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如果在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下会如何演变(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假如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么在形式,风格上又会做出如何的改变?
  这一点可以以佛塔为例加以参考。早期佛塔基本采用木结构体系,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之后出现的用石材建造的塔开元寺双塔(图1)以及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如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图2),它们无论在形式和风格上都极力的模仿木结构的造型特点,而极大的忽略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并未发展出一种适合石材的风格体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的石塔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图3),在造型上考虑石材固有材料属性的前提下,加入了木结构的风格元素。由以上发展实例为凭,我们不难想象这种混合的风格也将走过幼稚的起步阶段并走向成熟。
  
  4、结论及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考虑社会、人口、资源等因素之后,其必然走向木结构体系与砖石结构体系相融合的混合体系,在资源和传统之间取得平衡。
  由此,回到文章开头所提的问题,这样的假设对于现代中国建筑面临如何继承和延续传统的问题有何借鉴意义:
  首先,从根本上消解这个问题,现在继承传统,往往只关注形式,而忽略了传统的内涵,传统建筑沦落为一些符号性的元素,被大规模的复制、滥用,导致大众的审美疲劳,失去了其特征鲜明的含义,实乃传统文化的悲哀。因此,在本文开篇假设的情况下,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建筑转向砖石体系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必然遵循材料自身的特性,开发出相应的结构、形式体系。因此,传统木结构的形式会逐渐的淡化、消失。而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将通过新的形式在砖石结构中加以体现。因此,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就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木结构形式,转而更加关注建筑的文化内涵。
  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优势,在现有建筑体系上创造新的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目前,很多仿古建筑都用混凝土之类的现代建材去模仿木建筑形式。这是一种对技术的浪费,也是对现有建筑体系的忽视。我们要明确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选择木材,是因为其符合当时的文化内涵,之所以选择那样的形式,则是应为材料本身的一些属性所决定的,并非完全都是由文化来决定建筑的形式。材料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基本轮廓。因此,非此即彼的强加给自己范围,认为只有传统木结构形式才是传统建筑,只能是竭泽而渔,阻碍技术进步,浪费技术带来的创新。只有结合材料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把握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在形式上不必拘泥,不求简单的模仿和抄袭,而是通过创新继承和发展,只有这样,传统的建筑文化才会在新的建筑体系下开出灿烂的花朵,才会在西方建筑体系的夹缝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明英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3]徐溥.明会典[M].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出版年代不详).
  [4]清凉山志[M].民国22年(1933)刻本.
  [5]刘洪升. 明清滥伐森林对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6]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06月第四版.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