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才子佳人文学中的两性格局与文人心态(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以后理学的兴起,极大地遏制了文人的生命力,对文学创作影响不小,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但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文人地位的改变引起文人心理的巨大震动。
从唐至清,相比较而言,元朝文人地位最为低下,落魄文人甚至沦落到连娼妓都不如的地步。理想与现实反差越大,心态就越失衡,自尊心也就更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寻求优越感的心情也就更为迫切。所以,文人必然要从某一方面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性,在性爱上女性的主动与男性的坚拒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心理补偿。
拥有的越少,渴望的往往越多。从进行心理补偿、满足自身欲望出发,才子佳人文学的作者们塑造了众多貌美如花、德才兼备的佳人形象,看上去似乎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传统的超越,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女性卑微的地位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与明媒正娶、举案齐眉的传统女性相比,佳人在两性关系中陷入了更为不平等的地位。她们的一切,青春、美貌、痴情、才华等等,都只是才子生活中的点缀品。除了以自身的完美来证明才子的与众不同之外,她们本身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强者常常是用自己的言行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弱者往往是借助别人的言行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中、西方都是男权社会,都视女性的地位比男性的地位低下,但是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双方却有天壤之别。西方爱情文学中的男性,多是以征服者和救助者的面目出现在他们所爱的女性眼前,向她们展现他们作为强者的力量和勇气。在两性关系中,男性占据主动地位,女性一般是依靠男性获得幸福。与之相反,才子佳人文学中的才子罕有为爱情去冒险的,更不要说因此而抛弃自己的生命了,有评论者认为才子身上体现出了男性的强悍与伟岸⑨,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把西方爱情文学中的男性比作英雄,那么毫无疑问我们的才子就是典型的弱男。才子大多是些文弱不堪的书生,难以承担爱情与婚姻的重负,而且他们把自己看得太重,很少有才子会为了一个女人牺牲自己的利益。西方爱情文学中的女性多走一条灰姑娘的道路,为英俊、勇敢的王子救助而获得幸福;而中国爱情文学的女性多是扮演救助者的角色,或用金钱,或用武力,帮助才高八斗而手无缚鸡之力的男性获取荣华富贵。
之所以出现弱男与英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男性形象,其中固然有中、西方传统观念、道德伦理等不同的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在于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地位。作为依附者,文人所能获得的一切,几乎都是来自统治者的赐予,他们自身除了文化知识,一无所有。他们企盼有外力的介入而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所以这就使得他们既看不起女性,又奢想女性能给自己带来某些实际利益。他们需要借助女性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优越地位,他们缺乏证明自己的信心和能力。
依附心态和自卑情结作为文人阶层的集体无意识,经过长时期的积淀、强化,已经成为文人人格构成中较为稳定的组成部分,不会轻易地随着社会的政治变革而发生变化,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有时还有可能从潜意识上升到显意识。
三
有着依附心态和自卑情结的文人,一贯缺乏自省精神,他们的自我批判虽不乏深刻之处,却是有一定限度和范围的,与女性的关系就是其无法跨越的难题。对女性为文人所作牺牲的赞美,无疑可以掩盖不少问题,也可以使文人在任何打击与挫折中,保留一些生存的勇气与信心,哪怕只是自欺欺人。没有形成独立人格的文人群体,在不断寻找依附的过程中,有时只能依靠某些幻想支撑自己脆弱的心灵不至于崩溃。
才子佳人文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人自省精神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为何未能产生有世界性影响的、震撼人心的爱情文学,这是因为中国文人始终站在满足自己欲望这一基点上,他们所关注的几乎永远是自己,所以眼界既不开阔,思考也不深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但关系到中国文学的发展前景,也关系到文人的人格建构。如果不具备正常的心态,文人将无法走出自我的狭窄圈子,也不可能使中国的爱情文学有健康的发展。
注 释:
①转引自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第72页。
②宁欣:《中华文化通志·选举志》,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73—374页。
③《诗经·关雎》,转引自《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第32页。
④《举案齐眉》,《元曲选》(三),(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58年,第916页。
⑤关汉卿:《望江亭》,《元曲选》(四),(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58年,第1656页。
⑥(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第48页。
⑦荑荻散人编次《玉娇梨》,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58页。
⑧郑德辉:《倩女离魂》,《元曲选》(二),(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58年,第711页。
⑨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24页。
从唐至清,相比较而言,元朝文人地位最为低下,落魄文人甚至沦落到连娼妓都不如的地步。理想与现实反差越大,心态就越失衡,自尊心也就更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寻求优越感的心情也就更为迫切。所以,文人必然要从某一方面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性,在性爱上女性的主动与男性的坚拒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心理补偿。
拥有的越少,渴望的往往越多。从进行心理补偿、满足自身欲望出发,才子佳人文学的作者们塑造了众多貌美如花、德才兼备的佳人形象,看上去似乎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传统的超越,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女性卑微的地位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与明媒正娶、举案齐眉的传统女性相比,佳人在两性关系中陷入了更为不平等的地位。她们的一切,青春、美貌、痴情、才华等等,都只是才子生活中的点缀品。除了以自身的完美来证明才子的与众不同之外,她们本身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强者常常是用自己的言行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弱者往往是借助别人的言行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中、西方都是男权社会,都视女性的地位比男性的地位低下,但是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双方却有天壤之别。西方爱情文学中的男性,多是以征服者和救助者的面目出现在他们所爱的女性眼前,向她们展现他们作为强者的力量和勇气。在两性关系中,男性占据主动地位,女性一般是依靠男性获得幸福。与之相反,才子佳人文学中的才子罕有为爱情去冒险的,更不要说因此而抛弃自己的生命了,有评论者认为才子身上体现出了男性的强悍与伟岸⑨,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把西方爱情文学中的男性比作英雄,那么毫无疑问我们的才子就是典型的弱男。才子大多是些文弱不堪的书生,难以承担爱情与婚姻的重负,而且他们把自己看得太重,很少有才子会为了一个女人牺牲自己的利益。西方爱情文学中的女性多走一条灰姑娘的道路,为英俊、勇敢的王子救助而获得幸福;而中国爱情文学的女性多是扮演救助者的角色,或用金钱,或用武力,帮助才高八斗而手无缚鸡之力的男性获取荣华富贵。
之所以出现弱男与英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男性形象,其中固然有中、西方传统观念、道德伦理等不同的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在于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地位。作为依附者,文人所能获得的一切,几乎都是来自统治者的赐予,他们自身除了文化知识,一无所有。他们企盼有外力的介入而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所以这就使得他们既看不起女性,又奢想女性能给自己带来某些实际利益。他们需要借助女性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优越地位,他们缺乏证明自己的信心和能力。
依附心态和自卑情结作为文人阶层的集体无意识,经过长时期的积淀、强化,已经成为文人人格构成中较为稳定的组成部分,不会轻易地随着社会的政治变革而发生变化,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有时还有可能从潜意识上升到显意识。
三
有着依附心态和自卑情结的文人,一贯缺乏自省精神,他们的自我批判虽不乏深刻之处,却是有一定限度和范围的,与女性的关系就是其无法跨越的难题。对女性为文人所作牺牲的赞美,无疑可以掩盖不少问题,也可以使文人在任何打击与挫折中,保留一些生存的勇气与信心,哪怕只是自欺欺人。没有形成独立人格的文人群体,在不断寻找依附的过程中,有时只能依靠某些幻想支撑自己脆弱的心灵不至于崩溃。
才子佳人文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人自省精神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为何未能产生有世界性影响的、震撼人心的爱情文学,这是因为中国文人始终站在满足自己欲望这一基点上,他们所关注的几乎永远是自己,所以眼界既不开阔,思考也不深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但关系到中国文学的发展前景,也关系到文人的人格建构。如果不具备正常的心态,文人将无法走出自我的狭窄圈子,也不可能使中国的爱情文学有健康的发展。
注 释:
①转引自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第72页。
②宁欣:《中华文化通志·选举志》,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73—374页。
③《诗经·关雎》,转引自《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第32页。
④《举案齐眉》,《元曲选》(三),(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58年,第916页。
⑤关汉卿:《望江亭》,《元曲选》(四),(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58年,第1656页。
⑥(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第48页。
⑦荑荻散人编次《玉娇梨》,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58页。
⑧郑德辉:《倩女离魂》,《元曲选》(二),(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58年,第711页。
⑨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24页。
上一篇:鲁迅左派论纲
下一篇:挑战阅读——评莫言《檀香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