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中央最高领导层分一线二线制度考(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时候正式开始主持中央第一线工作、毛泽东是什么时候正式退居第二线的记载。我认为,这绝对不是编写人员疏忽所至,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在“文革”前,虽然事实上是刘少奇、邓小平在中央一线主持工作,但中共中央从来没有对一线二线制度做出过正式的成文的规定,对刘少奇从什么时候开始主持中央一线工作也从来没有明确地以成文的形式做出过决定。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讲到“文革”前中共中央领导层分一线二线的制度具有模糊性,我很赞成这一说法。那为什么具有模糊性?就是因为对这一制度没有做出过成文的规定,这一制度始终只是一个非正式的制度,它的内容,它开始实施的时间,都是模糊的。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了很大功夫对一线二线制度开始实施的时间进行探讨,最后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原因即在于此。在一些直接或间接当事人的回忆中,为什么对刘少奇、邓小平从什么时候开始主持中央一线工作的问题说法各异?原因亦在于此。

  所以,实际上不存在一条明确的时间界限,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没有一线二线的划分,在此之后就有一线二线的划分。“文革”前事实上存在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的一线二线分工,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五个重要的关节点:

  第一个关节点是1953年下半年,毛泽东提出中央领导层分一线二线的设想。这一设想提出后,中共中央的领导体制便开始进行调整。1954年9月,中共中央建立秘书长会议制度,其内容是在中央书记处下设立一个秘书长办公会议,负责协助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研究和处理党和群众工作方面的日常事务,以及政治局和书记处交议和交办的其他事项。毛泽东曾对时任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说:“工作你们去做,然后都统一用中央的名义,政治局也好,书记处也好,不用秘书长的名义。”x什么工作?主要是日常工作。在此之前,中共中央书记处是事实上的政治局常委会,负责最高决策工作,同时又处理中央日常工作。在此之后,中央日常工作转移到了秘书长办公会议,秘书长办公会议成为后来新的中央书记处的前身。秘书长会议制度建立后,中央领导层一线二线的分工已初现雏形。

  第二个关节点是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在这次会议上及会议开过以后,毛泽东进一步从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中央最高领导层一线二线的分工开始明朗化。“八大”期间,毛泽东有一次在接见外国友人的时候说,这次党代表大会他是跑龙套,唱戏的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xi事实也是如此,“八大”一些主要文件的起草,“八大”的几个主要报告,都是刘、周、邓等人做的。此外,为了适应中央最高领导层一线二线的分工,按照毛泽东的提议,在“八大”上中共中央的领导体制也进行了调整,这主要是建立了新的中央书记处,并且设置中央总书记一职,推选邓小平担任这一职务。xii此外,在“八大”上,毛泽东再一次提出政治局常委分一线二线。“八大”闭幕以后,刘少奇、邓小平实际上开始主持中央第一线工作。当时中央的基本领导格局是:政治局会议主要由刘少奇主持,书记处会议主要由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则由周恩来主持。但毛泽东并没有完全退出党和国家第一线的领导工作,很多的重要决策,仍然由他主持作出,有不少时候,他甚至仍然在第一线主持工作。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期间,更是如此。

  第三个关节点是1959年4月刘少奇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刘少奇是继毛泽东之后担任这一职务的。不再担任国家主席,是毛泽东决定逐渐退居二线的一个既定步聚。在此之后,国家事务方面第一线的领导工作,主要由刘少奇主持和负责,中央最高领导层一线二线的分工又朝前迈进了一步。但是,毛泽东仍然没有完全退出中共中央第一线的领导工作。在此之后至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前,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国内的许多重要事务的决策,仍然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作出的。

  第四个关节点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是为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加快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而召开的。之所以说这次会议是一线二线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关节点,是因为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刘少奇实际上开始全面主持中央的党政领导工作,自此以后直至“文革”发生,毛泽东基本上退出了中共中央第一线的领导工作。这次会议有一个不为人所注意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细节,即在会议闭幕的第二天,1962年2月8日晚,毛泽东即坐专列离开北京到外地去了。xiii此后,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主要在刘少奇的主持下进行。他曾戏称自己是“非常时期大总统”xiv。在刘少奇的主持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整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有效地扭转了极端困难的经济形势。而在此之前的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主要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进行的。1961年中共中央制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如《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高教六十条》,都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完成的。刘少奇真正主持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是从“七千人大会”开始的。毛泽东在这次会议闭幕的第二天即离开北京去外地巡视,很有可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识地摆出的一种退居第二线的姿态。

  第五个关节点是1964年8月5日中共中央“四清”、“五反”运动指挥部的成立。“四清”、“五反”是毛泽东在对当时中国的阶级斗争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的情况下,所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至少在1964年这一年,领导这场运动是中共中央的中心工作。对这场运动,毛泽东一直给予密切的关注和领导。但耐人寻味的是,在1964年8月5日,经毛泽东同意,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作出决定,中央成立“四清”、“五反”运动指挥部,由刘少奇挂帅。xv在此之前,刘少奇虽然经常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但中共中央从来没有正式作出过决定,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问题上由刘少奇挂帅。即使是“七千人大会”后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虽然毛泽东实际上已经完全放手让刘少奇主持,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但也没有给过刘少奇什么正式的名义。“由刘少奇挂帅”,这是在中共中央的决定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说法。虽然“挂帅”的范围只限定于领导“四清”、“五反”,虽然在决定让刘少奇“挂帅”后,毛泽东出于对“四清”、“五反”运动的重视,实际上并没有退出这一运动第一线的领导工作,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意味着毛泽东至少在名义上有意让一线二线的分工进一步明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如果不是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刘少奇与毛泽东在制定《二十三条》时发生意见分歧并产生冲突,这种一线二线制度渐进形成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但是,由于在制定《二十三条》时刘少奇与毛泽东发生的分歧和冲突,使毛泽东产生了要在政治上把刘少奇搞掉的想法,因而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一线二线始终是一种非正式的而且没有完全形成的制度。“文革”爆发后,随着刘少奇和邓小平这两个在中央第一线主持工作的领导人被打倒,这种非正式的制度也被废除。

  毛泽东既然首倡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分一线二线,而且在“文革”前这种一线二线的分工又一直在实际上存在,毛泽东也认为这是中央的一种领导制度,那为什么不对这种一线二线的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让它正式化呢?笔者认为,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毛泽东所谓的退居二线,本来的涵义是辞去国家主席和中共中央主席这两个职务,担任中共“八大”党章设立的党中央名誉主席一职。按照毛泽东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