两者都以对传统的、现行的的刺激。”(M·米德,1988年,第266页)显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男人和女人各有自己不同的存在形式与方式,而当“男人”或“女人”作为一个符号在不同社会——文化圈中被使用时,它所指认的实体也就具有一定的乃至极大的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乃至极大的差异性了。而正是这一不确定性决定了男人和女人的非绝对性,具有普遍绝对意义的男人和女人是不存在的。
进一步看,所谓男女,不仅是社会的一种赋予与塑型,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认知(注:事实上,人有三种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社会性别,李银河博士在《性的问题》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某个心理诊所,一位女孩向医生描述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她想做一个男性,而且是一个同性恋男性,也就是说,她的生理性别是女性,她的社会性别是男性,她的性心理倾向是同性恋。而酷儿理论在对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严格分类的挑战中就提出,人的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行为都不是来自某种固定的身份,而是一种不断的表演。包含了易装与易性及不易装也不易性但喜欢象另一种性别的人那样生活的超性别(trans-gender)人及生活并非是罕见的,且应是正常的。)。社会赋予及塑型与个体认知相一致当然是一种更常见的现象,而社会赋予及塑型与个体认知不一致亦非罕见。正由于此,当大多数人认同自己生理性别,接受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一致的社会性别制度的塑造时,也有一批就绝对数而言并不是少数的不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改变或要求改变生理性别者;以及不认同自己的社会性别,对社会依据生理性别形成的角色规范进行反抗或挑战者。在此,前者便是要求变性者和变性者:据说,仅在中国,近几年一些被传媒报道进行过变性手术并获成功的医生们就接到过数万人的要求变性的来信;而后者,便是人数更多的非主流性倾向者——一般被称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这种对于自我生理性别的否定和对自我社会性别的否定无疑也是无绝对的男人和女人的一证。
其次,没有永恒的男人和女人。除了生物指标以外,人们对某一个体或群体进行性别指认时,往往依据某一文化对性别的角色行为的规定性。而就一般而言,在社会生活中,身处其中的文化的规定性便是人们指认性别男女的依据。文化类型不同,性别划分的标准不同,人们的指认当然也就不同。这,便是上述所谓的没有绝对的男人和女人的含义。而即使在同一类型的文化中,由于性别划分标准的变化,对男人和女人的指认也会发生变化,这便是此间所谓的没有永恒的男人和女人的含义。以中国大陆为例,过去,人们把依附、温顺、服从、胆怯、主内、留长发、爱打扮之类划归为“女人相”,将独立、刚强、自主、勇敢、主外、留短发、不装饰之类划归为“男人相”。但在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女人趋向独立、刚强、自主、勇敢,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注重自己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成就,留短发、剪寸头、穿男式服装成为女人一大时髦,剃光头穿圆领男式汗衫(俗称“老头衫”)甚至是1998年女孩中的“新新人类”者的标志。与此相对应,越来越多的男人“柔情似水”,“奶油小生”成为女孩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长发披肩彩衣飘飘不再是前卫男人的专利。对此,人们首先从外表上对性别的确认感到了困惑。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们的教诲和指示下,人们曾很清晰明确地知晓哪类人该称之为男人,哪类人该称之为女人。但现在,他们陷于指认称呼的迷惘中。在八十年代中期,从被称为“党的喉舌”的省报、市报到被称为“垃圾堆埋场”的地摊小报都接二接三地刊登过一类画有披长发穿花衣者转过头来是满脸胡子喉结突出的男人;或剪短发穿男式衣衫者转过头来是细眉嫩肉的女人的漫画,并大多借用孩子的口吻附一说明词:“后面是阿姨,前面是叔叔”或“后面是叔叔,前面是阿姨”。接着,男人们对女人角色行为的变化提出了抗议——“中国无少妇”、“中国无女人”成为城市流行语,表达着男人的愤怒、苦恼与无奈。不甘落后的女人们则发出了“寻找男子汉”的呼声,一脸冷峻的日本电影明星高仓健在一段时期,甚至成为许多中国大陆知识女性的偶像、梦中的白马王子。直至今天,“什么是真正的男人/女人”仍是公众的热门话题,“象女人的男人”、“象男人的男人”、“象女人的女人”、“象男人的女人”之类语言的流行表明了对男人和女人的指认的某种混乱。而这不正是无永恒的男女反映?还有一个更具普遍性的证据。在众多的文化类型中,生育被认为是女人的一大特征,即生孩子的是女人。因此,凡出土的巨乳肥臀人形的雕塑品,均被专家们认定为原始人类的“女神”;而无生育能力的女人,民间也往往讥之为“非女人”。但据报道,在1998年,美国纽约市的一家私人诊所里,一个男人产下了一个8磅重的男婴。(《人口与优生》,1998年第1期)这一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位怀孕并生育的男子的出现,打破了女人对生育的垄断,并预示着两性共同生育时代的到来。(注:即使我们怀疑这一消息本身的可靠性,男子怀孕并生育却是早在80年代中期就被培育了法国第一个试管婴儿的两位负责人勒内·福利德、雅克·泰斯达克认为“不是不可能的”。1985年6月,对“孕男确实是可以想象的吗”一问,勒内·福利德博士简要回答说:“从技术上讲,这是可能的……男性怀孕的神话今天已能变成现实。”生物学家雅克·泰斯达克讲得更明确:“男性怀孕不只是一种幻想,两个生理学概念证明这是可能的。首先,人类胚胎可以发展到子宫之外(指腹腔内),这样的孩子将要求剖腹产;其次,在没有卵巢的情况下,怀孕期的激素调节可以借助于适当的激素注入,而得到保证。”(见〔法〕伊·巴丹特尔著,陈伏保等译:《男女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而生育这一女人重大特征指标的失落,使得男人和女人社会性别的划分进一步模糊不清。
甚至,即使是生理性别,男性/女性之分也不是绝对和永恒的。众所周知,在新生儿中,有一些是天生具有男女两性性器官者。在今天,为了避免社会性别认定上的混乱,这些新生儿被施以手术,确实其单性性别。且不说两性人是否也该有以天然的身体生存和发展于世的权利,这些天生两性人的存在及他人对其性别的决定本身就表明了男女性别的非绝对性。这是自然界对男女两极单一性别划分绝对标准的一大挑战,也是主流性别人群难以回答的一大难题。两性人对于男女之分的另一挑战来自另一类人群。他们在出生时只显现出单性的性器官,但在成长过程中或成人后,性器官由单性转变成两性。1999年新年伊始,浙江就报道了这样一个事例。(注:据《之江晨报》1999年1月28日报道,浙江宁海县梅林镇岙胡村13岁的胡林林在五岁前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孩。从五岁开始,其女性生殖器上慢慢长出了一个男性外生殖器,亲友们曾送其去医院治疗,但无望而归。其无法判断自己的性别,但希望做个男性。)在今天,这些两性人大多当然也是在手术刀的帮助下,确立了自己的单性生理性别。然而,他/她们毕竟有过或长或短的生理性别不确定期,其中不少人手术后的生理性别是与原性别不相同的。因此,虽然就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而言,这一类人属于少数人口,但正是他/她们的存在使得个体的生理性别的确认失去了永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