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构建中对汉文化的吸收与整合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藏族是中华方面敦煌发现的一份吐蕃古藏文写卷中,记载了8一10世纪时吐蕃人的道德标准:做人要“公正、孝敬、和霭、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而勤奋”显然与儒家的“孝、悌、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吻合。在吐蕃时期翻译的汉文典籍中有很多《孝经》,这显然是为借鉴汉文化以改造原来的旧伦理观念。


  (三)礼仪方面


  1婚丧之礼吐蕃早期盛行抢婚及自由婚。但後来藏族则较普远地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提亲必请媒人,先下聘,并勘合“八字”,要彼此不相克才允婚。出嫁必备妆奁,议亲须“门当户对”,其礼俗显受《周礼》、《礼记》的影响。人死後要举行七七四十九天的“荐七”活动,也自金城公主将此汉习推广於藏区的。 


  2.祖茔之制吐蕃早期“尸如虹散”,後虽葬亦“墓而不坟”,松赞干布始吸取唐陵寝之制,现存穷结藏王墓有陵亦有寝殿遗址。墓前有汉式镇墓兽和近似於阙的石碑。”其碑盖显为唐式。且历代赞普均葬於其祖地。亦是遵祖茔之制所为。藏传佛教兴起後葬法有了大的改变,但清代以来康青一些土司仍实行祖茔之制。


  3.迎宾之礼藏族素以待客热情有礼闻名。客至,主人必迎於门外,进门後请客坐上位,斟茶捧献於前。这与《周礼》所规定的“每门让於客,至於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礼记·曲礼》)之礼仪几乎完全一样。考虑到吐蕃时大量派人入国学学习《周礼》等情况,可知二者是存在一定渊源关系的。 


  (四)医药、历算方面著名的藏医典籍《月王药珍》(sman一dpyad一zla—bavi—rgyal—po),系金城公zhu主带入藏的汉族医药书。《四部医典》所列的一千多种药中根大一部分是中药。藏医的“灸法”亦传自汉医的针灸学。藏医亦如中医一样讲究“辨证施治”,实行望、闻、问、切“四诊法”,切脉亦按寸、关、尺的名称(位置略有异)。在历算方面,吐蕃曾派了许多人向唐学习中原历法,松赞干布曾派甲迦冬衮(bya—gag-ston-krn)等四人去唐都学习历算,向“精於推算四季时节的嘉赤摩诃衍那学习了一年零七个月。”甲迦冬衮父子因此成为精通汉地历算之学的学者,相继担任宫廷卦师之职。故吐蕃历法多吸取汉历。吐蕃原只有十二生肖纪年法,引入汉历後,将十二生肖与汉地五行相配合。继之,五行又分阴阳为十数,替代(汉历)十天干。到18世纪,藏历又吸收了中原时宪历的一些成份,臻於完善。


  (五)技艺方面


  1.建筑艺术汉族建筑的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藻并、硫璃瓦等被不少的藏族建筑所采用,如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桑耶寺其主殿的第二层即按汉式建筑。夏鲁寺大殿的二层亦完全采用汉式建筑。布达拉官白宫东大殿佛座上方的藻井,柱头上的斗拱也为汉式。


  2.器物制作据《拉达克王统记》记载,吐蕃“以乳制酪,以酪提炼为酥油及酪浆,以酪浆炼制酪糕(即“奶饼”);将陶土制为陶器;建造水磨;以织机纺织布”等均为文成公主自汉地传人。(唐书)载高宗时吐蕃请“造酒、碾、碳、纸、墨之匠”。其中皑即石磨,今藏语仍称为“磴”。(mchig,藏语读音为qi,汉语“皑”音Wei,可能最初藏文按汉文字的形声规律而将藏音定为qi)。藏地原有制陶技术,文成公主所传应系“上釉”技术。藏语现仍称釉子为“玉子”(g.yu—rtsi),显系音译。其外如打场的连枷(rgyadbgug),淘金的“金船”,以水银勾取沙金等器物和技艺亦自汉地传入。


  3.酿酒技术吐蕃原有酿酒技术为“蘖法”。《拾遗记》说:“蘖出西羌,麴出北明”即指此。所谓“蘖”,为发芽之麦、米,因含糖化酶,能将谷物、麦类中的淀粉转化为糖,进而发酵成酒。然此法所酿之酒度数很低,易酸败,且难掌握火候技术。文成公主始将内地的麴酿法传人吐蕃。因当时唐室好饮米酒,故吐蕃当时学习的酿酒术主要是米酒(即令西安“稠酒”一类)。公元7—9世纪所作的第穆萨摩岩石刻中,规定工布小王向赞普奉献“酿酒粮食,青稞、大米任何一种均可。”藏史记载赞普热巴巾(815—838在位,即可黎可足赞普)就是因“饮米酒(vbras—chang)酣睡”被反佛派所扼杀。吐蕃後期,米的来源逐渐减少,米酒逐渐被青稞酒取代。但这时的青稞酒亦改旧式蘖酿法为麴发,其工艺与原理完全和内地麴酿法一致。若将《格萨尔王传》中对青稞酒酿造过程的描述与《齐民要术》中酿米酒之法相比较,便可发现除原料改用青稞外,其馀均相同。而藏麴的制法也与内地制麴法基本一样(药草为高原特有)。元代以来藏族还酿制一种名叫“阿热”(A—rag)的烧酒,即藏白酒。有的学者认为从名称看“似应为阿拉伯民族中传人的酿造法”。其实,此酒即(饮膳正要)中所说的“阿刺吉酒”。据考证,“阿剌吉”“在语源上,它是“汁”的同义词,本来是指“树汁”……进一步便成了一切用当地原料酿造的酒的泛称”。”蒙古人借用此词称呼烧酒为“阿烧”,显系蒙语阿刺吉(Araca)的转译。由於元代“郡县吐蕃之地”,这种酒在元代传入藏区时,藏族便借用了蒙古人的称呼。我国东汉时已发明蒸馏酒技术,元代内地更大量生产烧酒。而藏区这时又与阿拉伯国家无联系。故关蒸馏烧酒的技术只能是从内地传人藏区的。笔者考察藏区制“阿热”的釜、饭、冷凝管等,均与内地土法酿酒的设备一样。


  (六)饮食方面藏族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茶系自松赞干布之孙赤都松时(676-704在位,《唐书》作器弩悉弄)由汉地传入。因它对藏族合理饮食结构的构成具有重大作用,故深受藏族喜爱,并形成融民族性格、审美观、理念和生活方式为一体的藏族茶文化。藏族饮茶之习既传自内地,故其茶文化中亦吸取了不少汉族茶文化的内容。例如元明以前内地饮茶要在茶中放入葱、姜、枣等台煮。至今天多藏区一些地方仍有此俗。茶中放盐原也是唐宋时中原饮茶之习,藏族一直保持这种习惯。唐时“称饮茗者,必浑而烹之,与席蔬而啜者无异,”即饮荼时像阳菜汤一样连水带渣一同喝掉。现今康区一些地方藏族所喝的“糌粑茶”,仍保留连茶叶一起吃掉的中原古习。


  食物中吸收汉地食品亦不少,如“豆腐”、“粉丝”、“馍馍”、“菠菜”、“白菜”、“萝卜”等在藏语中均为汉语借词。巴塘面食中叫“猴子耳朵”的,即西安人所说的“麻食子”。


  (七)文化艺术方面


  1.音乐舞蹈《新唐书》载刘元鼎於长庆二年(822)到吐蕃会盟时,赞普举行宴会“大享於牙右,饭举酒行,与华制略等。乐奏《秦王破阵曲》,又奏凉州、胡渭、录要、杂曲,百伎,皆中国人”。说明自金城公主带“杂伎诸工”、“龟兹乐”入藏後,吐蕃王室已有汉人组成的宫廷乐伎队。联系上文所说“汉童舞者”桑布曾为太子陪伴,可知当时吐蕃王室对唐乐舞的雅乐。《秦王破阵曲》原为器乐,属唐自制三大乐之首。後由乐变为乐舞,其舞“右圆左方,先偏後伍,交错屈伸。”“乐工被银甲执戟而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歌者和曰秦王破阵乐”。此舞原属“武舞”,中原古制“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唐太宗系靠征伐得天下,故“太宗即位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