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诗学的神圣谱系(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1](321页)而海德格尔认为,人类此在在其根基处就是“诗意的”。所在,在诗中,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置身于诸神的当前之中,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受神圣之光的照射,入于自然在天穹与深渊之间开启出来的敞开领域。于是,人在诗中达乎宁静,达乎那种无限的宁静,“在这种宁静中一切力量和关联都是活跃的,” [1](321页)这种宁静是一种心境,在其中万事万物略无轩轾,极短的时间瞬刻中达到与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恒契合,入于存在之域。颇类似于禅宗的“顿悟”境界,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其特性可以概括为“永恒在瞬刻”或“瞬刻即可永恒”,它不是逻辑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性的,这“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为永恒的存在,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的‘本体’自身了。”[4]诗人由于能使人达到 样一种境界——彻悟存在本身的境界,因而作诗是“最清白无邪的事情”。

    需说明的是,海德格尔设立这样一个“神圣谱系”,决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理论欲望。如前所述,它是深深地植根于现实和时代的,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诸神逃遁和上帝到来的时代。这是一个贫困的时代,因为它处于一个双重的匮乏和不(Nicht)之中:在逃遁的诸神不再(Nichtnehr)和到来的上帝之尚未(Nochnicht)之中。”[1](324页)在这样一个时代,自然(神圣)便沉睡了,消失了,不在场了,虽然沉睡但又是清醒的——因为它总在预感着——但它以一种悲哀的方式清醒着。如此这般,神圣的光芒悲哀地退隐于万物而进入对一(das  Eine)的怀念。诗人道说之声音因而常常沉寂下来,常常在自身中变得虚弱不堪,它竟也不能自发地道说本真(Eigentliche)。这似乎是一个“万马齐谙究可哀”的萧瑟之境。但是,在其中,诗人们没有忘记“保持与更高的中间人的关系,乃是诗人们的尊严与义务,”[1](351页)他们必须去获得诸神之暗示,必须应合自然(神圣)的预感,因为“与令人惊叹的无所不在者、强大者、圣美者相应合的,乃是‘诗人’。”[1](333页)这种尊严和义务使他们虽然被局限于悲哀的细节并囚禁于其中,但他们并不感到孤独——他们总在“预感”。预感先行思入遥远,这种遥远并非自身去远,而是在所预感者的到来之中。但由于到来者本身还居于其原初状态,滞留于其原初状态,所以对到来者预感同时乃是一种先行思考和一种逆溯思考。由于“预感”思入,诗人保持在与“自然”的归属关系中,由于诗人与自然(神圣)的这种应合,从而也就规定了诗人之本质:“‘诗人’压根儿就不是所有的诗人,也不是无规定的任意什么诗人。‘诗人’是未来者,其本质要根据他们与‘自然’之本质的相应来衡量。”[1](334页)由于诗人不断地预感(思入未来),退回自身隐蔽从而成为不可穿透的悲哀的光亮所造成的黑暗便改变了:“但现在正破晓!/我期候着,/乍到了神圣之到达,神圣乃我的词语。”[1](336页)破晓乃从前有所预感的字根表的自然的到达。“破晓乃是到达中的自然本身。” [1](336页)黑暗被冲破,神圣的光芒作为澄亮而到来,沉睡的光苏醒了,这种世界杯并未进而导向在世界杯之外甚或才作为苏醒之结果而出现的其它东西。而是引出对苏醒的自然之所是的本质的揭示:“从天穹高处直抵悠悠深渊。”[1](338页)自然(神圣)本身是不可规定、不可定义的,它就是它本身。在苏醒中自然达乎本身,诗人重新感受神圣颤动之澎湃激情,光让万物浮现在其显现和闪亮中,所有现实事物于是为其本身所点燃而处于其本己的轮廓和尺度中。
    “但现在正破晓”,这似乎便是自然的呼声,它召唤着某个到达者——诗人已预感到自然。诗人的词语乃是对那些总是预感减的诗人们所期候和观看的东西——神圣——的纯粹召唤,于是,自然被命名为“神圣”,它是被召唤者本身出于其本质而必然要求文坛人去道说者。在对于自然的命名中揭示出它的本质——“神圣”。词语通过命名本质之物而把本质从非本质那里分离开来,导致了非本质与本质的冲突,在大地与世界之间的一切撕扯与争执都有起源于词语的这种命名。由于命名,“破晓者,即轻柔地拥抱的令人惊叹的元气不在者,现在成了唯一地要道说的东西并且在词语中存在的东西,”[1](337页)诗人们于是歌唱并顺应于神圣的可思议的构造。“神圣通过神和诗人们而秉有某种中介作用并在歌唱中诞生。”[1](352页)歌唱中诞生的神圣“通过得到保护的诗人们的寂静而被转变到间接的具有中介作用的词语的温柔中去了。”[1](350页)因此,词语负载着神圣,神圣在现实世界存留于词语之中从而使词语成为神人一体的构造。这样,诗人通过预感思入使自然苏醒,神圣之光芒再度照亮,自然开启出一切存在者之存在,诸神再度莅临,使大地之子可以毫无危险地畅饮天国之火,民族之音再度响起。而且“……于是它在深深的阴影中,/当头上的榆树沙沙作响,/在凉风嗖嗖的小溪旁,德国诗人/畅饮神圣的清冷的溪水,/远远地倾听寂静天籁/他歌唱心灵之歌。”[1](357页)海德尔认为,“深深的阴影”在“天国之火”的过大的光亮面前挽救了诗意词语。“凉风嗖嗖的小溪”在“天国之火”过强的火焰面前保护了诗意词语。清冷之物的凉快和阴影适合于神圣。这种清冷并不否定热情激励。清冷乃是那种对神圣的期待态度的随时都具有的基本情调。在这里,作诗依然因把人里边入其诗意的根基而是“最清白无邪的事情”,而避免了“太强的光将诗人置入黑暗”的危险,因此,这样的诗才特别地诗化了诗之本质。

    海德格尔以“神圣”论诗,并以其一贯的理论勇气,设立了天穹——深渊,不灭者——能死者,诸神——民众,诸神之暗示——民族之音,最清白无邪的事情——最危险的事情这样一系列具有“亲密性”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之间又有入于“之间”而又出于“之间”的诗人在焉,他们应合着那无所不在而又贯穿一切的神圣(自然),这就构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神圣谱系”,整个系统由那周行于天地、渗透万物的神圣(道)起决定作用。一个如此庞大的体系当然不是无故而立,仔细考察可知,这与他思想中的显隐二重关系线索是互相呼应的,用来指称在场与不在场之区分和在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休系之中的共存并力求开启出二者之间互下通达的思维方式。而且,很明显,他最终意在解决现实的问题,为处在这一“贫困的时代”的诗人完成其引导民众的神圣义务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这与其以“此在”为分析起点的存在哲学是一致的,实际上,从他在当代的影响之大及影响所及的方面来看,他所指引的道路已经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
    [2]彭富春.智慧与爱智慧[J].
    [3]当卡夫卡向我们走来[M]. 柏林:瓦哈巴根,1995.转引自《卡夫卡全集·总序》密伦娜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