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费莱雷的对话式教学及其现实意义(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2)对话的关键——提问
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使对话富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思维的启发者。提问,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为此,弗莱雷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3]。对话的目的就是形成批判意识,引导人们从非人性化走向人性化,并最终获得完美、丰富的人性。
(3)对话需要合作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旨在命名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对话双方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非对话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客体地位。而在对话式教学中,对话双方都是主体,共同去揭示世界、命名世界。这个过程,需要双方的合作,正如弗莱雷所说:“如果别人不思考,我也不能真正思考。我不能替别人思考,但没有别人,我亦不能思考。”[4]116为此,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不是对话双方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在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基础上的交流。“你一言我一语,没有达成相互的理解,这实质上是一言堂式的交流”[5]48。
二、对话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1.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育必须从学生当前的认识着手,而不是从教师当前的知识开始教学。因为教师“此时此地”的认识是学生还无法领会的与他们相去甚远的“那里那时”的认识。教师需要了解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正如弗莱雷所说:“你从‘那里’出发,就永远到不了‘那里’;你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到达那里。”[4]58简言之,即教师从学生不懂的地方着手,学生永远都无法真正弄懂;只有从学生懂的地方开始,学生才能弄懂不懂的地方。因此,教师不应忽略、低估甚至排斥学生带到学校里来的活生生的知识。因为学生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他们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对诸多事物的看法都应该得到尊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能变成等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他的观点不正确,也要听他说完,因为观点的产生都是有根源的。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无视客观现实的存在,是独裁主义的表现。2.要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弗莱雷认为,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并不意味着要固守这些个体的经验,而是要把这一尊重延伸到产生这些经验知识的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因为正是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个体。然而,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并不是仅仅将这些文化排列在一起,更不是一种文化压倒、甚至窒息其他所有的文化。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每个文化都为自己而存在,所有的文化都能够共同成长。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的个体的思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想。作为教师要做到“我的伦理职责是要表达我对不同思想和立场的尊重。我甚至要尊重反对我观点的立场”[4]79。但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弗莱雷也认为,尊重并不是在学生面前放弃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坚守和捍卫自己思想的同时,鼓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和思想差异。教师不能把社会的主流文化或教师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学生,否则,就造成了压迫,不利于人去获得更完美、更丰富的人性。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的宗旨就是以创造力为依托,鼓励学生对现实做出真正的反思和行动,从而把学生塑造成批判性的思想者。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会对现实进行不断改造,才会不断地实现自身的人性化。可是,批判性思维源自于什么?答案很显然,它源自于人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应从现实的、具体的并能反映学生意愿的情景中选取教育内容。从这些情景中找出学生关心的问题,向他们提出各种挑战,促使他们进行思考。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更看重答案,而忽略学生的问题。例如,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们总是习惯于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表现好吗?作业做完了吗?”而同样关心教育的以色列民族却习惯于问孩子:“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就不能进行批判思维,就没能创造力。因此,每位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都要扪心自问:我提问了吗?我让学生提问了吗?教学是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是应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培养批判意识?
4.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人类社会在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教育民主与平等是教育发展的主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教师和学生都当做主体,把要了解的现实世界当做客体。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A”for“B”)、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A”about“B”)、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A”wire“B”)以世界作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一种对话[1]。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双方才能合作,才能实现双方的人性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目标,不再为哪个人所“拥有”,而是师生围绕这一目标提出问题,反思问题,共同学习。有些时候我们的教育计划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这些计划的始作俑者是根据自己个人对现实的观点来制订的,从来没有考虑过处在具体情况之中的人,而这些人正是他们项目实施的对象”[1]。
今天,无论是国家之间、团体之间,还是个人之间,人们都在频繁地使用对话以达成共识,人们已经生活在了对话之中,一个对话的时代已经到来。“对话教育研究”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的话题。相信在弗莱雷对话教育理论的引导下,在人们对现实教育的批判与反思中,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会日益丰满、成熟!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Freire,Paulo.(1970).Pedagogia del Oprimido.Mexicd:SigloXXl Editores.
[3]黄志成,等.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J].外国教育资料,1997(5).
[4]Freire,Paulo.Pedagogy of Hope:Reliving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New York: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94.
[5]李冲锋.对话:后现代课程的主题词[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上一篇:论中西文化的 “天人关系”